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高考
- 1979文艺时代从高考开始
- 三十二编
- 3558字
- 2024-08-14 15:11:47
“啊...,没什么事。”
张建华犹豫了一下,最后一脸豁出去的表情,说道:“前两天赵敏和秦队长的事......。”
张旭挥挥手,打断张建华的话道:“华哥,赵敏是成年人,有追求理想权利对吧。”
张建华懵懂的点点头。
张旭接着说道:“是成年人,做事就要承担后果。不管结果好坏,都要她自己承担。”
“所以,现在我和她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
“我就是这两天看你一直抱着书看,怕你想不开,想劝劝你。”
张建华哈哈一笑,使劲拍了张旭一下。
正如张旭说的,既然赵敏选择了这样做法,那带来的一切后果,都要她自己承担。
看着眼前如释重负的张建华,张旭心中一动。
前世自己被诬陷后,还在村里呆了几年,虽然多数村民对他抱有敌意。
可还是有几个人对他挺好。
生产队长黄兴安是一个,张建华也是一个。
“华哥,你最近抓甲鱼没?”
“在抓,前两天下的笼子,不过饵料被吃光了,甲鱼没抓到。”
张建华想起空空如也的竹笼,摇摇头深表无奈。
张旭想到自己现在准备参加高考,根本没时间再捕甲鱼卖钱,招待所那条路子这样不用十分可惜,不如交给张建华。。”
“华哥,卖甲鱼去黑市风险大,收益还不保证,要是被抓了,被关不说,最后要公社去领人,你不如直接找单位食堂的采购,你像招待所、烟厂这些单位,应该比黑市安全。”
“不行,别我去买甲鱼直接把我抓起来。”
张建华连连摆头,开玩笑,还单位上,弄不好真的送货上门,让人家把他抓了。
“我在机关招待所卖过,那里的采购王姐人挺好,你去了直接找她。”
“你卖过?”
“对啊,我骗你干嘛。人家正儿八经国家单位,平时接待应酬的宴席也多,甲鱼这么好的东西,一直都需要。”
张旭收回脸上的笑意,斩钉截铁的说道。
“兄弟,如果是真的,那可真是太谢谢你了。”
张建华揽着张旭,高兴不已。
“这样,我去河沟里看看抓到什么好东西没,有的话咱们今晚上解解馋。”
说完,也不待张旭答应,张建华急匆匆的离开仓库,向小溪方向跑去。
......
转眼一个星期过去,张旭每天都沉浸在学习知识的快乐中,这样纯粹的感觉是他前世完全没有体会过的。
张旭不会因为自己有强化记忆,就轻视这个年代的高考。
当年他被诬陷成流氓后,失去高考的资格,可在那之前同样做了一定复习准备。
1979年高考即便进行调整,限制25岁以上的历届生参加,总共也有460多万人,最终只录取了28万人左右。
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形容高考,一点不夸张。
强化记忆确实让他记住了知识点。
但数学、化学、物理需要的不光是记忆,还需要理解。
在记住知识点同时,张旭每天要做大量的习题,巩固记住的知识。
这段时间,他经常听到村民们谈论起赵敏和秦大川。
据说,那晚过后,赵敏和秦大川直接被公社送去劳教。
小山村平时没别的消遣,这桩丑闻让村民们有了至少几个月的聊天素材。
村民们聊着龙门阵,他就在一旁静静的听着。
有时他也在想,当年自己就是这样被他们谈论的。
休息的时候,他从记忆中,选了三篇短篇小说,分别投给了《西部文学》和《洪岩》期刊。
原因很简单,这两个期刊都出自川省,只是《西南文学》出版社在省会蓉城,《洪岩》出版社在他的家乡山城。
离得近,速度就快。
这年头车马慢,邮寄信件更不会快。
投稿完全靠书信往来,杂志社如果选的太远的话,邮寄稿子的时间起底一星期,远的半个月能收到都算给面子。
而且稿子到了编辑部以后,审稿的时间也不固定,短则一两个月,长则三五个月也正常。
国内出版业实行的三审三校制度,稿子要三审,到了印刷环节还要三校,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最终的出版进度。
而《洪岩》今年刚刚复刊,正缺稿子,审稿速度自然快很多。
如果运气好的话,被编辑部通知去改稿,也可以顺便回家看看。
七十年代后期,很多停刊的期刊杂志陆续复刊,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
由于文艺期刊专业门槛相对降低,甚至很多地、市、县文化馆都开始主办通俗文艺期刊。
1983年官方主管部门看不下去了,发出清除“精神污染”的号召,把刊登“通俗文学”的报刊作为主要整顿对象。
到了1984年,官方见清理效果不明显,直接把很多地市级文艺期刊推向市场,任其自生自灭。
为了吃饭,原本多少还挂着严肃文学羊头的地市级期刊,装都不装了,直接摊牌。
用刊载武侠、言情、侦探小说等通俗文学招徕读者。
到1985年,期刊总数较1978年增长了五倍多,总印数达到25亿册。
创造了一个辉煌的通俗文学高峰。
熟悉这段历史,张旭知道哪方面的内容更吸引读者。
小说题材选择上自然得心应手。
期刊杂志上投稿毕竟时间长,初审,修改,终审,再到印刷,发行,两三个月都可能。
张旭不准备在期刊一条路上狂奔。
想要快速赚到稿费,报纸是才是最好选择。
他记忆中的朦胧诗简直不要太多。
自从79年3月第一首朦胧诗《回答》发表在《诗刊》杂志上,朦胧诗流派开始了狂飙突进的黄金时代。
张旭当年曾经非常痴迷,借此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此时正是跟风蹭热度赚钱的最好时机,等到八十年代中期,遍地是诗人,想靠写诗赚钱,已经很难了。
而且诗歌鉴赏门槛很高,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站出来品评一番。
典型的朦胧诗诗人北道就写过一首名叫《生活》的诗,全文就一个网字和一个句号。
真是一字一世界,一花一菩提。
完全靠读者自己幻想。
张旭很快写了二十几首朦胧诗,分别投给不同报社杂志。
诗词的稿费是按行算,每十行算1000字。
这个创作起来,速度飞快。
因此,那段时间,几乎每隔两三天,张旭都能收到一张几块钱的汇款单。
有的三块,有的五块,金额不大,但数量多。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高考前,张旭一共收到65元钱朦胧诗稿费。
完全解决了他高考前的花销。
......
1979年7月9日
张旭准时走进高考考场。
考点设在县城的高中,每个教室20人,一人一张课桌。
上午考的数学是张旭的强项,试卷发下来后,他飞快的浏览一遍,首先确定一下试卷的难度。
确定卷子上的试题,自己都做过相应的题型,才逐一开始从头答题。
午饭在学校的食堂,县里为每位参加高考的考生准备了一顿带肉的伙食,不少考生肚子撑的溜圆。
下午的语文考试,对张旭来说,一点难度没有。
作文题目是把散文家何为的一篇作品,改写《陈伊玲的故事》。
张旭的语文功底自然没问题,很快就把答案写满了试卷。
做完试卷,他又开始从头检查起来。
这时,考室外面传来一阵喧哗。
“都别动,你们好好考,我去看看。”
一个监考老师喊了一声,到考室外面查看情况。
外面的喧哗声渐渐减小。
没过一会,出去查看情况的监考老师回到考室。
他脸上挂着一丝莫名的笑意,说道:“你们都注意了,别看县里给你们准备了肉菜,就使劲撑。隔壁考室就有个考生吃多了肉,肚子不消化,拉裤子里了。”
长时间缺油水,消化功能早已经适应。
这时候突然吃油比较重的食物,消化系统不造反才怪。
......
考生们一片哗然,不过这也给大家提了个醒,高考期间一定不能胡吃海塞,如果吃坏肚子后悔都来不及。
一晃过去二天半时间,张旭顺利完成五门课程的考室。
整个考试过程,他感觉良好,没出现意外状况。
不过在成绩没出来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数。
毕竟现在还是人工改卷登分,这个过程中难免出现人为的错误。
只有等成绩出来了,才能确定到底考没考上。
参加完高考,张旭的生活又恢复考前的状态。
只是原本每天复习功课变成抄写小说。
简易桌上摆着一叠稿纸,最上面端正的写着《牧马人》。
他要把《牧马人》这部电影改成小说。
《牧马人》电影改编自小说《灵与肉》中的一个故事。
通过光影手段把小说中抽象的故事,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如果没有电影传播那么广泛,《灵与肉》的热度未必能达到那么高。
应该说是电影成就了小说。
而且电影的剧情也比原著更丰富。
张旭要让《牧马人》这部充满了抗争与奋斗的作品提前面世。
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不管是走,考大学离开山村。
留,没考上留在这里,安家落户。
写作这个技能张旭需要一直保持,这将是他一段时间内生活的保障。
对《牧马人》这部小说,张旭写的十分谨慎,很害怕由于自己的原因毁了这部优秀的作品。
一直到七月二十日,他才完成初稿。
“张旭,有你的信!”
生产队长黄兴安手里拿着一封信,隔老远就开始喊。
公社只有一个邮政代办员,要负责六个大队,天天送信根本送不过来。
最后大家商量,信送到大队后,由大队通知收信人领取。
“叔,你跟我说一声我自己去拿就行了,还麻烦你跑一趟。真是太感谢了!”
“顺手的事,又不麻烦。谢哪样哦!”
张旭接过信,瞄了眼信封,见落款写着《洪岩》编辑部。
心里顿时有点忐忑。
摸起来信封里面薄薄的,不像是退稿信。
这年月除非作者声明投的稿子不退。
否则,一部上万字作品,作者誊写的稿子肯定要退回去。
“张旭,快点拆信啊!看看编辑部给你写的撒子。”
见张旭捏着信封迟迟不动,黄兴安连忙催促。
张旭暗自好笑,黄兴安帮他拿信的目的,恐怕就是为了信上到底写的什么内容。
要不然,以前家里来信的时候怎么不见他帮忙拿,每次都是叫他自己去大队拿的。
信封很小,只有三指来宽,信纸很薄,几乎没有重量。
在黄兴安期待的目光下,张旭展开信纸。
“张旭同志:
您的稿件《种包谷的老人》拟录用在《洪岩》期刊1979年第4期刊登,......。”
一封铅字打印的稿件录用通知出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