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治理研究
- 于慧丽
- 3320字
- 2024-05-30 14:21:50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经常调研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2013年12月28日,习近平调研北京庆丰包子铺;2014年1月28日,调研伊利集团液态奶生产基地;2014年11月1日,调研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2015年6月17日,调研遵义一家小超市。习近平在多个重要场合和会议上发表有关食品安全的重要讲话并做了诸多重要指示:“民以食为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关系我国13亿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抓得紧而又紧。”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关系中华民族未来,“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考验”。“这些年,党和政府下了很大气力抓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形势不断好转,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老百姓仍然有很多期待,必须再接再厉,把工作做细做实,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作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之一,并鲜明指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
此外,关于我国食品安全工作,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做了重要批示。在2016年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李克强指出:“食品安全问题社会高度关注,群众充满期待,保障食品安全仍面临艰巨任务,要毫不懈怠,持续攻坚。各级政府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切实发挥食安委统一领导、综合协调作用,以改革精神和法治思维,坚定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加快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权威监管体系,落实最严格的全程监管制度,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出快手、下重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017年1月3日,李克强指出:“食品安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面对依然复杂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保障食品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大力实施食品安全战略。”
要切实发挥食安委统一领导、食安办综合协调作用,坚持源头控制、严管并重、重点治乱,夯实各环节、各方面的责任,着力提高监管效能,凝聚社会共治合力,进一步治理“‘餐桌污染’,推动食品安全形势持续改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此外,“十三五”规划提出将食品安全问题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的建议。2018年9月7日,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韩正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当前食品领域风险因素复杂,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绝不回避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韩正还强调:“一定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食品安全工作提出的‘四个最严’的要求。要重视标准工作,要强化全程监管,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监管,支持鼓励媒体开展监督。要采取有力措施,真正解决好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对昧着良心制假售假、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一定要实施终身行业禁入,并处罚到企业法人代表。要切实落实党政同责、地方负总责要求,推动食品安全工作落细落地。”
与此同时,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也不断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2013年5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为了解决对不法食品供给者惩罚不足的问题,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加大对食品安全犯罪的惩罚力度,并首次明确界定部分食品安全罪名的定罪量刑标准,譬如,界定了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还细化了一些诸如使用“瘦肉精”等非法销售行为,进一步完善了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严惩不法食品生产商和经营商。2015年10月,新《食品安全法》出台,这是目前我国保障食品安全的最重要的一部法律。为了认真履行新《食品安全法》中各项规定,各地召开专门会议,部署相关工作,结合本地实情进行一系列接地气的食品安全治理工作。比如,云南省昆明市要求各级政府强化食品安全政府负总责的意识;黑龙江省七台河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聘用171名食品安全协管员,负责本市的食品加工黑窝点等线索搜集,效果非常好,这是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创新。可以看到,无论从中央到地方,从法律到相关制度的改善和修护,我国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决心非常坚决,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现状比以往有明显改善。2015年,国家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为96.8%,比2014年提升2.1%,其中,食品添加剂、乳制品、茶叶、咖啡、糖果等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均在99%以上。2017年,全国范围内共组织抽检23.33万批次样品,总体平均抽检合格率为97.6%,比2016年和2015年提高0.8个百分点。抽检结果显示,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稳中向好发展。
尽管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得到明显改善,但并非安枕无忧,形势依然严峻。近些年,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与群众期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2016年7月1日,由中共中央《求是》杂志社旗下的《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进行的“2016中国平安小康指数”的结果显示,“食品安全”在最让人担忧的十大安全中排列第一,成为消费者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
2017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我国部分地区销售来自日本核辐射区食品,包括奶粉、麦片、大米、酒类等,这些来自日本核辐射区的食品给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隐患。2017年9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第150号通告指出,总局组织抽检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乳制品、蜂产品、酒类、薯类和膨化食品、食糖和饮料等9类食品438批次样品,检验不合格样品3批次,存在二氧化硫残留量不符合国家标准、大肠菌超标、酸价检验值超标等诸多问题,且不合格产品批次涉及1号店、天猫、京东等相关商家。
可见,当前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是我国高发的民生问题。食品供给者的人本缺失是食品安全中更为突出的问题,政府监管还存在缺漏,媒体和消费者的监督作用还不够强大。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然而作为人们美好生活的基础之一的食品安全却并不能令人满意。为此,亟待人们在这一背景下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去深刻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
(二)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指出:“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赖以生存的物质需求“吃、穿、住、用”的论述中,“吃”是四大物质需求之一,对人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马克思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阐述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最文明和最不开化的民族都需要食物的保障,然后才能顾及其他事物。恩格斯也将人们的消费资料分为三大类: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生存资料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是人们在满足生存资料需求的前提下追求的更高标准的要求。而食品是最基本的生存消费资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需品。
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食”字从人,从良,意为“拖尾到底”,引申为“从生到死”。“人”与“良”联合起来表示“维持人一生的东西”,“良”字意思为好的、不错的,只有这样的好东西,如此才能维持人的一生。“吃得安全”是维持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的基本生存与发展保障。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新时代社会矛盾的转化,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解决好吃的问题,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活幸福美好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对吃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食可果腹”,还要“吃得安全”。只有满足了“吃得安全”,才可在此前提下,追求其他物质和精神的愉快和满足。那么,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指导,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都存在哪些问题?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主体应当履行哪些义务?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责任主体人本缺失所引发的社会负面影响是什么?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在马克思人本思想指导下做好对食品安全尤其是责任主体治理的路径是什么?这些郑重而严峻的问题是不可回避的。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作为食品安全问题的呼声便亟待我们做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