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回家

“写的什么,写的什么,......。”

黄兴安伸长脖子,眼睛使劲瞄向信纸,嘴里不停问道。

“我写了两篇小说,编辑部说一篇可以刊登,另外一篇需要修改,想让我去山城改稿。”

信上的内容没什么见不得人的,张旭很爽快的告诉黄兴安。

黄兴安眼睛瞪的大大的,惊讶道;“你写了两篇小说要刊登了?”

“暂时只有一篇,另一篇要修改通过才可以。”

“修改一下再刊登,还不是两篇。”

“是,是,也可以这么理解。”

张旭不想较真,笑着应和。

得到张旭明确的答复,黄兴安喜笑颜开。

“我得向大队汇报,咱们生产队出了大作家啊!你这不得了啊,又写诗,又写小说,好!实在太好了!”

说罢,他转身就往外走。

边走嘴里边嘟囔:“不跟着女人屁股后面转多好,立刻就出息了,都成大作家了。”

声音虽然不大,张旭还是听到轻轻楚楚。

他苦笑着摇摇头。

现在女人只会影响他赚钱的速度。

看到黄兴安走远,张旭再次看向信纸。

信上告诉他,录用稿子的稿费41.5元已邮寄给他,让他注意查收。

如果他去山城改稿的话,第二篇小说的稿费届时会直接给他本人。

终于看到小说稿费了。

张旭十分高兴,上次卖甲鱼赚到的钱,

加上这两个多月收到的朦胧诗稿费,用的还剩32元。

这笔稿费来的实在及时,一下充实了他那快要憋下去的荷包。

很快,张旭写小说要发表的事情在大队传播开。

这天傍晚,张旭刚刚煮了点红苕稀饭准备当晚饭。

陆续有村民来到他住的知青点,找他摆龙门阵。

说是摆龙门阵,实际上看他的眼神都充满了好奇。

张旭在村子里插队三年,平时和这些村民都挺熟悉。

但是,听到张旭居然会写小说,还发表了。

他在村民们的眼中,瞬间就多了一层神秘光环。

作家这种生物,在农村从来都是稀有群体。

不但在村民眼中,成为作家就仿佛有了神圣光环,自然免疫一切不好。

就是普通基层干部,对作家也是心生向往,尊敬有加。

有几个村民甚至把自家孩子带过来,现场瞻仰活着的作家,想让他们触发写作天赋,也能成为作家。

直到天色漆黑一片,张旭才把一波波来看稀奇的村民送走。

第二天,黄兴安过来通知,让他去公社一趟。

“张旭,公社很需要你这样能动笔杆子的人。有没有想过到公社来工作?”

在公社领导办公室,张旭正襟危坐,听领导讲话。

“谢谢组织关心,我刚参加了今年的高考,想请假回家看看母亲,然后再回来。”

张旭不好把话说死,只能委婉的说明自己的情况。

“没关系吗,一颗红心两手准备,考不上大学也可以在农村建设四化嘛。”

公社领导说话抑扬顿挫,张旭静静的听着。

“鉴于你下乡期间表现的很好,公社决定确定你为优秀知青,上报给县里。”

“谢谢组织关心。”

张旭连忙感谢。

如果真的考不上大学,凭着优秀知青的荣誉,公社就要给他解决工作问题。

“以后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可以向大队和公社提出来......。”

临走时,领导又很关心的告诉张旭。

不管领导说的是不是场面话,能得到这么一句关心,张旭知道和自己近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

一星期后,张旭终于风尘仆仆回到阔别一年多的山城。

这个年代的川东南武陵山区,交通条件实在太落后。

直线距离不到一百公里的两个县城,汽车要在盘山公路上,以二三十公里的时速翻山越岭走接近一天时间。

张旭先从石城赶车到隔壁县城,休息一夜后第二天一早坐船去涪城,再从涪城换船去山城。

回趟山城,真的像脱层皮一样艰难。

一路舟车劳顿,到朝天门码头下船的时,张旭眼睛都快睁不开了。

长长的石阶梯,打着赤膊转运货物的棒棒,带着红袖箍维持秩序的警察。

加上江边轮船的汽笛声,这一切是那么的熟悉和遥远。

近乡情怯,想到马上就要见到母亲和弟弟妹妹,张旭心中十分忐忑。

前世被诬陷成流氓后,他觉得无颜面对家人,不敢联系他们。

直到九十年代他才再次回到山城。

他母亲思念成疾,一病不起。

离世的时候,一直呼唤他的名字。

而那个时候,他正一个人躲起来舔舐伤口,连母亲最后一面都没见到。

哪怕他后来有了一定的财富,失去的亲情却难以弥补。

久游归家,张旭不想空手进门。

回山城的车票船票,公社出钱报销。

另外又奖励他10元钱。

现在他身上算上稿费一共有80元钱。

这时国营单位的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才几十元钱,八十元相当于很多人两个月的工资了。

朝天门码头是山城水运的交通枢纽,汇聚了南来北往的旅客和货物,长长的阶梯两边很多售卖吃食的店铺。

一路看过去,张旭没找到有特色美食。

面条、包子、米饭、炒菜,凡此种种。

走走寻寻,终于在街边看到有副食店,里面供应比较丰富。

卤鸭2元/斤,蛋烘糕0.05元/份,精肉0.98元/斤,小排0.56元/斤......。

张旭买了一只一斤六两的卤鸭,几个三角粑,又买了二十斤大米,花了10多块。

背着行李和吃食,临近傍晚时分,张旭回到那个阔别已久的家。

他们家住在两路口附近的一座集体宿舍楼,三十几个平房。

二个姐姐没出嫁,父亲还在的时候,一家七口住在里面,相当拥挤。

姐姐们出嫁后,父亲过世,才慢慢宽松一些。

不过,父亲过世带来的宽松,张旭宁可不要。

他家住在二楼最里面一间。

回家要经过其他邻居。

此时,宿舍楼里很多人家正在做晚饭。

家里地方小,大家就把楼道当做厨房,摆满了蜂窝煤炉子和各种锅碗瓢盆。

张旭一路左挪右闪,边躲避不时出现的菜盆、锅铲,一边和邻居们打招呼。

“哎呀,张旭回来啦!”

“王婆婆,身体好啊!”

“李叔,好久不见了!”

“小旭啊,这次终于可以回城了吗!”

“回家探亲,......”

“哦......”声音多少有些意味深长。

张旭十分坦然的随口和邻居们搭话。

杨红梅弯着腰在炉子上炒菜,并没注意听楼道里传来说话声。

刚刚五十出头的年纪,已经生出许多白发。

丈夫去世后,家里的担子就压在她身上。

小儿子虽然接了丈夫的班,在机械厂做工人,可还是学徒每个月工资只有21元,要三年转正后才能拿到24元的工资。

大儿子还在偏远的武陵山区当知青。

她为了把大儿子弄回城,一直在找门路。

奈何就业压力太大,招工名额早瓜分一空,哪轮得到她家。

“妈,我回来了!”

看着母亲弯腰炒菜的背影,张旭深吸一口气,激动的喊道。

杨红梅略显茫然的转过头,诧异惊喜激动,霎那间几种表情先后出现在她脸上。

“小旭!你回来啦!”

“我回来了,妈。”

杨红梅眼睛微红,拉住张旭上下打量。

“黑了,瘦了......。”

抬手揉了揉眼睛,杨红梅把张旭朝屋里推了推,嘴里说道:“先进屋休息会,妈给你做好吃的。”

随后,她朝屋里喊道:“媛媛,你三哥回来了,给你哥倒杯水!”

“三哥?”

“妈,我三哥回来了?”

张媛从屋里冲了出来,一眼就看到张旭,

顿时激动的上前抱住张旭胳膊,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

“三哥,我想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