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与认识论问题

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有一种流行的看法:中国哲学着重讲做人,西方哲学着重讲求知,所以中国哲学的认识论不发达。要判断这种看法是否对,就需要正确理解“认识论”这个概念。

哲学史上提出过的认识论问题,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四个:

第一,感觉能否给予客观实在?

第二,理论思维能否达到科学法则,即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何以可能?

第三,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具体真理(首先是世界统一原理、宇宙发展法则)?

第四,人能否获得自由,即自由人格或理想人格如何培养?

如果把认识论狭义地理解为只研究近代实证科学知识之所以可能的条件,即限于上述前两个问题,便会觉得认识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不占主要地位。但如果把认识论广义地理解为上述四个问题,便可知道这四个问题在中西哲学史上是反复讨论过的。中国古代哲学家并非对前两个问题不关心,例如孔、墨就已讨论了感性和理论思维的关系,庄子已对“感觉能否给予客观实在”和“理论思维能否达到客观真理”提出了责难。而欧洲近代哲学家虽然较多地考察了前两个问题,但德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深入地考察了后两个问题。例如,黑格尔和马克思关于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的原理,就是对“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具体真理”所作的回答,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就是要解答“人如何从自在变成自为、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而实现真善美统一的理想”这个问题。

我们应当广义地理解认识论,由此出发,就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由于认识论与辩证法和逻辑相联系,与伦理学和美学相联系,因而是较多地和较长期地考察了上述后两个问题。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宇宙发展法则的问题,发端于先秦的“名实”之辩;理想人格如何培养的问题,发端于先秦的“天人”之辩。“天人”“名实”之辩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史,所以正是在对这两个问题的考察上,显示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