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三全育人”与大思政格局的多维度解读

一、“三全育人”的含义与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这是新时代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重要依据。

(一)“三全育人”的含义

1.全员育人

“全员”是指育人是校内全体职工的责任,也是全体员工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从高校视角来说,全员包括高校的各类教师,如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就业指导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等,也包括学校的各类工作人员,如校领导、院系领导、党建与思政专职工作队伍、学生自身、辅导员等,还包括各非思政专业人员,如教辅人员、管理部门人员、服务部门人员、后勤人员等对育人产生间接影响的群体。[2]另一方面,高校校外的多种力量也是全员育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家长、企业、社会力量。他们可以与学校协同,共享资源,进而形成家校社育人体系。“全员育人”更多地着眼于大学生育人队伍的构建,从育人主体上强调育人队伍的重要性。高校所有工作人员都是全员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应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明确自身的责任与育人方向,协同发力,共同育人。当然,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不同,育人的方式与方法也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但都应依据自身岗位特点与岗位职责,做好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悄无声息地将育人目标渗透到工作生活之中,实现“育人无处不在、育人无时不在、育人无人不能”[3]

2.全过程育人

全过程育人着眼于时间维度阐释育人工作。它把思政工作内嵌于大学生学习及就业过程中,涵盖其生活、学习。这也显示,思政工作不止步于课堂,也覆盖学生的社会实践、就业准备工作,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全过程育人立足思政教育的持续性与一致性。高校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的灌输,而要聚焦全过程育人要求,吸纳各种育人资源,对大学生开展精准思政教育,连接大学生生活的各个环节(学习、实践、生活)。同时,全过程育人也要依赖系统的思政教育资源,依靠大思政格局,高效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对标大学生成才成长,彰显思政育人价值。

3.全方位育人

全方位育人的要义就是充分利用多维空间,吸纳空间中蕴含的丰富育人元素,打造出育人的立体空间。随着科技的迭代发展,既有线下育人空间已经被打破,网络成为育人的“第二空间”。网络空间信息繁多,大学生可以从网络空间汲取多种信息,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线上教育已然成为高校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径。然而网络空间中既有的负面信息成为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阻碍,影响了思政教育功能的高效实现。全方位育人要以线下育人为基,勇于拓展线上育人新空间,着眼于立德树人这个主要任务,打通线上与线下育人堵点、漏点、盲点,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思政教育。这就需要高校在构建思政大格局的基础上,协调多种教育资源,优化线下与线上育人空间,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培养与形塑其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升其政治素养,强化其政治认知。

从逻辑发展视角来说,全员育人(全体职工)、全过程育人(全时段)、全方位育人(全空间)从不同维度开展育人工作,是大思政格局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紧密相连,各有侧重,共同形成和组建了大思政格局的育人合力。全员育人是全过程育人及全方位育人的基石,唯有全员(全体职工)都积极进行育人,都把育人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内容,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才有实现的可能,才有可能让“立德树人”这个主要思政教育任务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与全方位,优化全过程育人及全方位育人的环境,形成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全过程育人让全方位育人及全员育人有了可靠的抓手。全员育人需要大思政格局内在的资源支持,如课程的开设、教育资源的调配、课程思政的加入、校园文化的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的融合等,联结校内及校外各种思政教育资源,需要各种思政教育主体的参与,也需要在整个过程各个时间段开展育人工作。在大思政格局构建中,全过程育人推动全员育人与全方位育人依照思政教育规律及学生发展规律开展育人工作,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真正实现。全方位育人为全过程育人与全员育人提供助力与保障。在思政大格局构建中,全方位育人延伸了全员育人的主体,引导社会各界有识之士都参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形成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良好氛围。同时,全方位育人也让全过程育人有了重要的推进力量。全社会都参与大学生思政工作,大学生思政教育被纳入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整个进程之中,时时处处有教育,使培育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有了多维保障,最终能够达成目标(如图1-1所示)。

图1-1 “三全育人”逻辑关系

(二)“三全育人”的特征阐释

“三全育人”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1.系统性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是具有整体性功能的有机体”[4]。大思政格局下,高校“三全育人”是多种资源的统合,进而引领大学生提升认识,形塑其价值观,形成育人大格局。“三全育人”是高校思政育人的一种理念,更是践行思政育人的有效手段。高校如要发挥“三全育人”的持久性与有效性,必须系统化地整合资源,发挥资源的合力。因此从主体视角来说,“三全育人”强调各个育人主体都参与到育人工作中,相互协同,优势互补,打造高校育人共同体,推动育人的各项任务及目标顺畅落地。系统性的思维要发挥作用,高校就要完善“三全育人”的系统运作机制,协同多种育人主体的力量,通过要素、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构建推动各方力量同向同行的育人系统,[5]团结协作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2.全程性

大学是提升大学生各项才能、锻造大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场域。依照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要求,依照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高校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大学生群体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的思政教育(包括三全育人)也是一个不断调整、创新、更新、完善的过程,既要面向全体大学生,依据他们群体发展特点及规律来更新与完善,也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发展与变化,把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线下延伸到线上,从学校延伸到社会。全程性旨在发现思政教育的各个堵点与漏点,让高校思政人员与其他工作人员、社会各界有识之士都参与到育人工作中,运用思政教育的各种资源,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同时大学生也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坚定政治信仰,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3.全面性

“三全育人的重心在于‘全’”[6]。高校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重要目标是服务学生,助力学生提升素质,实现全面发展。高校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就是调动各种要素,依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使他们明确时代使命,弄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应对未来各种挑战的能力。同时,高校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还要推进全员育人。为了提升学生素养,高校育人工作不仅需要思政教师主动作为,还需要其他任课教师、党政工作者、辅导员、教务工作者、后勤等全体人员积极参与,形成育人的系统合力、开放性格局,着力打造一个良性的育人系统,提升整体育人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