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27辑)
- 李志农 何明 朱凌飞
- 3822字
- 2020-08-29 04:46:01
五 结语
云南在元朝以前与中原相对隔绝,交流较少,中原人士很少能去云南,留下文字材料的更少。“自元迄清,云南比于中州。”[80]从元朝开始,云南成为统一国家的一个区域,其与中原的交往变得顺畅,并在交往中不断获得发展,中原文化随着云南土司制度的实行、汉人的迁入、交通的开辟、儒学教育的推广等不断传入,带动云南文化的发展,逐渐缩小与中原的差距。[81]元明清时期诸多来滇的中原人士将之比附中原,便是这一变化的反映。中原人士因其文化素养和写作习性,故能自觉将在云南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形诸文字,其中比附中原的内容,为我们今天探究元明清时期云南自身发展、与中原的交流及其认同和融入中原的过程,提供了一个视角。
中原人士将云南比附中原的表达特点,主要是由其已有的知识储备与思维习惯决定的。他们来自中原地区,受中央王朝倡导的儒家文化影响较深,这使他们常以在云南新接触的事物比附中原已熟识的事物,在文化上也先入为主地以中原为参照来衡量云南的状况。而且考虑到受众,这么做也便于云南内外的读者更形象的理解。既以中原为参照来衡量云南,故对于云南与中原相似的方面认同,相异的方面则排斥、诋毁,这也是中原人士认识云南的局限性所在。但它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央王朝实行的所谓“一体化”治理,即在云南推行与中原同一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制度,并没有使云南的文化样貌完全同于中原,云南各族群的多样性文化仍然顽强地得到保存和发展,以迄于今天。
这种比附中原的意识和表达,在元明清时期来滇的中原人士身上长期存在。直到近代,云南当地人士的地方意识开始觉醒,学界、政界人士处处流露要与中原争锋的言论,这既是对云南历史文化长期游离于中原主流文化之外或趋附于中原文化的反弹,以确立云南地方历史文化在国家的应有地位,所谓“滇之史实,即国之史实也”,也有在现实层面上为云南在全国争得一席之地的用意,即“既可作史事观,亦可作时务观”[82]。而云南在护国运动中首举义旗、作为大后方于抗战的巨大贡献等,无疑更加激发和助长了近代这一地方意识。
[1]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西南地区诸葛亮崇拜的历史人类学研究”(2018JS380)的阶段性成果。
[2]阳正伟,昆明学院社会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政治社会史、云南地方史。
[3]师范:《序》,檀萃:《滇海虞衡志》,《云南丛书》本。
[4]王崧:《云南备征志·总叙》,《中国方志丛书》第45号,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
[5]夏光南:《元代云南史地丛考·自序》,新文丰出版公司1980年版。
[6]夏光南:《元代云南史地丛考》,第11、13页。
[7]夏光南:《云南文化史·自序》,《民国丛书》第五编05039册,上海书店1990年版。
[8]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一》,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86页。
[9]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卷1《前言》,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10]《汉书》卷95《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3844页。
[11]《后汉书》卷87《南蛮西南夷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48页。
[12]《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20页。
[13]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345、468页。
[14]王昶:《跋》,阮福:《滇南古金石录》,《丛书集成初编》本。按:王善宝为王仁求子。
[15]南诏与中原的交通,主要以四川为中介,而南诏与四川的交通道路主要有清溪关道和石门关道两条。参见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33~544页。
[16]刘恂:《岭表录异》卷下,广陵书社2003年版,第63页。
[17]樊绰:《蛮书》卷3《六诏》,《丛书集成初编》本。异牟寻在给唐德宗的信中说,其祖上皮罗阁接受唐玄宗册封,“本唐风化”(《新唐书》卷二二二上《南蛮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273页),意在表明自己想要效仿祖上所为接受唐朝册封,也可从侧面反映南诏建立之初就与唐朝形成政治联系,受到唐朝的影响。
[18]《南诏德化碑》,阮福:《滇南古金石录》,《丛书集成初编》本。
[19]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卷三《新丰折臂翁》,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1页。
[20]欧阳修:《新唐书》卷二二二中《南蛮中·南诏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282页。
[21]田汝成:《炎徼纪闻》卷4《云南》,《丛书集成初编》本。
[22]洪迈:《容斋随笔》卷4《南夷服诸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6页。
[23]郭松年撰,王叔武校注《大理行记校注》,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20页。
[24]龙云修,周钟岳等纂《新纂云南通志·序一》,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5]李京撰,王叔武辑校《云南志略辑校·诸夷风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88页。
[26]杨慎:《升庵全集》卷2《滇候记序》,载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二集,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9页。
[27]朱孟震:《西南夷风土记》,《丛书集成初编》本。
[28]陈鼎:《滇游记》,《丛书集成初编》本。
[29]陈鼎:《滇游记》,《丛书集成初编》本。
[30]张泓:《滇南新语》,“佛手参”“滇茶”“蔬异”“汤泉”“水溢”“瓜果异”“琵琶猪”条,《丛书集成初编》本;张泓乾隆六年(1741)入滇任新兴县令,乾隆十年(1745)改任剑川县令,六年后调提举黑盐井,次年又奉命回剑川赈灾;张泓:《滇南新语》,“地震”。
[31]赵翼著,李学颖等校点:《瓯北集》卷13“鉴隘塘瀑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65页。
[32]余庆远:《维西见闻纪》,《丛书集成初编》本。
[33]檀萃:《滇海虞衡志》卷6《志禽》。
[34]檀萃:《滇海虞衡志》卷5《志器》、卷6《志禽》、卷7《志兽》。
[35]檀萃:《滇海虞衡志》卷5《志器》、卷6《志禽》。
[36]田汝成:《炎徼纪闻·原序》。
[37]檀萃:《滇海虞衡志》卷6《志禽》。
[38]郭松年撰,王叔武校注《大理行记校注》,第23页。
[39]余庆远:《维西见闻纪》。
[40]李京撰、王叔武辑校《云南志略辑校·国朝平云南》,第84页。
[41]程文海:《元世祖平云南碑》,载孙太初《云南古代石刻从考》,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102~103页。
[42]杨慎:《升庵全集》卷3《云贵乡试录后序》,第34、35页。
[43]杨慎:《升庵全集》卷4《楚雄府定远县新建儒学记》,第60页。
[44]杨慎:《升庵全集》卷3《云南乡试录序》,第34页。
[45]杨慎:《升庵全集》卷3《大理府志序》,第31页。
[46]田汝成:《炎徼纪闻》卷4《云南·论》,第64页。
[47]谢肇淛:《滇略》卷1《版略》,《钦定四库全书》本。
[48]谢肇淛:《滇略》卷4《俗略》。
[49]赵翼著,李学颖等校点《瓯北集》卷14《滇池》,第279~280页。
[50]余庆远:《维西见闻纪》。
[51]阮元:《研经室续集三》卷8《游黑龙潭看唐梅二律》,《丛书集成初编》本。
[52]《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76《云南府一》,《四部丛刊续编》本。
[53]朱孟震:《西南夷风土记》。
[54]党蒙修,周宗络纂民国《罗平县志二》卷4《人物志十三·诸夷》,载《中国地方志集成·云南府县志辑》20册,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55]余庆远:《维西见闻纪》。
[56]余庆远:《维西见闻纪》。
[57]朱孟震:《西南夷风土记》。
[58]田汝成:《炎徼纪闻》卷4《云南》。
[59]赵翼著,李学颖等校点《瓯北集》卷14《高黎贡山歌》、卷15《同璞函游杜鹃园作歌》、卷15《安宁州汤池》,第292、306、311页。
[60]王桐龄:《序》,夏光南:《云南文化史》。
[61]《清史稿》卷512《土司传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4203页。
[62]谢肇淛:《滇略》卷4《俗略》。
[63]谢肇淛:《滇略》卷4《俗略》。
[64]陈鼎:《滇游记》。
[65]《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47、2860页。
[66]郭松年:《题筇竹寺壁》,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7,《续修四库全书》本。
[67]张之翰:《西岩集》卷6《送郭子坚御史云南之行》,《钦定四库全书》本。
[68]陈荣昌:《会泽唐公创办东陆大学记》,载张建新、董云川《云大文化史料选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页。
[69]张含:《南园漫录》卷3《贝原》、卷4《漆齿》、卷6《永昌》,《钦定四库全书》子部149册。
[70]赵藩:《向湖村舍诗初集》卷5《过安宁州有怀书石淙诗草后》。
[71]刘润畴等修,俞赓唐等纂《陆良县志稿一》卷4《学校志三·书院》,载《中国地方志集成·云南府县志辑》21册,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384页。
[72]民国《陆良县志稿一》卷1《地舆志一》,第57页。
[73]民国《陆良县志稿一》卷5《人物志》,第439页;祖良范:《建文明坊记》,民国《陆良县志稿二》卷7《艺文志》,第168页。
[74]民国《龙陵县志》卷8《学校志一》,载《中国地方志集成·云南府县志辑》40册,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233页。
[75]童振藻:《序》,夏光南:《云南文化史》。
[76]唐继尧:《东陆大学校训并序》,载张建新、董云川编《云大文化史料选编》,第72页。
[77]龙云修,周钟岳等纂:《新纂云南通志·序一》。
[78]李根源辑《永昌府文征·诗》,《曲石丛书》,民国腾冲李氏苏州1941年刊本。
[79]方树梅:《序》,余嘉华、杨开达点校《担当诗文全集》,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80]金龙章:《序》,夏光南:《中印缅交通史》,中华书局1948年版。
[81]相关成果可参见段红云《明清时期云南边疆土司的区域政治与国家认同》,《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方铁《蒙元经营西南边疆的统治思想及治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1期;陈庆江《明代云南府州县儒学考论》,《学术探索》2000年第5期;肖雄《明代云南书院考析——以明清云南方志为中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年第2期;陆韧《云南对外交通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陆韧《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美〕James Zlee《元明清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的交通发展》,林文勋等译,《思想战线》2008年第2期。
[82]金龙章:《序》,夏光南:《中印缅交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