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儿童药品不良反应的防治
8.4.1 儿童易感因素
8.4.1.1 生理特点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许多脏器(如心、肝、肾)、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全,对药物极为敏感。此外,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不同,且随着年龄增长各系统器官的功能逐渐成熟。因此不仅儿童与成人的药代动力学有很大的差别,而且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药物动力学也有差别。婴幼儿特别是新生儿的肝脏药物代谢酶系统发育不完善、功能不全,可使某些药物的代谢减慢,半衰期延长,易引起蓄积。新生儿、婴幼儿的血脑屏障发育不成熟,且其血浆蛋白如白蛋白、α 1-酸性糖蛋白的数量较成人少,因此药物易于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导致不良反应。此外,成人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如多潘立酮,在婴幼儿也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8.4.1.2 过敏史
研究显示,是否发生药物过敏与机体因素密切相关。亲代有过敏病史者,药物过敏的发生率约比亲代无过敏史者高1倍。本人有其他过敏史,药物过敏的发生率较无过敏史者高4~10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所收到的儿科ADR中,16.9%(65/385)的患儿有药物过敏史。如1例出生3个月的男婴,既往对氨苄西林过敏,因骨髓炎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静脉滴注,第2天患儿全身出现皮疹,停药后皮疹消退。
8.4.1.3 给药途径
静脉给药是儿童常用的给药途径,在儿童ADR中,经静脉给药占39.1%~72.7%。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所收到的儿科ADR中,经静脉给药出现ADR者占49.9%;在严重ADR中,经静脉给药者占30.8%。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ADR较大程度上是在静脉给药时出现的。
8.4.1.4 被动服药
绝大多数的药物均可被动扩散进入乳汁中,乳母服药剂量大小及疗程长短都直接关系到乳汁中的药物浓度。乳儿饮用了含有药物的乳汁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甚至产生ADR。如1例出生20天的男婴,其母因上呼吸道感染口服头孢氨苄,停药1天后继续哺乳,男婴在吃奶23小时后躯干部出现红色充血性皮疹,随后泛发全身;停止哺乳并给予氯苯那敏口服后患儿皮疹消退。
8.4.1.5 家长对ADR的认知程度
家长是儿童身心健康的呵护者,他们对药品安全的认知度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在对505位患儿家长所做的调查中发现,97%的家长不知如何观察孩子服药后是否发生不良反应,55%的人认为中药比西药安全。当医师为患儿开药时,有90%以上的家长会要求医师开中药。人们通常认为中药是植物和动物药,性平和且毒性小。然而,药物的两重性决定了中药在治病的同时也可能致病。如1例9岁女童,因过敏性紫癜服用土三七煎剂治疗,在服药过程中出现呕吐,自觉乏力且渐加重,随后巩膜渐黄染,尿呈深黄色。经查:ALT 25U/L,AST 110U/L,TBiL 54.9μmol/ L,DBiL 24.4μmol/L,TBA 77.6μmol/L,24小时 Clcr 39ml/min。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和药物性肾损害,停药并给予相应治疗后患儿情况渐好转。
此外,有些家长治病心切,在常规剂量还未发挥作用时,自作主张盲目加大剂量而出现药物过量或中毒。如1例2岁女童,因咳嗽超量服用氯哌斯汀200mg,服药1小时后患儿精神萎靡、轻度嗜睡,随后全身发紧、颤抖,立即洗胃、输液后上述症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