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前言 我在场,我们在做德育
- 活的教育书:孩子归爱所有
- 作家麦纳麦
- 2949字
- 2025-01-29 08:48:10
我在场,我们在做德育
徐社东
。。。。。。。。。。。。。。。。。。。。。。
青春期一辈子只有一次
我们都年轻过
每一个孩子都是国家的
孩子归国家所有
每一个孩子都归国家所有
我在场
我们在做教育
我们眼里都是孩子,没有术语和教条
这里都是教师个体德育行为
这里是做中国当代学校德育行为研究
学生个体研究
一千个孩子,一万个孩子,所有孩子,全部……
。。。。。。。。。。。。。。。。。。。。。。。。。。。。。
学校德育,最有价值的还是它的现场性和实践性。跟它比起来,任何顶层设计都显得有点隔鞋搔痒,任何理论也都显得有点对付不了现实困惑。
现场,在场,在生动活泼的情境里,在真切的“过程”里痛苦着,思考着,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实有效的办法,才是更为重要的。
看到发生的一切,看到可爱,看到笑脸,看到健康,也发现人性的弱点,人格的缺陷,并试图改变、尝试建构一个新的道德人格模型,发现孩子们身上闪光的一面,敲击它,发扬它,光大它,完善人类,进而完善我们的社会。
这样做,才是靠谱的,才是值得信任的德育。
人的问题,总是世界上一切问题之最大,最重。人类要想有希望,注定要从这里开始。当然,从这里开始,也是最艰难的。
学校教师,班主任,上天赋予了他们从事这个最艰苦工作的权力,资格。这是他们的工作,职责,也是使命,这是类似于牧师的工作,是灵魂工作,是对一个人的一生负责,使对上天负责的事业。我们知道,人在天地之间,一不小心就变成了狂傲不羁、放浪桀骜的家伙,当然,人也可以变成温文尔雅、知书达理,懂得尊重、公平、平等的大写的人。这就是说,教育是必要的,德育是重要的。发生在班级、学校场境里的未成年孩子的一切活动,都是我们观察一个人品德的现场。任何标签、符号、简单化的概括,都代替不了我们对一个人的感性识认。我们的感觉是模糊的,但是它很敏锐,它会迅速捕捉信息,形成判断。当然一个孩子的表现,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结论,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需要注意的。公平的,公正的,客观的,科学的,非情绪性地对待一个人,就是对一个人彻底的尊重。德育是没有量化的,模糊的,直击人心的工作,是吃良心饭的工作。你在场,你就是最重要的见证,你就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如果你再公平,公允,关爱,你就是最佳的教育者。人的问题,品德问题、行为问题、人格问题、趣味偏好问题,貌似很小,很隐蔽,但很张显,很激烈,影响一个孩子的终生成长。教育的挑战性就是,我们总能遇到新问题,不会重复,过去的经验总是不管用。我们在一代一代人身上,发现新的麻烦,进入新的教育困境。此时,就需要会诊,在班级的现场里,师生共同诊断,在教育者的会议上,集体会诊。一个学生到学校来,是来成长的,是来变成一个强大的人的。当你真正地帮助了他,在他的人生道路中间让他警醒,他会一辈子感恩,铭记的。他对集体的爱,对未来的积极心态,他的个体生命塑造,都需要爱,需要关注,需要指点,不需要命令,不需要抛弃,不需要放弃,不需要挖苦、鄙夷和讽刺。你在场,你就是他弱点的目击者,也是他优点的目击者,也是他人格的积极建设者和他成长的最有价值的建议者。帮助一个人,就是行善。帮助一个有缺陷的人,就是行大善。
一般的班主任,都会建立一个班级管理模型,不管他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学生会感到我被管理了,我们班的管理和别的班又不同。这个管理模型是大不一样的,就如历史上许多特色鲜明的国度,一朝君主一朝臣,一朝臣子一朝民。有民主型的,有集权的,有混合型的,有精确管理的,有模糊管理的。这些都不重要,甚至他们也不可选择,重要的是这就是一个场境,任何一个个体都在这个场境里确定自己的存在,他要找寻自己,发现自己,构建自己,他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教育者又在帮助他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知道,学校德育是全方位展开的,任何一个现场都是德育现场。一些固定的德育时间,比如班会课,属学校规定的德育动作,在这里会解决班级里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但德育最重要最可贵的还是不能被课程化的个别性,现场性,发生性,以及问题的最优处置等。无论如何,学校德育的主体还是在班级这里,在学生个体这里。这里是一个生动的现场。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德育现场。每一个现场,都不同于另一个现场。真正的教育者,是尊重差别性的,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天生下不一样的他们来,我们只能接受。我们要做的,是后天的教育。我们不抱怨,不放弃,我们认真研究每一个学生,他们都是未来社会的一员。他们在一起,又会创造出许多故事和事故,我们也研究这些故事和事故,从中间找到有助于人发展的耐人寻味的规律。说到德育,我们总是会发现到一些问题,毛病,似乎我们总在挑剔,总在找人麻烦,我们甚至不相信一个道德模范的完美性,人是有缺陷的,人类是需要改良的,这是一个基本的哲学出发点,这或许也是教育的起点。如果我们用一颗大爱的心去做这一切,情况就会改变。这一颗爱心,应该在所有的现场。当然,光有爱是不行的,还得有规则,纪律。孩子并不全部生活在学校场景里,他们还生活在家庭,社会。学校德育如果深刻,他们就会带着优秀的学校德育的印记,优雅地生活在各个场所。
这是一本严肃的教育叙事,它强调我在场,因为不在场的德育,永远是话语层面的,虚构层面的。在场则纷杂,乱象纷呈,矛盾纠结,莫衷一是,旁观虽清醒,客观,但旁观者永远得不到事情真相。我们知道,当我们“叙述”一桩事情原委和经过时,我们其实已经删除了许多许多的枝节,把许多人类场景里的有价值的信息都旁置了,最后只留下我们需要的一个“表述”,这其实是人类文化的说谎本性,也是我们远离真实的反向列车。我在场的德育,也许资料翔实,但稍显杂乱无章,聪明人能从里面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应该明了一点,德育的事,人品的事,永远是混浊的,难以数字化的,真正的觉悟,一般要到人生的下半场。我们的孩子,如果在他们活动的现场,能得到真正的人生价值观方面的指引,将是幸运的。我们中国教育的生态很严峻,我们的许多教育研究不是指向学生的,而是进行教师和学术的研究,或者学校内部管理的研究,简单说,还是把学校当作一个计划经济下的单位来运作和管理,我们在这里消耗了大量的兵力。这本书,研究的是学生,这是我们一如既往的做法和坚守。本书里的案例,全部来自于一线教师。他们的阐述,描述,发表的见解,应该都是切肤的,有别于远程遥控的。
目录
前言我在场………………………………………………………………………………徐社东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李凌波
其实他们最需要的是这个……………………………………………………………………罗珊珊
逆反期的症候和应对…………………………………………………………………………蔡彬
两颗门牙的启示………………………………………………………………………………丁盈
到底是什么动力引导他成长?………………………………………………………………楼洪枫
觉得你挺男子汉的……………………………………………………………………………李晓花
你的人更好……………………………………………………………………………………叶晔
给自卑的孩子多些关注………………………………………………………………………胡挺
当别人都指责时,他选择帮助………………………………………………………………余发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