封面
版权页
编者名单(按编写章节顺序排列)
《儿科临床药理学》编写顾问
主编简介
副主编简介
序
Preface 1
Preface 2
Preface 3
前 言
上篇 总论
1 绪 论
1.1 基本概念
1.1.1 临床药理学
1.1.2 药物治疗学
1.1.3 临床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的关系
1.1.4 儿科临床药理学
1.2 儿科临床药理学亟待发展
1.2.1 儿童特点
1.2.2 儿童用药现状令人担忧
1.2.3 儿科临床药理学科发展滞后
1.3 儿科临床药理学任务
1.3.1 新药临床试验与评价
1.3.2 上市后药物再评价
1.3.3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1.3.4 治疗药物监测与临床科研
1.3.5 医疗、会诊和咨询
1.3.6 教学和培训
1.4 我国儿科临床药理学科队伍
1.4.1 学科发展与学科队伍
1.4.2 儿科临床药理学组发展历程
1.4.3 学组的使命与任务
1.5 该领域国内外形势
1.5.1 美国
1.5.2 欧盟
1.5.3 其他
1.5.4 儿科用药国际会议日渐增多
1.5.5 国内
1.6 展望与结语
参考文献
2 药物的体内处置
2.1 生物膜与药物跨膜转运
2.1.1 生物膜
2.1.2 药物跨膜转运
2.2 药物的给药途径与吸收
2.2.1 口服给药与吸收
2.2.2 非口服给药与吸收
2.2.3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2.3 药物分布与膜屏障
2.3.1 药物分布
2.3.2 血脑屏障
2.4 药物生物转化与排泄
2.4.1 药物生物转化
2.4.2 药物排泄
参考文献
3 药代动力学
3.1 概 述
3.2 药代动力学原理
3.2.1 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
3.2.2 主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3.2.3 药代动力学中的速率过程
3.2.4 房室模型
3.2.5 非房室模型
3.2.6 非线性药代动力学
3.2.7 药代动力学计算
3.3 在不同人群、不同疾病状态下开展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3.1 健康成年人群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3.2 儿童群体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3.3 疾病状态下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4 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3.5 PK/PD桥接成人和儿童的临床研究
3.6 定量药理学-群体药物动力学和药物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的临床应用
3.6.1 定量药理学概要
3.6.2 群体药物动力学的原理
3.6.3 群体药物动力学的临床应用
3.6.4 药物动力学/药效动力学概要
3.6.5 群体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分析软件的介绍
参考文献
4 药效动力学
4.1 概 述
4.2 药效动力学的主要内容
4.2.1 药物的效应和药物的作用
4.2.2 药物作用的机制
4.2.3 药物效应的量效关系
4.3 选择性药物作用的靶点
4.3.1 酶
4.3.2 受体
4.3.3 离子通道
4.3.4 载体分子
4.4 受体学说及药物-受体的相互作用
4.4.1 受体的概念
4.4.2 受体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
4.4.3 受体家族
4.4.4 受体的生理性调节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4.5 受体与疾病、临床用药的关系
4.5.1 疾病与受体的关系
4.5.2 受体与临床用药的关系
4.6 发育对受体的影响
4.6.1 乙酰胆碱受体
4.6.2 肾上腺素受体
4.6.3 阿片受体
4.6.4 激素类受体
参考文献
5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5.1 药物剂型
5.1.1 常用制剂
5.1.2 控释制剂
5.1.3 透皮给药系统
5.1.4 贮库制剂
5.1.5 靶向给药系统
5.1.6 纳米制剂
5.2 给药途径
5.2.1 注射给药
5.2.2 胃肠道给药
5.2.3 舌下及颊黏膜给药
5.2.4 直肠及结肠给药
5.2.5 肺部给药
5.2.6 透皮给药
5.3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
5.3.1 生物利用度与药物治疗的关系
5.3.2 生物等效性与药物治疗的关系
5.4 人体各种因素
5.4.1 年龄
5.4.2 体重
5.4.3 遗传因素
5.4.4 肝功能
5.4.5 肾功能
5.4.6 疾病状态
参考文献
6 药物治疗学
6.1 概 述
6.1.1 基本概念
6.1.2 药物治疗过程
6.1.3 药物治疗学的发展
6.2 儿童生长发育特点
6.2.1 儿童年龄分期
6.2.2 儿童群体的特殊性
6.2.3 儿童药代动力学特点
6.2.4 儿童生理特点对药物治疗学的影响
6.3 儿童药物剂量的计算
6.3.1 按体重千克数计算
6.3.2 按体表面积计算
6.3.3 按年龄(岁)推算
6.3.4 按成人剂量折算
6.4 药物治疗一般原则
6.4.1 药物治疗的基本过程
6.4.2 临床路径与优化治疗方案
6.4.3 药物处方的书写
6.5 儿童用药注意事项
6.5.1 药物个体化治疗
6.5.2 儿科不同年龄段的用药特点
6.5.3 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7 治疗药物监测
7.1 治疗药物监测概念
7.1.1 引言
7.1.2 治疗药物浓度
7.1.3 治疗药物监测
7.1.4 治疗药物浓度范围
7.2 体内药物浓度测定方法学
7.2.1 生物样品的处理
7.2.2 儿科常用药物浓度测定方法
7.2.3 药物浓度测定方法学评价
7.3 治疗药物监测流程与指征
7.3.1 主要任务
7.3.2 治疗药物监测流程
7.3.3 治疗药物监测质量控制
7.3.4 儿科治疗药物监测指征
7.4 儿科治疗药物监测进展
7.4.1 抗癫痫药治疗药物监测
7.4.2 抗感染药治疗药物监测
7.5 群体药代动力学与相关软件
7.5.1 群体药代动力学原理
7.5.2 NONMEN软件应用简介
7.5.3 NONMEN软件在儿科治疗药物监测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8 药品不良反应
8.1 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概述
8.2 药品不良反应概念、分类与发生机制
8.2.1 药品不良反应定义及有关概念
8.2.2 药品不良反应分类
8.2.3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机制
8.3 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与评价
8.3.1 国内外开展ADR监测的情况
8.3.2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方法
8.3.3 药品不良反应的评价方法
8.4 儿童药品不良反应的防治
8.4.1 儿童易感因素
8.4.2 药物因素
8.4.3 药品不良反应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9 药源性疾病
9.1 定义与分类
9.1.1 定义
9.1.2 分类
9.2 药源性疾病的诱发因素
9.2.1 患者因素
9.2.2 药物因素
9.2.3 药物滥用
9.2.4 用药不当
9.3 主要的药源性疾病
9.3.1 药源性皮肤疾病
9.3.2 药源性呼吸系统疾病
9.3.3 药源性心血管疾病
9.3.4 药源性胃肠道疾病
9.3.5 药源性肝胆疾病及胰腺损害
9.3.6 药源性泌尿系统疾病
9.3.7 药源性血液病
9.3.8 药源性精神障碍
9.3.9 药源性神经系统疾病
9.3.10 药源性内分泌系统疾病及代谢紊乱
9.3.11 药源性肌肉、骨、关节及结缔组织疾病
9.3.12 药源性眼、耳、口腔疾病
9.3.13 生物制品
9.3.14 药源性二重感染
9.4 药源性疾病的防治
9.4.1 药源性疾病的诊断
9.4.2 药源性疾病的治疗原则
9.4.3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
参考文献
10 药物相互作用
10.1 概 述
10.1.1 药物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
10.1.2 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意义
10.1.3 药物相互作用的分类
10.2 药动学相互作用
10.2.1 药物吸收过程的相互作用
10.2.2 药物分布过程的相互作用
10.2.3 药物代谢过程的相互作用
10.2.4 药物排泄过程的相互作用
10.3 药效学相互作用
10.3.1 药物的协同作用
10.3.2 药物的相加作用
10.3.3 药物的拮抗作用
10.4 药物相互作用的预测与对策
10.4.1 药物相互作用风险的预测
10.4.2 存在药物相互作用风险患儿的评估与管理
10.4.3 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对策
参考文献
11 药物耐受性、依赖性和药物滥用
11.1 药物耐受性、依赖性和药物滥用的概念
11.1.1 概念
11.1.2 阿片类药物的耐受性与依赖性
11.1.3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的耐受性与依赖性
11.1.4 其他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耐受性与依赖性
11.1.5 作用于周围组织药物的耐受性
11.2 药物耐受性与依赖性的机制
11.2.1 药物耐受性的非直接机制
11.2.2 耐受性及依赖性的细胞或功能性机制
11.2.3 药物耐受性与依赖性的行为因素
11.3 药物耐受性与依赖性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2 遗传药理学与儿科合理用药
12.1 概 述
12.2 遗传药理学研究的方法
12.2.1 分子、细胞学研究方法
12.2.2 双生子研究方法
12.2.3 系谱研究
12.2.4 群体研究
12.3 遗传因素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12.3.1 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
12.3.2 药物转运体基因多态性
12.3.3 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的调控机制
12.4 药物受体基因多态性
12.4.1 β肾上腺素受体基因多态性
12.4.2 AT1基因多态性
12.4.3 P2Y12受体基因多态性
12.5 遗传药理学的临床应用
12.5.1 药物效应的多基因决定因素
12.5.2 影响基因多态性决定临床用药剂量的因素
参考文献
13 药物临床评价与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
13.1 儿科药物临床评价的必要性和临床试验的特殊性
13.1.1 儿科药物临床评价的必要性
13.1.2 儿科临床试验的特殊性
13.2 国内外的现状
13.2.1 国内外临床试验开展现状
13.2.2 儿科药物临床试验的法规、技术指南与要求
13.3 我国儿科新药注册申报程序和临床试验考虑要点
13.3.1 申报程序
13.3.2 儿科临床试验中的特殊考虑
13.4 儿科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
13.4.1 伦理委员会
13.4.2 临床试验伦理审查的主要内容
13.4.3 儿科临床试验伦理审查的特别关注点
13.5 科学规范地进行儿科药物临床试验
13.5.1 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的流程管理及组织实施
13.5.2 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研究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13.6 欧洲儿童药物临床试验
13.6.1 为什么要进行儿童药物临床试验
13.6.2 哪些药物应该在儿童中进行药物临床试验
13.6.3 欧洲儿童药物临床试验法律环境
13.6.4 儿童药物临床试验中的伦理学考虑
13.6.5 儿童临床药物试验项目
参考文献
14 妊娠期及哺乳期合理用药
14.1 妊娠用药对胎儿发育的影响
14.1.1 美国FDA妊娠期用药分类标准
14.1.2 妊娠期用药对胎儿发育产生的影响
14.2 哺乳期用药对婴儿发育的影响
14.3 妊娠期和哺乳期的药物选择
14.3.1 免疫制剂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的选择
14.3.2 抗感染药物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应用
14.3.3 妊娠期抗过敏药物的应用选择
14.3.4 妊娠期维生素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14.3.5 自然流产的药物治疗
14.3.6 早产的药物治疗
14.3.7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药物治疗
14.3.8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药物治疗
14.3.9 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14.3.10 妊娠合并甲状腺疾病的药物治疗
14.3.11 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处理
14.3.12 妊娠合并癫痫的药物选择
14.3.13 妊娠期精神药物对母儿的影响评价
14.3.14 妊娠合并红斑狼疮的处理
14.3.15 妊娠合并甲型H1N1流感的处理
14.3.16 产科抗凝药物应用评价
参考文献
15 新生儿合理用药
15.1 新生儿生理及病理学特点
15.1.1 新生儿定义
15.1.2 新生儿生理及病理特点
15.2 新生儿药代动力学
15.2.1 吸收
15.2.2 分布
15.2.3 代谢
15.2.4 排泄
15.3 新生儿特有疾病及用药原则
15.3.1 感染性疾病
15.3.2 呼吸系统疾病
15.3.3 心血管系统疾病
15.3.4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15.3.5 新生儿惊厥
15.4 新生儿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6 相关进展对临床药理发展的作用
16.1 循证医学与药物的选择和评价
16.1.1 实施循证医学的主要步骤
16.1.2 儿科药物选择与应用的相关因素评估
参考文献
16.2 药物经济学
16.2.1 药物经济学概述
16.2.2 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参考文献
16.3 儿童合理用药的国家政策
16.3.1 促进儿童药物临床试验
16.3.2 制定和推广儿童基本药物目录
16.3.3 制定和推广国家儿童处方集、标准治疗指南等用药标准
16.3.4 制定儿童临床用药管理规定
16.3.5 促进儿童药物上市后的监测
16.3.6 结语
参考文献
下篇 各论
17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17.1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生理病理特点
17.2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分类
17.3 中枢兴奋药
17.3.1 概述
17.3.2 主要兴奋大脑皮质的药物
17.3.3 呼吸中枢兴奋药物
17.3.4 脊髓兴奋药物
17.3.5 中枢兴奋药的合理应用
17.4 中枢性镇痛药
17.4.1 概述
17.4.2 常用中枢性镇痛药
17.4.3 中枢性镇痛药的合理应用
17.5 抗癫痫药物
17.5.1 概述
17.5.2 抗癫痫药物分类
17.5.3 传统抗癫痫药物
17.5.4 辅助抗癫痫药
17.5.5 抗癫痫新药
17.5.6 其他
17.5.7 抗癫痫药的合理用药
17.6 麻 醉 药
17.6.1 概述
17.6.2 局部麻醉药
17.6.3 吸入全麻药
17.6.4 静脉全麻药
17.6.5 麻醉性镇痛药
17.6.6 肌松药
17.6.7 麻醉前用药及辅助用药
17.6.8 麻醉药的合理用药
17.7 镇静催眠药
17.7.1 概述
17.7.2 主要的镇静催眠药物
17.7.3 镇静催眠药的合理用药
17.8 影响锥体外系和运动障碍药物(抗帕金森病药)
17.8.1 概述
17.8.2 左旋多巴及其增效剂
17.8.3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17.8.4 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
17.8.5 抗胆碱能药物
17.8.6 影响锥体外系和运动障碍药物的合理应用
17.9 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及抗躁狂药物(抗精神失常药物)
17.9.1 概述
17.9.2 抗精神病药
17.9.3 抗抑郁药
17.9.4 抗躁狂药
17.10 影响脑血管药物、促脑代谢药物及神经保护剂
17.10.1 概述
17.10.2 影响脑血管药物
17.10.3 促脑代谢药物
17.10.4 神经保护剂
17.10.5 脑血管药物、促脑代谢药物及神经保护剂的合理应用
17.11 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药物
17.11.1 概述
17.11.2 精神兴奋药
17.11.3 非精神兴奋类药物
17.11.4 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药物的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8 心血管系统药物
18.1 儿童心血管系统生理病理特点
18.1.1 胎儿期血液循环的变化
18.1.2 出生后血液循环的变化
18.2 心血管系统药物分类
18.3 抗心力衰竭药物
18.3.1 正性肌力药
18.3.2 利尿药
18.3.3 血管扩张剂
18.3.4 心肌能量代谢赋活药
18.3.5 抗心力衰竭药物的合理应用
18.4 抗心律失常药物
18.4.1 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18.4.2 Ⅰ类 膜稳定药
18.4.3 Ⅱ类 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
18.4.4 Ⅲ类 钾通道阻滞药
18.4.5 Ⅳ类 钙通道阻滞药
18.4.6 其他抗心律失常药
18.4.7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应用
18.5 抗高血压药物
18.5.1 抗高血压药的分类
18.5.2 钙通道阻滞药
18.5.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18.5.4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18.5.5 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
18.5.6 血管舒张性抗高血压药
18.5.7 α受体拮抗药
18.5.8 中枢性抗高血压药
18.5.9 其他抗高血压药
18.5.10 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18.6 抗休克药物
18.6.1 血管收缩药物
18.6.2 心源性休克及其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9 消化系统药物
19.1 儿童消化系统生理特点及调节
19.1.1 消化系统生理特点
19.1.2 消化系统的调节
19.2 消化系统药物分类
19.3 抗消化性溃疡药物
19.3.1 抑酸药
19.3.2 抗酸药
19.3.3 黏膜保护药
19.3.4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19.4 调节胃肠道蠕动功能药物
19.4.1 促动力药物
19.4.2 解痉药
19.4.3 止吐药物
19.5 胃食管反流病治疗药物
19.6 胃炎治疗药物
19.6.1 概述
19.6.2 助消化药
19.7 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药物
19.8 急性腹泻治疗药物
19.8.1 吸附药和收敛药
19.8.2 抗动力药
19.8.3 抗分泌药
19.8.4 抗感染药
19.8.5 微生态制剂
19.9 便秘治疗药物
19.9.1 容积性泻药
19.9.2 渗透性泻药
19.9.3 刺激性泻药
19.9.4 润滑性泻药
19.10 炎症性肠病治疗药物
19.10.1 氨基水杨酸类药
19.10.2 糖皮质激素
19.10.3 免疫抑制药
19.10.4 细胞因子调节药
19.11 急性胰腺炎治疗药物
19.12 利胆及保护肝脏功能药物
19.12.1 利胆药
19.12.2 保护肝脏功能药物
19.13 急性肝衰竭、肝性脑病治疗药物
19.14 消化系统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20 呼吸系统药物
20.1 儿童呼吸系统生理病理特点
20.1.1 上呼吸道解剖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20.1.2 下呼吸道解剖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20.2 呼吸系统药物分类
20.2.1 化痰药
20.2.2 祛痰药
20.2.3 镇咳药
20.2.4 平喘药(治疗哮喘药物)
20.3 呼吸系统药物的合理应用
20.3.1 镇咳化痰药的合理应用
20.3.2 治疗哮喘的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21 内分泌系统药物
21.1 儿童内分泌系统生理病理特点
21.1.1 激素生理功能简介
21.1.2 激素的作用机制
21.2 内分泌系统药物分类
21.3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21.3.1 胰岛素
21.3.2 口服降血糖药
21.4 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药物
21.4.1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药物
21.4.2 治疗甲状腺功能降低的药物
21.5 下丘脑和垂体疾病的药物治疗
21.5.1 促皮质素
21.5.2 生长激素缺乏症的药物治疗
21.5.3 尿崩症的药物治疗
21.6 肾上腺疾病的药物治疗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21.6.1 嗜铬细胞瘤的药物治疗
21.6.2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21.6.3 盐皮质激素
21.7 钙磷代谢异常和佝偻病的药物治疗
21.7.1 低钙血症和低磷血症及佝偻病的药物治疗
21.7.2 高钙血症的药物治疗
21.8 性腺疾病的治疗药物
21.8.1 性早熟的药物治疗
21.8.2 性发育不良的药物治疗
21.8.3 男童睾丸间质细胞功能的诊断、治疗药物
21.9 内分泌系统药物的合理用药
21.9.1 内分泌功能亢进症的治疗
21.9.2 内分泌功能减低的治疗
21.9.3 评价内分泌腺体的试验
参考文献
22 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22.1 儿童血液系统生理病理特点
22.1.1 儿童血液系统生理及疾病特点
22.1.2 出凝血机制的调节
22.2 血液系统疾病治疗药物分类
22.3 抗贫血药
22.3.1 铁制剂
22.3.2 叶酸及维生素B12
22.4 刺激骨髓造血药物
22.4.1 造血生长因子
22.4.2 雄激素及同化激素
22.4.3 一般的促白细胞及血小板增生药
22.5 止 血 药
22.5.1 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症的药物
22.5.2 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药
22.5.3 维生素K制剂
22.5.4 其他止血药
22.6 抗凝血药
22.6.1 肝素类
22.6.2 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药
22.6.3 抗血小板药
22.6.4 溶栓药
参考文献
23 泌尿系统药物
23.1 儿童泌尿系统生理病理特点
23.2 泌尿系统药物
23.2.1 利尿药
23.2.2 抗利尿药物
23.3 泌尿系统药物的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24 解热镇痛药及免疫系统药物
24.1 儿童免疫系统生理病理特点
24.1.1 免疫系统的生理
24.1.2 儿童免疫应答发育与调节特点
24.2 免疫系统药物分类
24.3 免疫调节剂
24.4 免疫抑制剂
24.4.1 非特异免疫抑制剂
24.4.2 选择性免疫抑制剂(selective immunosuppressants)
24.4.3 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TNF-α inhibitors)
24.4.4 白细胞介素抑制剂(interleukin inhibitors)
24.4.5 钙调素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s)
24.5 解热镇痛药及儿童风湿病常用药物
24.5.1 非甾体抗炎药(解热镇痛药)
24.5.2 缓解病情抗风湿药(DMARD)
24.5.3 糖皮质激素
24.6 抗变态反应药物
24.6.1 抗组胺药
24.6.2 过敏反应介质阻释剂
24.6.3 其他抗变态反应药物
24.7 免疫治疗的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25 抗感染药物
25.1 感染与宿主抗感染
25.2 抗感染药物的基本概念
25.3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25.4 细菌耐药及耐药机制
25.4.1 细菌耐药类型
25.4.2 细菌耐药质粒转移的方式
25.4.3 细菌耐药的机制
25.5 抗菌药物
25.5.1 β-内酰胺类
25.5.2 大环内酯类
25.5.3 林可酰胺类(lincosamides)
25.5.4 四环素类(tetracyclines)
25.5.5 氯霉素
25.5.6 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
25.5.7 多肽类(polypeptides)
25.5.8 磺胺类
25.5.9 硝基呋喃类
25.5.10 喹诺酮类
25.5.11 硝基咪唑类
25.5.12 其他类
25.5.13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25.6 抗病毒药物
25.6.1 概述
25.6.2 抗病毒药物的分类
25.6.3 核苷类及其类似物
25.6.4 三环胺类
25.6.5 其他类
25.6.6 抗病毒药物的合理应用
25.7 抗真菌药物
25.7.1 概述
25.7.2 抗真菌药物分类
25.7.3 常用抗真菌药物
25.7.4 抗真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25.8 抗结核药
25.8.1 一线抗结核药物
25.8.2 二线抗结核药物
25.8.3 抗结核药物的合理应用
25.9 抗寄生虫药物
25.9.1 抗疟药
25.9.2 抗阿米巴病药
25.9.3 驱肠虫药
25.9.4 抗血吸虫药
25.9.5 抗丝虫病药
25.9.6 抗黑热病药
25.9.7 抗弓形虫药物
25.9.8 抗隐孢子虫药物
25.9.9 抗寄生虫药物的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26 抗肿瘤药物
26.1 概 述
26.1.1 细胞周期动力学
26.1.2 白血病细胞的增殖特点
26.1.3 常用化疗药物对于细胞周期的作用时相
26.2 抗肿瘤药物分类
26.3 常用的抗肿瘤药物
26.3.1 烷化剂
26.3.2 抗代谢药物
26.3.3 抗生素类药物
26.3.4 植物药
26.3.5 铂类药
26.3.6 糖皮质激素
26.3.7 其他抗肿瘤药物
26.4 抗肿瘤药的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27 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药物
27.1 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27.1.1 水代谢异常
27.1.2 钠代谢异常
27.1.3 钾代谢异常
27.1.4 钙代谢异常
27.1.5 镁代谢异常
27.1.6 其他电解质异常
27.1.7 酸中毒和碱中毒
27.2 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药物分类
27.2.1 非电解质液
27.2.2 电解质液
27.2.3 透析液
27.3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药物的合理应用
27.4 血浆、白蛋白及血浆代用品
27.4.1 血浆
27.4.2 白蛋白
27.4.3 血浆代用品
27.5 脱 水 剂
参考文献
28 营养药物
28.1 营养与疾病
28.1.1 儿童营养代谢特点
28.1.2 儿童营养缺乏性疾病特点
28.2 营养药物的分类
28.3 维生素类药物
28.3.1 概述
28.3.2 常用维生素类药物
28.3.3 维生素类药物的合理用药
28.4 矿物元素药物(钙、锌、铁、碘等矿物质类药物)
28.4.1 概述
28.4.2 常用矿物元素药物
28.4.3 矿物元素类药物的合理用药
28.5 肠道外营养用药
28.5.1 概述
28.5.2 常用肠道外营养药物
28.5.3 肠道外营养用药的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29 儿科诊断用药
29.1 影像对比增强剂在儿科诊断中的应用
29.1.1 概述
29.1.2 X线影像对比增强剂
29.1.3 磁共振对比剂
29.1.4 超声造影剂
29.2 儿科放射性诊断药物
29.2.1 放射性药物概述
29.2.2 儿科常用放射性药物
29.2.3 放射性药物的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30 解毒药物(急性中毒的解救)
30.1 小儿中毒及常见原因
30.1.1 概述
30.1.2 小儿中毒的常见原因
30.2 小儿中毒的治疗
30.2.1 一般急救处理
30.2.2 解毒剂治疗
30.3 解毒药物分类
30.4 一般性解毒药
30.4.1 物理性解毒药
30.4.2 化学性解毒药
30.5 氰化物中毒的解毒药
30.5.1 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和供硫剂
30.5.2 钴盐类制剂
30.6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解毒药
30.7 金属中毒解毒药(铅、汞、铁、砷中毒)
30.7.1 铅中毒解毒药
30.7.2 汞中毒解毒药
30.7.3 铁中毒解毒药
30.7.4 砷中毒解毒药
30.8 农药中毒的解救(有机磷、有机氟中毒)
30.8.1 有机磷类农药中毒的解救药
30.8.2 有机氟中毒的解救药
30.9 生物毒素中毒的解救(霉变甘蔗、曼陀罗、毒蕈中毒)
30.9.1 霉变甘蔗中毒的解救
30.9.2 曼陀罗中毒的解救
30.9.3 毒蕈中毒的解救
30.10 毒蛇咬伤的解救
30.10.1 毒蛇咬伤的一般处理
30.10.2 解毒药和激素的应用
30.11 肉毒中毒的解救
30.12 解毒药物的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31 皮肤科用药
31.1 小儿皮肤生理病理特点
31.2 药物透皮吸收的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
31.2.1 药物透皮吸收的机制
31.2.2 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
31.3 常用儿科外用药
31.3.1 皮肤感染的外用药物治疗
31.3.2 皮肤清洁药和消毒防腐药
31.3.3 外用糖皮质激素
31.3.4 皮炎湿疹的药物治疗
31.3.5 银屑病的治疗
31.3.6 白癜风的治疗
31.3.7 皮肤病的辅助治疗用药
31.3.8 避光药及防晒药
31.4 儿童皮肤血管瘤的药物治疗
31.5 尖锐湿疣的治疗用药
31.6 儿童烧伤、烫伤的药物治疗
31.7 外用药物的合理用药
31.7.1 外用药物的剂型、作用和特点
31.7.2 外用药物剂型的选择
31.7.3 外用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32 眼科用药
32.1 眼科用药概述
32.1.1 给药途径
32.1.2 眼的屏障
32.1.3 药物特性
32.1.4 药物排泄
32.1.5 药物治疗的并发症
32.2 眼科常用药物
32.2.1 抗生素类
32.2.2 抗病毒类
32.2.3 抗真菌类
32.2.4 糖皮质激素类
32.2.5 非甾体激素消炎药类
32.2.6 免疫抑制剂类
32.2.7 抗青光眼类药
32.2.8 散瞳类药
32.2.9 抗过敏类药
32.2.10 其他
32.3 儿童常见眼病的合理用药
32.3.1 眼表感染性疾病
32.3.2 过敏性眼表疾病
32.3.3 先天性青光眼
32.3.4 色素膜炎
32.3.5 眼外伤
参考文献
33 耳鼻咽喉科用药
33.1 小儿耳鼻咽喉生理病理特点
33.2 耳鼻咽喉局部常用药物
33.2.1 鼻部用药
33.2.2 耳部用药
33.2.3 咽喉部用药
33.3 小儿常见耳鼻咽喉疾病的合理用药
33.3.1 鼻部疾病的合理用药
33.3.2 耳部疾病的合理用药
33.3.3 咽喉疾病的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34 口腔科用药
34.1 儿童口腔的生理病理特点
34.2 口腔药物种类
34.3 口腔常用药物
34.3.1 口腔常用局部抗微生物药
34.3.2 口腔常用局部麻醉药物
34.3.3 口腔常用局部消毒防腐药
34.4 儿童口腔疾病的合理用药
34.4.1 口腔疾病用药原则
34.4.2 口腔疾病的用药特点
34.4.3 小儿常见口腔疾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35 中药的临床药理及儿科常用中成药
35.1 中药的临床药理
35.1.1 中药临床药理学的特点
35.1.2 中药、中成药的配伍与组方
35.1.3 中药的剂型及剂型对疗效的影响
35.1.4 中药的给药方法与给药时间
35.1.5 中药的起效时间及影响因素
35.1.6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35.2 儿科常用中成药
35.2.1 清热、解表类
35.2.2 止咳化痰类
35.2.3 消食化积类
35.2.4 镇惊、开窍类
35.2.5 祛湿类
35.2.6 祛暑类
35.2.7 补益类
参考文献
36 免疫制剂与疫苗
36.1 免 疫
36.1.1 主动免疫
36.1.2 被动免疫
36.2 预防接种
36.2.1 免疫程序
36.2.2 预防接种的接种时间和间隔
36.2.3 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
36.2.4 免疫制剂和疫苗的储藏与使用
36.2.5 接种前告知
36.2.6 疫苗
36.3 免疫制剂
36.3.1 免疫球蛋白
36.3.2 抗血清
36.4 国际旅行时预防接种
参考文献
附 录
附录1 常用药代动力学参数符号
附录2 从身高体重折算体表面积(平方米)表
附录3 皮试药物一览表
附录4 药品的管理和保存知识
附录5 药物缩略词
附录6 非药物缩略词
更新时间:2021-04-16 15:3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