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学习:学业心智模型的构建和测评
- 贺雯
- 2042字
- 2020-07-09 15:35:39
四、何谓有效学习
根据前面学生学习的概念和分类,我们应该看到学生的学习是基于其内在心理结构对当前教育情境中的刺激如学习内容,做出的主动的、有选择的认知加工,并且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最终引起了行为(动作技能)或心理(认知或情感)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可见,决定学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不是外界刺激,而是学生自身的内在心理结构,它包括学生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心理加工水平以及态度、需要、兴趣等心理要素。
那么什么是“有效学习”或“高效率学习”?我们不妨先看看诸多学者的界定:
张庆林等(2002)认为有效学习是指能够真正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学习,是推动能力和态度发展的学习;他强调有效学习的条件,认为学生只有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做到概念化、条件化、结构化、自动化和策略化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刘善循(2002)认为高效率学习是指在科学的学习理论指导下,依据学习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应用科学的学习策略、方法和技巧,发挥学生学习的个人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更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更好的知识,达到培养能力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良好学习效果的过程。他认为高效率学习的特点是:高效率学习符合学习心理规律;高效率学习是科学的学习;高效率学习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高效率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罗扎诺夫(G.Lozanov)提出高效率学习就是个体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的学习。他认为,将情绪创造性地表达出来,不仅会促进大脑功能的进一步增强,提高活动效率,而且会让个体感到幸福。
鲍银霞(2005)将有效学习解释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恰当的策略对学习内容进行主动的加工,在一定时间内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使自身获得发展的过程。
沈德立、白学军(2006)指出高效率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知识的内存联系,按照科学的规律进行学习,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效。他们指出高效率学习具有五个基本特征:第一,学习过程高速度。学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学习的高速度是以个体对知识进行高效率信息加工为基础的,其中思维敏捷性是实现高速度学习的关键。第二,学习方法科学。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选择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方法科学就是按科学的程序来学习。第三,学习策略运用适当。学生能够根据学习的目标、学习的任务、学习的时间要求、学习材料的性质、学生自身的特点等来选择最佳的学习策略,以实现学习的目标。第四,学习结果高质量。学生能够顺利而且正确地完成学习任务。高质量是高效率学习的关键指标。第五,学习有乐趣。学生学习时能够在心理上体验到一种愉快感、满足感和成就感。没有任何压力、焦虑和紧张感。
可见,学者们大多是从学习过程或学习结果的角度来阐述“有效学习”这一概念的,也有心理学家是从学习体验的角度来论述这一概念。我们认为有效学习既应该包括学习过程中的高效率,学习结果的高收益,也应该体现在学习体验的积极性上,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学习结果是衡量学习有效性的核心指标。基于上述的理解,我们将有效学习界定为学生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学习,能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心理水平较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达到学习目标,并促使其心理潜能和价值得以更好发展的学习。
有研究者从不同的学习目标入手,将有效学习分为两大类:追求绩效的有效学习和寻求发展的有效学习。追求“绩效”的有效学习,指向预期目标的达到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寻求“发展”的有效学习,则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追求绩效的有效学习更加注重结果,通过测验衡量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育目的的达成度;而追求发展的有效学习更加注重过程,短期结果并不重要,它所考察的不再是书本上的知识,不再是被打碎了的知识点,而重在考核知识的综合运用,实际问题的综合解决。在学习方式上,这种学习是以学生为出发点,关注个体学习情况,转而强调对学生兴趣和能力倾向的个人引导(余旋,2007)。我们也可以将这两个分类理解为有效学习的两个阶段:短期目标的达成和长期目标的达成。短期目标的达成应有益于长期目标的达成,两种目标须产生一致性效应,相辅相成,如果短期目标的达成有碍于长期目标的达成,那么这种学习显然是低效的或无效的,比如,让学生整天沉浸在“题海战术”中,没日没夜的做题或许在表面上提高了学业成绩,但学生由此可能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习动机下降,创造性思维缺失,这种只会应试,而并没有使心理素质产生相应提高的学习显然是低效的或无效的。
对照前面的学习分类,我们也不难发现,心理学家都是按照从低到高的等级对学习进行分类,包括布鲁姆的按照教育目标的学习分类和加涅的按照学习结果的分类,强调了学生学习是一种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是一种在短期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即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进一步达到长期目标,即提高心理素质(问题解决能力、认知策略、态度等)的过程。在一些学校教育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学习只是停留在记忆知识,至多是理解知识的层次,而缺少应用、探究、创新的学习,因此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