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总编辑序
第一章 导言:中国历史上的沿海与内陆
外国势力的影响问题
次要传统的中国沿海
条约口岸的混杂社会
第二章 经济趋势,1912—1949年
导言:概述
人口
国民收入
工业
农业
运输
政府与经济
对外贸易与外国投资
第三章 外国在华势力
外国在华势力范围
条约港口
上海的外国人生活
租借地
外国居民
治外法权
军事力量
外交官
外交使团
使馆界(东交民巷)
外交压力
传教士
传教事业的建立
布道会与中国社会
中国的政府机构
海关
邮局
盐务
经济利益
贸易
银行业
制造业与采矿业
运输业
财政
第四章 辛亥革命后的政治风云:袁世凯时期,1912—1916年
含混意义的传统革命
新秩序的结构
政党和立宪政府
袁世凯面临的问题
二次革命
独裁政体
袁世凯的帝制运动
第五章 立宪共和国:北京政府,1916—1928年
宪政社会与思想根源
北京政府
现代银行的政治作用
派系与私人关系
1918年的安福国会选举
宪政理想的衰落,1922—1928年
第六章 军阀时代:北京政府时期的政治斗争与军阀的穷兵黩武
各省的军阀及其统治
军阀部队
控制地盘
税收
军阀派系
军阀混战
军阀与列强
武人的专横与政局的动荡
军事—政治派系的出现,1917—1920年
直系政权的兴衰,1920—1924年
张作霖的权势,1925—1928年
军阀统治与中国社会
第七章 思想的转变:从改良运动到五四运动,1895—1920年
改良思想中的进化论
西方的发现:改良主义者的进化宇宙观
大同与变法的西方模式
改良主义者进化乐观情绪的消逝
国粹和儒家思想的未来:新传统主义的出现
国粹派
国性
孔教派
科学与玄学
社会乌托邦和五四运动的背景
改良与革命
早期无政府主义:革命的虚无主义
巴黎小组和东京小组
辛亥革命后的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
新青年
第八章 思想史方面的论题:“五四”及其后
“五四”事件
进步与民族主义
革命
辛亥革命与“新文化”
“五四”及其影响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
问题与“主义”
大众文化的主题
“新传统主义”——从传统中寻找真理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
马克思主义的优势
第九章 文学的趋势:对现代性的探求,1895—1927年
晚清文学,1895—1911年
文学报刊的发展
“新小说”理论
新小说的实践
鸳鸯蝴蝶派小说与“五四”前的过渡时期,1911—1917年
“五四”时期,1917—1927年
文学革命
新作家的出现
浪漫主义与个性解放
鲁迅与现代短篇小说
外国文学的影响
对现代性的追求
第十章 1927年以前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1895—1927年
改信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第一次统一战线中的紧张状态
第十一章 国民革命:从广州到南京,1923—1928年
组织革命运动
1923年孙逸仙虚弱的地位
国民党内苏联利益的背景
重振国民党
创建一支革命的军队
组织一次群众运动的努力
革命阵营内部和国民党根据地中的冲突
1925年高涨的革命声势
巩固南方革命根据地
内部的纷争与不和
流产的反革命
国民党的两极分化
国民革命军的政治化和共产党的渗透
北伐前共产党对群众运动的领导
1926年初期俄国人的作用
国民党内权力关系的再调整
向统一中国的方向冲刺——第一阶段
制订北伐计划
北伐开始
动员群众
反帝运动
收回汉口英租界
关于革命目标的冲突
革命阵营内部的分歧
革命者之间日益扩大的分裂
行动和反行动
夺取南京和上海
控制上海的斗争
革命者内部日趋激烈的暴力行为
反共清洗的扩大
建立南京政府
武汉政权日益严重的问题
武汉争取生存的斗争
试图控制农村革命
士兵决定问题
共产党与国民党左派的分裂
共产党人转向武装暴动
共产党反叛的开始
秋收起义
国民党领导谋求统一的努力
广州公社
最后一战:攻克北京与定都南京
重新进军北京的准备
最后战役
济南惨案,1928年5月3—11日
谁将占领北京
开始全国建设
1928年中国的前景
第十二章 中国的资产阶级,1911—1937年
中国资产阶级的诞生
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的经济剧变
复杂的社会基础
条约口岸的作用
1911年:不明确的资产阶级革命
1911年真有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吗?
商人与革命起义
商人与名流的联合阵线
上海的资产阶级和南京临时政府
倒退
中国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1917—1923年
战时与战后的繁荣,1914—1923年
都市社会的兴起和资产阶级的转变
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失败
走向参政
伟大的向往
民族主义的动员
行动中的自由主义
从经济危机到政治上的退让,1923—1927年
经济危机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革命运动的兴起和资产阶级日趋孤立
转向蒋介石,1927年4月
官僚政治的卷土重来与资产阶级走向衰落,1927—1937年
资产阶级的异化
官僚集团与资产阶级共生
参考文献介绍
参考书目
修订后记
更新时间:2019-01-04 18: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