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书名页
文前辅文
边疆学研究
试论清代中缅贸易关系及其特点[1]
一 中缅陆路贸易
二 中缅海路贸易
三 中缅贸易关系的特点
四 结语
清末边疆治理的历史教训[1]
一 实业规划雄心勃勃,执行效果花多实少
二 迷信地方自治,致使劣绅横行和地方保护
三 禁烟禁赌拖垮财政,税目转移殃及民生
四 政治参与骤然扩大,各种矛盾迅速凸显
五 民粹倾向的思想渊源和历史影响
清代外藩蒙古“喇嘛旗”锡哷图库伦宗教、商业及其地位谫论[1]
一 寺院法会与锡哷图库伦商业
二 移民与锡哷图库伦商业
三 锡哷图库伦宗教地位
四 锡哷图库伦商业地位
西南研究
从“比附中原”到“比较中原”
一 元以前中原人士对云南的认知
二 元明清时期中原人士将云南“比附中原”的情形
三 元明清时期中原人士认知云南的特点
四 云南人对中原人士说法的反映
五 结语
清末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本土有识人士之边界意识[1]
一 本土有识人士与边界意识之关系辨析
二 西南边疆地区本土有识人士对中缅南北段未定界地区之认识
三 本土有识人士的边界意识对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之积极作用
四 结语
民国时期涉藏期刊视域下的涉藏问题研究[1]
一 民国时期涉藏期刊关于涉藏问题相关文章发文数量及趋势分析
二 民国时期学者眼中的涉藏问题
三 民国时期学者探索涉藏问题的解决之道
四 民国时期学者对涉藏问题研究的影响与价值
五 小结
民族艺术研究
自我的他性变迁:基诺族食人者传说的人类学解读[1]
一 “特缺”传说的类型
二 “特缺”传说的实质分析
三 “特缺”传说逐渐消失的意义分析
音乐叙事诗《所婻窝罕》的跨区域传播与境内传承[1]
一 引言
二 地缘关系的个体互动与《所婻窝罕》的跨区域传播
三 基于官方制度的群体互动与《所婻窝罕》的境内传承
四 族群迁徙对《所婻窝罕》伴奏乐器传播的影响
五 宗教信仰对《所婻窝罕》民间口承文学的传播
六 结语
以歌传信:传播学视阈下瑶族信歌试探[1]
一 信歌研究回顾
二 信歌生成的一般模式
三 信歌传播的核心内容
四 信歌作为“歌”的传播力及其风险规避
五 信歌传播的独特性
六 结语
宗教人类学
缅族因果观念的人类学阐释[1]
一 缅人宗教形态概述
二 作为因果观念的业力观
三 作为因果观念的神力观
四 结论
民族社会研究
人际交往和社会联结的纽带:云南石林撒尼社会中的“小伴”研究[1]
一、朋友:亲属关系研究的一个延伸点
二 小伴与彝族撒尼丧礼
三 小伴、撒尼社会的人际交往与社会再生产
四 小伴与撒尼人的社会联结
两两相连:西盟佤族父系继嗣群的“德巴”关系[1]
一 何为“德巴”?
二 佤族继嗣法则
三 “德巴”关系的延伸:佤族社会的联结
四 由“德巴”看佤族的跨国交往
资源-情感-互动:招婿婚中的代际冲突逻辑
一 资源-情感-互动假设——代际冲突的分析视角
二 个案分析:招婿婚中的代际冲突过程
三 招婿婚中代际冲突的实质
四 小结与讨论:代际沟通空间与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
旅游人类学
旅游业与香格里拉的地方建构[1]
前言
一 山神崇拜与佛教西藏
二 构建共和国的人民和地方
三 找到“香格里拉”:旅游目的地的建构
四 “地方”的创造、再发明与争夺
参考文献
哈尼梯田历史溯源及景观价值探析[1]
一 哈尼族的迁徙
二 哈尼梯田的创造
三 哈尼梯田景观的价值
四 结语
边境民族旅游村寨空间生产与地方认同研究[1]
一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二 勐景来村的多维空间生产
三 不同主体对勐景来村空间生产的认同
四 结论与讨论
发展问题研究
从乡村市集到都市村庄
一 引言
二 乡村集市与城乡关系:1949年以前的研究
三 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市场结构与城镇化:1949年至1979年的研究
四 中国的小城镇发展与城乡生活:1979年至90年代初期的研究
五 市场转型与乡村城镇化:90年代初期到新世纪初的研究
六 全球化与都市村庄:新世纪以来的研究
七 对社会学、人类学中国城市化研究的总评估和未来研究的新展望
浅谈云南回族的生存适应机制[1]
一 云南回族简况
二 云南回族的经济策略
三 云南回族的文化策略
四 地方性知识转换为生存策略
五 结语
东南亚研究
东南亚的“边界”观念及其实践[1]
一 西方的边界观念与实践
二 东南亚的背景
三 历史的相关性
四 领土问题的政治框架
吴哥王朝的陆路交通及其影响[1]
一 吴哥主要陆路通道及其设施
二 吴哥陆路交通的特点
三 吴哥陆路交通的影响
研究述评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构研究综述与意义发掘[1]
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问题的提出
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基本理论视角和主要观点
三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理论意涵与现实启示
《清水江文书·天柱古碑刻考释》述评[1]
前言
一 《考释》:文化兴县的产物,文化乡贤的智慧集成
二 《考释》内容:民族乡村社会建构、治理与发展的史迹展示
三 民族碑刻文献的当代价值:基于文献意义视角的讨论
四 《考释》的启示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稿约和撰稿体例
封底
更新时间:2019-10-11 15:3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