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起怨人之心

img

扫码听书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误解往往从抱怨开始,抱怨不仅伤感情,还损害健康。中医讲内因(情绪)致病,这些不良情绪从哪里来?最初都在这个“怨”上。

危害健康的情绪——怒、恨、怨、恼、烦

怒、恨、怨、恼、烦这样的负面情绪,是导致你身体出现严重疾病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想获得健康吗?必须去除这些负面情绪。

怒伤肝。肝属木,《尚书·洪范》中说:“木曰曲直。”肝的性状是能屈能伸,柔弱与坚强并行。当人生气的时候,浑身发抖,怒气是向上的、冲动的,经常发怒自然迫使肝处于直的状态,不懂得“曲”的人,最易伤肝。从“怒”字的写法看,上面是“奴”,下面是“心”,“奴”是一个人跪着的样子,“怒”指我们的心像奴隶一样卷曲压抑,情绪压抑在心里,不发泄。有的人气得浑身发抖,却用意志把它控制下去,久而久之,肝坏了。

很多女性朋友有乳腺增生(在第五章会讲到),乳腺增生开始时可能只是心中憋了一口“恶气”,没有发泄出去,久而久之郁结成块。很多朋友在探查、疏通心包经的时候立即打嗝、排气,这就是身体在排解那些“恶气”。

怒这个情绪可以直观地体现出来,容易察觉,但恨、怨、恼、烦,好像是一个常态化的情绪,人皆有之,常不被人们所留意。从造字上看,怒、恨、怨、恼,都以心作偏旁,烦的偏旁是火,火属心。所以,这五种情绪皆由心生。

按照民国时期王凤仪先生的说法,“怒、恨、怨、恼、烦”是五毒,对应五脏是:怒伤肝,恨伤心,怨伤脾胃,恼伤肺,烦伤肾。在临床实践中,确实发现常常抱怨的人容易产生腹胀、心下满闷等脾胃不和的症状。生活中,谁能真正克服怒、恨、怨、恼、烦这五种不良情绪,谁就可以让身体各器官保持它们的正常状态,不给疾病可乘之机。

不怨人——获得良好情绪的桥梁

人的一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除非是圣人,谁没有七情六欲,谁没有点脾气,完全克服怒、恨、怨、恼、烦,难上加难。可是,王凤仪老先生却给出了保持良好情绪的药方,那就是“不怨人”。

怨这种情绪属土,是中心,《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不主时……各十八日寄治。”土不主春、夏、秋、冬,但四季更替的前十八天归土管,脾胃不和就会影响其他脏腑。很多病,发生在心上,发生在肝上,发生在肾上,开始的时候,可能都是因为脾土的问题所带来的,而脾胃受损是因怨而起的。如果我们把怨去除掉,其他的四种情绪就没有发作的基础了。

怨其实表达的是一种不满意的情绪,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过去也是这样,差不多事事都在抱怨着。因为与人打交道,完全如自己意的人、事、物都是非常少的。而由不满意的这种埋怨情绪,再向周围延伸,因怨生恨、因怨生怒、因怨生恼、因怨生烦。

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甲、乙结伴远行。一天,甲被乙打了一巴掌,甲把这件事写在了沙滩上。几天后甲落水,被乙救了上来,甲把这件事刻在了石头上。乙不明白,问甲为什么这样做。甲说,最好不生起怨恨,即使生起了,也要像写在沙滩上的字,让它尽快消失;何时都不能忘记他人的恩德,就像刻在石头上的字,让它经久不褪、历历在目。

反观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的人张嘴就是抱怨,推卸责任,好事全是自己做的,坏事都因别人而起。做妻子的埋怨丈夫不够体贴,做丈夫的埋怨妻子不够温柔;做老板的埋怨员工懒惰,工资太高;做员工的埋怨老板苛刻,待遇不好;客户埋怨商品,商家没有诚信;商家埋怨消费者刁蛮,无理取闹;遇上红灯埋怨自己运气不好……也许这些事情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但因为这些事情而产生的那种怨的情绪,却会实实在在地伤害你自己。

据说有一位乡绅,向王凤仪问道,王善人只说了三个字:“不怨人。”乡绅觉得这个太简单了,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民只说这三个字,怎么是道呢?结果他回去后,反复思索,大彻大悟,做了一个偈语:“善人教我不怨人,此是成佛大道根。从今以后天天问,你还怨人不怨人?”

我们应该时时检讨自己是否有怒、恨、怨、恼、烦的情绪,扪心自问最容易犯哪一个情绪?我在第一次读《王凤仪讲人生》时,读到怒、恨、怨、恼、烦的时候,我的心境豁然开朗,反复诵读“怒、恨、怨、恼、烦”这五个字,自己突然哑然而笑。这个抱怨,还很具有伪装性,因为有时的确是别人做得不对。凤仪先生还给出一个妙法:“找他人好处,认自己不是。”我们需要慢慢转变思维习惯,将“不怨人”融入血液中,何愁身体不健康呢?

宽恕别人——方能心平气和

如何“不怨人”?如何远离怒、恨、怨、恼、烦?那就是一个“恕”字。什么叫恕?上“如”,下“心”,这就是要“如心”。《论语·里仁》中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我们不说忠,只讲恕。宋代大儒朱熹说:“推己之谓恕。”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就叫恕,你不愿意做的事,不要让别人做。正如孔子所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事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如果事事都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来考虑,因为掺杂了私心,就会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只会抱怨。而有了宽恕的态度,就什么都能够包容,具有博大的胸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然不会产生坏情绪。

《金刚经》也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是指不执著世间的任何一种事物;“如如不动”是指心的平静状态,面对一切事物,心理上完全以随缘与平静来应对。做到如如不动,心平气和,如心也就不怨了。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还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躬是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他人则宽容体谅,不要严厉责备别人。然而,现实生活中,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甚至夫妻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几乎没有真正做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道德标准都是拿来要求别人的,不是要求自己的。为人处事如果真正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也就没有怨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