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儿童用药注意事项
6.5.1 药物个体化治疗
6.5.1.1 选药方面
儿科临床强调综合疗法,药物治疗是综合疗法中关键的一环。除了根据每个药物的适应证、常规用量与用法外,还要根据患儿病情、药物疗效、毒副作用、不同发育时期的解剖生理特点、药代动力学特征以及药物风险分析等进行选药。如肺炎合并急性心力衰竭,选速效强心药毛花苷丙;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或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则选地高辛。力求少而精,因为药物与药物、食物和添加剂之间都有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率同服2~5种药物时约19%,同服6种以上药物可达80%以上。要考虑费用(cost),在保证疗效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对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进行药物的经济学比较,从中选出对患儿更加经济有效的药物,指导合理用药。新药选用要特别慎重,因它虽然在成人临床试验中效果肯定,但儿童的反应可能与成人完全不同。如抗癫痫新药非尔氨酯,对成人癫痫安全有效,但可引起儿童肝坏死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等是成人的抗感染良药,但它可影响儿童的骨骼发育,故12岁以下儿童禁用或慎用。
6.5.1.2 儿童剂型
药物剂型和用药方式决定着实际用药量。如地高辛醑剂是醇溶液,药物分子均等溶于其中,用时不需摇匀;而混悬剂含未溶解的药物颗粒,给药前必须充分摇匀,否则瓶内药物浓度越来越高,相同容积的药物含量越来越大。儿科用药剂型应该很多,如彩色片剂、果味片剂、味感好的粉剂、糖浆、针剂、缓释片和控释片等。
6.5.1.3 儿童剂量
将成人剂量单纯缩减的用量用于儿童,显然不是安全有效的。药品说明书上应该写明可靠的剂量资料,经CFDA批准用于儿童的药品说明书都有符合要求的儿童剂量,多以毫克/千克(mg/kg)表示,按说明书上提供的用量再乘以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比较容易。但目前很多儿童用药是超说明书的,即药物说明书上未提供儿童剂量,这就需要医师格外小心,如果要用,必须有文献或专家共识等依据,否则潜在医学和法律风险。超常量或超疗程用药可引起小儿药物中毒,儿童药物中毒多为过量用药所致。药物中毒时的毒代动力学(toxicokinetics)与常量药代动力学参数不同,由于体内药物浓度超过了机体最大消除能力而呈零级动力学过程,其消除半衰期和达峰时间都会延长。如阿司匹林的 t 1/2为3~6小时, t max为1小时;中毒时 t 1/2达5~30小时, t max为6小时。另外要注意小儿的合作情况、不同剂型、量取误差、溅洒及呕吐等,均会影响药物剂量的准确性,要酌情加减。
6.5.1.4 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分为吸入、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皮下注射、肛门直肠注入等,根据不同给药途径的生物利用度和临床目的灵活掌握给药途径。年长儿尽量口服,不能口服的可采用其他途径。新生儿用药大多采用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预防高热惊厥可用直肠地西泮栓剂等。
6.5.1.5 给药次数、时间和疗程
根据药物性质和消除半衰期确定给药次数与时间,如苯巴比妥的半衰期长,每日给药1次即可。有些抗生素的半衰期短,必须每日数次给予。催眠药睡前服,利尿药和泻药宜早餐前服,驱虫药宜空腹,健胃药、抗酸药、收敛药、利胆药应饭前服。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如水杨酸类、奎尼丁等药物宜饭后,铁剂宜在两餐之间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时辰特点,早上8点服用可减轻药源性肾上腺功能减退。注意疗程要适当,过短不能控制疾病,过长会造成中毒。
6.5.1.6 治疗药物监测
选药、剂量和给药方案等都正确,但给药后体内药物浓度是否能达到并保持在有效治疗浓度范围内、用药后某一时刻体内药物浓度是多少,是需要做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的。TDM已经开展30余年,用TDM结果指导给药方案的指导或调整是实现个体化治疗的基本方法。TDM要强调质量控制,确保标本测定值的准确性、采血时间和方法的准确无误。近年来随着TDM的开展和计算机软件的开发,PPK、PK/PD给了我们更加实用的有力工具,仅用常规TDM资料和NONMEM专业软件就可以快速获得患儿的个体化PK参数,这是制订和调整儿童个体化方案的最新进展。此外,随着药物疗效个体差异与基因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s)关系的阐明,可以从基因入手设计给药方案,TDM-PPK-PK/PD/PG结合相得益彰,这将是我们进行个体化药物治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