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药物耐受性与依赖性的行为因素
药物耐受性机制中行为因素非常重要,这可以从观察整体动物的行为受药物影响的情况时发现。几项研究表明,一种药物诱发的耐受程度可由改变实验条件和实验动物的经验而改变(可参见前述行为耐受)。
撤药综合征的产生也有行为因素的参与。例如,以前曾经历过阿片类药物撒药综合征的人暴露于撤药环境可诱发主观或身体撤药症状。很明显,这一现象可加重撤药综合征,在设计需要1个以上“依赖-撤药综合征”周期的研究时要考虑这一因素。
药物耐受性与依赖性的关系:除与代谢性因素或行为因素有关的耐受性和依赖性外,通常认为耐受性和依赖性的机制是同一种最基本过程的不同反映。但随着对阿片类药物及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作用认识的深入,证实与细胞耐受有关的某些过程(如受体下调、受体去敏)并不会同时产生依赖性。很多药物包括LSD、大麻、苯丙胺、可卡因和尼古丁,其耐受性很少伴或不伴躯体依赖性(这并不是说这些药物不会滥用,事实上,其中一些药物滥用很普遍)。
“受体-效应器”系统受体后环节的稳态调节可用来解释依赖性,这些调节包括酶活性增强、递质受体数目或敏感性改变,以及神经元细胞膜成分改变。从这些机制可预测耐受性和依赖性是相关的。已有证据表明,依赖性与至少中等程度的耐受性有关。很可能是与躯体依赖性有关的神经功能的适应性改变出现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部位,而耐受性同时在这些部位及其他的药物作用部位表现出来的。因此,依赖性不是药物作用的必然结果,但需要药物作用的神经结构特殊适应机制的存在。这并不需要复杂的神经通路参与,国为依赖性已在培养的细胞上得到证实。有证据表明,如果适应性反应导致细胞成分定量改变或细胞膜性质的改变,而且改变的持续时间超过药物停用后从体内消除的时间,则撤药症状可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