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主要的药源性疾病
9.3.1 药源性皮肤疾病
9.3.1.1 固定性药疹
也称固定红斑型药疹,是药疹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以男性患者居多,停药后2~10天药疹可消退,但常遗留色素沉着。常见的致病药物有青霉素类、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庆大霉素、阿奇霉素、磺胺类、甲硝唑、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此外水杨酸盐类、保泰松、吲哚美辛、索米痛、巴比妥酸盐、氯氮平、卡马西平、氟桂利嗪、氯胺酮、酚酞、奎宁、吩噻嗪类、阿司咪唑、卡托普利和阿托品等也可见到。
9.3.1.2 剥脱性皮炎
此类药疹病情较为严重,预后不佳,易致死亡。再次使用既往致敏的药物或与其结构相似的药物可再次发生,且症状出现时间提前。常见的致病药物有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氯霉素、红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曲松、甲硝唑、利福平、利福喷丁、异烟肼、乙胺丁醇、磺胺类、氯丙嗪、氯氮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卡托普利、美托洛尔、泼尼松、氢化可的松、氟尿嘧啶、羟基脲、保泰松、双氯芬酸等。
9.3.1.3 荨麻疹与血管神经性水肿
荨麻疹与血管神经性水肿也是过敏性疾病常见的皮肤表现之一,血管性水肿多发生于首次用药后数小时至1周内,但也可在治疗进行几年后延迟发生。常见的致病药物有破伤风抗毒素、氯苯那敏、利福霉素衍生物、卡托普利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TP、青霉素、链霉素、阿莫西林、金霉素、万古霉素、阿奇霉素、异烟肼、氯霉素、四环素、小檗碱、非甾体抗炎药、巴比妥类和肾上腺素等。
9.3.1.4 狼疮样综合征
药源性狼疮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相似,易于混淆,应注意鉴别区分。常见的致病药物有长期大剂量使用肼屈嗪、双肼屈嗪、异烟肼(尤其是乙酰化作用受阻的患者容易致病);普鲁卡因胺常规剂量使用1年后,约20%的患者会出现狼疮样综合征;此外,口服避孕药、抗癫痫药(苯妥英钠)、磺胺类药物(磺胺嘧啶、柳氮磺吡啶、磺胺异 唑)、硫脲类药物(丙硫氧嘧啶、甲硫氧嘧啶)、抗生素(青霉素、氨苄西林、四环素及链霉素)、甲基多巴、非甾体抗炎药(保泰松)致病的病例也有报道。
9.3.1.5 皮肤色素沉着
药源性皮肤色素沉着其严重程度不一,多数是可逆的,停药或经适当治疗后可逐渐消失。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及某些药物的局部应用均可引起皮肤色素沉着。常见的致病药物有米诺环素、头孢氨苄、四环素、酮康唑、吡嗪酰胺、异烟肼、氯丙嗪、氯氮平、地西泮、氯米帕明、卡托普利、硝苯地平、胺碘酮和安替比林等。
9.3.1.6 光敏性皮炎
光敏性皮炎可分为光毒性反应性皮炎和光变态反应性皮炎。光毒性反应性皮炎通常在首次外用或内用光毒性药物后经日光照射即可发生,无潜伏期,好发于日光照射部位。光变态反应的发生与免疫机制有关,仅见于少数患者,可能是药物进入机体,经日光照射后,在皮肤内转化为具有半抗原性质的物质,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而引发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光变态反应可累及光照以外的部位。常见的致病药物有四环素类药物,地美环素最易发生,其次为多西环素、四环素和米诺环素;氟喹诺酮类以司帕沙星最为多见,其次为洛美沙星、培氟沙星、芦氟沙星和环丙沙星;胺碘酮的发生率高达30%~50%;其他如磺胺类药物、噻嗪类利尿药、布洛芬、吩噻嗪类、氯丙嗪、氯氮平、伊曲康唑、甲苯磺丁脲和异丙嗪等。
9.3.1.7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是一种严重的急性上皮坏死性红斑综合征,可发生于全身皮肤,也可累及口、眼、生殖道黏膜、病死率高达30%以上。常见的致病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如吡罗昔康、保泰松、双氯芬酸、阿司匹林,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其他类药物有庆大霉素、灰黄霉素、利福平、异烟肼、甲硝唑、巴比妥类、地西泮、苯妥英钠、氯氮平、卡马西平、拉莫三嗪和别嘌醇等。
9.3.1.8 其他常见的药源性皮肤病 (1)紫癜型药疹:
常由抗菌药物、巴比妥类、甲丙氨酯、利尿药和奎宁等引起。可通过Ⅱ型变态反应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因Ⅲ型变态反应出现免疫复合物性血管炎而产生紫癜。
(2)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是由于外用药或者接触内用药引起的皮肤黏膜损害,有时内服易致敏药物可引起全身湿疹样反应。常见的致病药物有青霉素、磺胺类、新霉素、汞剂和红花油等。
(3)痤疮样药疹:
皮损类似于寻常痤疮,但皮疹单一,以炎性丘疹或小脓疱为主,无粉刺。常由雄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巴比妥类、溴剂、碘剂、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等药物引起。
(4)玫瑰糠疹样药疹:
皮损类似于玫瑰糠疹,但无前驱母斑,也无玫瑰糠疹的典型病程。常由巴比妥类、β受体阻断药、卡托普利、可乐定、灰黄霉素、甲硝唑和青霉素等药物引起。
(5)湿疹型药疹:
呈泛发湿疹样皮损,多由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及奎宁等药物引起,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或胰岛素注射也可引起。
(6)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
本型药疹在新生儿期最常见,多由青霉素尤其是半合成青霉素(如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解热镇痛药、巴比妥类和磺胺类药物,以及婴儿粉、按摩油等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