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地旷人稀”到“人稠地狭”变化中的宋代乡村

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聚集为一个个自然村落,成为宋代乡村社会的基本图景。人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土地的拥有者,人与土地的结合以及这种结合的稳定发展,孕育了成千上万的村落。村落的形成和存在既需要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还要有足够的土地规模和一定的生产水平,以出产足够的粮食,从而维持其存在。

宋代乡村既是人口与土地结合的产物,也是两者矛盾冲突的结晶。一方面,宋代乡村中的农业人口并没有严格的计划和控制,往往以不可逆的方式无节制增加。因为,农业生产的集约型、季节性以及单纯性都需要大量的人口,以维持乡村经济的运行。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也是促使人口增加的原因。另一方面,在宋代农业生产技术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土地的供养能力有限,人口的不断滋生超出土地的供养上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宋代乡村出现了“生子不举”“计产生子”甚至“溺婴”现象。

人口和土地也是构成宋代乡村的基本要素,人口的增减,土地的多寡,以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农业商品化水平的提高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变化等也是宋代乡村经济研究中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本章拟从人口和土地这两个宋代乡村经济中最为基本的要素入手,对宋代乡村经济运行中的家庭结构、人地比例等问题进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