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逻辑学和自然观上的特点

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认识论不如西方哲学发达的人,都以为中国哲学“重人生而轻自然,长于伦理忽视逻辑”。这一看法并非毫无道理。因为中国哲学确实注重伦理,中国人对形式逻辑的研究在《墨经》中虽有很高的成就,但后来却被冷淡了,确实不如欧洲人和印度人热心。

但是,上述的看法是不全面的。因为它无法回答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科学技术是用什么逻辑和方法搞出来的。李约瑟提出了一个论点:“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与此相应,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中国科学技术史》第3卷,第337页)我们基本上同意他的这个论点。

如果说西方有悠久的研究形式逻辑的传统,那么在中国古代则是朴素的辩证逻辑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如《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提出了否定的原理;《易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对立统一原理;荀子提出的“辨合”“符验”“解蔽”,包含了辩证逻辑方法论的基本原理。先秦所形成的辩证逻辑的雏形,不仅得到后世的哲学家张载、王夫之、黄宗羲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在天文、历法、音律、农学、医学等科学中成为方法论。从先秦的《礼记·月令》和《黄帝内经》,以及后来的张衡、刘徽、贾思勰、沈括等著名科学家身上,都可以看到朴素的辩证逻辑运用于具体科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自然观上,中国比较早地发展了辩证法的自然观,而西方则比较早地发展了原子论的自然观。中国古代的辩证法的自然观以气一元论为基础,认为气分阴阳,阴阳的对立统一就是道,即自然发展的规律。中国的古代科学的天文、历法、音律、农学、医学等,就是建立在气一元论基础上的。中国人讲的“气”,类似近代物理学的“场”。西方的自然观长期与原子论相联系,类似“场”的思想虽然古代也有,但直到19世纪电磁场理论提出后,才受到充分重视。中国古代也有类似原子论的思想,例如《墨经》说:“非半弗斫则不动,说在端。”认为具体的物体是由不可分割的粒子(端)构成的。不过,《墨经》的原子论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和科学中没有得到发展。

与西方相比,原子论思想和形式逻辑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弱点;但是中国人却比较早地发展了朴素的辩证逻辑和气一元论的朴素辩证法自然观,从而对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宇宙发展法则这个认识论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和多方面的考察,这却是一个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