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儿科临床药理学亟待发展
1.2.1 儿童特点
生长发育是整个儿童期的重要特点。生长是指小儿身长、体重和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即量的增加;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即质的改变。生长发育又是一个连续不断又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全身组织和器官都在逐步增长,细胞外液容积、蛋白结合能力、内脏尤其是肝肾功能都在逐步成熟,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功能也日臻完善。因此药代/药效动力学及药物相互作用等诸多问题都呈现年龄依赖性特征,年龄越小越明显。
临床上,根据小儿的解剖、生理、病理、免疫、心理和疾病等特点,将小儿按年龄划分为8个阶段。胚发育期(period of embryo development):指妊娠初8周,从受精卵分化开始至大体成形。胎儿期(fetal period):从妊娠8周至出生,一般孕40周280天。围生期(prenatal period):从孕满28周至出生后1周;有些西方国家将围生期扩展为孕满20周至出生后4周。新生儿期(neonatal period):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出生后28天。婴儿期(infancy):亦称乳儿期,自出生后满28天至1周岁。幼儿期(toddler age):指满1周岁至3周岁前。学龄前期(preschool age):指3~6周岁或7周岁,相当于幼儿园阶段。学龄期(school age):自入小学起至进入青春期前。青春期(adolescence):相当于中学学龄期,自第二性征开始发育至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一般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则从13~15岁开始到19~21岁。
儿科临床药理学的服务对象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弱势群体。小儿发育不成熟,容易罹患疾病,且病情危殆多变。小儿的各个器官和系统,尤其肝、肾、神经和内分泌功能与成人差异很大;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有其自身规律,药代学、药效学参数均与成人不同,他们对药物的临床效应、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用药风险和安全隐患要比成人大得多。目前药典规定的药物剂量(最小有效量、常用量、极量及中毒量)大多是对成人而言,药理学教科书和药物手册所列的小儿药物剂量也都是以成人为基础折算出来的,或按成人比例递减和外推来的;其缺点是将小儿看成“小大人”,因此治疗上存在不少弊端。由于不能反映儿科用药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往往导致剂量过大(如氨茶碱等)或过小(如苯巴比妥等)。对同一药物的临床反应,儿童与成人间也可能存在着质的差别,如有些适合成人的药物,儿童可能禁用或慎用(如氯霉素和喹诺酮类药物等);有些药物儿童反比成人更为耐受(如巴比妥类药物等)。但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成人药物临床试验资料永远代替不了儿童参数资料。儿童急需自己的专用药品、剂型、剂量、药代学和药效学参数、说明书信息和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循证医学数据。
儿童是世界的未来,对药品需求应当专业而严格;然而在临床药物治疗领域,儿科临床药理学却一直是被忽略的角落,儿童是被忽视的群体;正如1963年著名学者Harry Shirkey就形容过的“治疗孤儿”,意为儿童是药物治疗中的被忽略者;半个世纪过去了情况依然。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全球每年大约有1000万名儿童活不到5周岁,其中近600万名儿童死于可治疗的疾病;如果他们所需求的药品能够安全有效并能在经济上负担得起的话,他们的生命便可以得到拯救。这是全球必须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