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执著之心

img

扫码听书

人们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是:纠结。纠结来自何方,来自我们心中,源自我们对人、事、物的执着。看易经的卦象,“离中虚”,“离火”代表心,古人通过离卦告诉我们心本应该是空的,用来盛满愉悦、欢喜,而如今我们的心却被繁杂琐事所包围,尤其在网络传播无处不在的今天,我们的大脑拥塞进各种信息,因此,我们比人类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容易焦虑。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淡定,常常在口头上说:“遇事放下”,“我已经放下了”,“这事根本没入我心”……事实却是,念头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一句话、一个人、一件事,就可能使我们背负一生。也许当真正放下人、事、物对我们的诱惑之际,才是内心摆脱执著之时。

活在当下——最洒脱

佛家讲轮回,轮回看不见、摸不到,所以你不知道前世、后世是什么样子,于是得道之人告诉我们:“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佛家倡导活好当下,《黄帝内经》中类似的意思叫“志闲而少欲”。“志”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对过去的记忆,写日志,就是记载过去发生的事情;“志”的另外一个含义是对将来的期盼。“志”在过去的另一种写法是上面一个“之”,下面是“心”,将来要干什么,心往哪儿走,我们经常说要有远大的志向。不论是过去还是将来,这个“志”不是指当下,所以“志闲”的意思就是:不要老纠缠在过去的那些事情,特别是令人过度悲伤或者高兴的事情;也不要好高骛远,妄想一步登天。

《黄帝内经》告诫大家,要想身心健康,活得愉快一些,把过去的和将来的事情都放一放,认真面对现在,活好当下,毕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什么人会老纠缠过去的事呢?早期老年痴呆者,记忆力减退,刚发生的事记不住,买的菜一转身就不知放在哪里了,而对过去的、曾有深刻印象的事件,如曾经经历过的战争、参加过的某种政治活动、失去的亲人等则记忆较好,许多细节都能清楚复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远期记忆较好。当然,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的记忆会逐渐消失。因此,作为子女,如果父母常常回忆过去的人或事,有可能是老年痴呆的先兆,还是及时就医为好。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拜请已经得道的老和尚:“您得道之前做什么?”老和尚答:“我得道之前做三件事——砍柴、挑水、做饭。”小和尚又问:“那您得道之后做什么呢?”老和尚答:“我得道之后做三件事——砍柴、挑水、做饭。”小和尚再问:“同样做三件事,得道前和得道后有什么区别吗?”老和尚笑着回答:“当然有区别了。我得道之前砍柴时想着没有挑水,挑水时想着没有做饭,做饭时想着明天还有这三件事;得道之后砍柴即是砍柴,挑水即是挑水,做饭即是做饭。”小和尚摸摸脑袋,顿时开悟了。

小和尚悟到的就是“活在当下”,也许在我们杂念丛生的时候,回味一下这个故事,有利于摆脱那种纠结的心态。

凡事放下——不劳心

凡事放下,这也是我所追求的目标,但真正做到何其难?分享三个影响我的故事,也许对您保持心理健康有益处。

上大学时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老和尚携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老和尚便主动背该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师父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过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你却还放不下!”

我们的内心不仅羁绊于人,有时也为物所累。我的好友郭光硕先生是一款德国旅行箱在大陆地区的总代理,他和我说,有一次和全球总裁一起去开会,他一路小心翼翼地拎着自己的旅行箱,而总裁先生却漫不经心地拉着箱子自顾疾行,丝毫不去注意路上的颠簸障碍。箱子剐得伤痕累累,他忍不住问为什么不珍惜自己生产的旅行箱?德国总裁的解释就是:一个好的产品不应该成为人的负担,顾客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这件事使郭先生感悟到,人怎能被物所累,物尽其用就好了,千万别放在心上。

快乐与物质多少没有关系,老子曰:“少则得,多则惑。”南怀瑾先生的书里说过这样的事:一个财主精于算计,每天记账、打算盘到深夜,睡又睡不着,年纪又大,很痛苦。挨着他的高墙外面,却住了一户很穷的人家,夫妻俩做豆腐维生,每天凌晨起来磨豆子、煮豆浆、做豆腐,一对活宝穷开心,有说有笑,快快活活。可是,这位财主却睡不着,还在算账,搅得头晕眼花。

财主老婆说:“老爷!我们太没意思!还不如隔壁卖豆腐的两口子,他们尽管穷,却活得很快乐。”财主听了太太这样讲,便说:“那有什么难,我明天就叫他们笑不出来。”于是他就开了抽屉拿了一锭十两重的金元宝,从墙上丢了过去。那夫妻二人正在做豆腐,又唱歌,又说笑,听到门前“扑通”一声,掌灯来看,发现地上平白地放着一个金元宝,认为是天赐横财,悄悄地捡了回来,既不敢欢笑,更不想歌唱了,心情为之大变。心里想,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不能泄露出去给人家知道,可是又没有好地方藏,放在枕头底下不好睡觉,放在米缸里也不放心,直到天亮豆腐也没有磨好,金元宝也没有藏好。

第二天,夫妻俩商量,这下发财了,不想再卖豆腐了,打算到哪里买一幢房子,可是一下子发的财,又容易被人家误以为是偷来的,如此商量了三天三夜,这也不好,那也不对,还是想不出最好的方法,夜里睡觉也不安稳,当然,再也听不到他们两口子的欢笑和歌声了!到了第三天,这位财主告诉他的太太说:“你看!他们不说笑、不唱歌了吧!办法就是这么简单。”

这里我想提醒朋友们,在追逐名利的路上,当你奋斗到某一天,物质得到极大满足的时候,你准备好怎么做了吗?

孔子的药方——思无邪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就是《诗经》。孔子删定上古传下来的3000多首诗,编成305篇,即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孔子认为,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就是“思无邪”。“邪”字在古文里边读作xiá,“邪”就是杂念,诗歌里边没有杂念,没有邪念。怎么看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就看他能否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则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不愧为一代圣人,他告诉我们不要轻易被景致所迷惑,秋天惆怅,春天癫狂;遇到开心的事则手舞足蹈,遇到难事又垂头丧气,这都是不健康的表现。

我想,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暂时到不了圣人的境界,难免为事物所累,触景而生情。如要保养身体,我们做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莫不如远离是非,眼不见、耳不听也可以心不烦。譬如看体育比赛,你抱着希望看现场直播,结果往往以失败告终,作为球迷憋气又窝火。如果能随时放下,你就看;为了避免生气,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看,利用看球的时间做些其他有意义的事。

比如,用心诵读五遍《陋室铭》,马上就能豁然开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认真诵读,会有和中学读书时的死记硬背不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