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漕粮海运
- 明末,从辽东海岛开始
- 晃大白
- 2279字
- 2024-06-22 01:40:21
崇祯边听边点头。
张重心中则在组织应对之词,他作为穿越者,自然知道杨嗣昌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是失败的,既然知道北方各省大旱一年无一幸免,却又加征剿饷,只会将更多的农民驱赶出土地,变成流民。
流民要吃饭,不可能做安安饿殍,流着流着便从流民变成了流寇,所谓官逼民反,便是如此。
杨嗣昌所谓“攘外必先安内”之策便如饮鸩止渴,甚至是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但他杨嗣昌又何尝不知,只是大明这个两百多岁的老人已经卧病多年,现在已经到了弥留之际,他所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具体策略便是给这个老人注射的最后一剂强心针,是死是活便在此一举。
所以他才说不能错过这个窗口期,若是局势进一步糜烂,他这针强心剂都打不了了。
张重心知杨嗣昌所说的窗口期实际早就已经过去了,但是这“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是内阁票拟,崇祯首肯的,他自然不能这个时候去反驳,当下说道:“微臣有言。”
杨文岳又看了一下张重,心中已经将张重又骂了几遍,原本杨嗣昌已经用“攘外必先安内”之策事实上否定了张重的提议,哪知道张重竟然还要辩驳,真是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他恨不得去拉扯一下张重的衣角,但是这次召对人数不多,大家都离的不远,这些小动作自然不能做,他现在就是祈祷张重不要再大放厥词了。
崇祯示意张重说话。
张重分别向崇祯和杨嗣昌躬身行礼后,说道:“前者如微臣所说复设东江镇,收纳流民,编练水师,不需再从其他地方加饷。”
崇祯听罢,脸色又变得期待起来,增兵而不加饷,这样的好事是他崇祯做梦都想着的事,于是问道:“张卿有何主张?”
张重继续说道:“在辽南诸岛编练水师,亦是为了收复辽东,朝廷从万历四十六便开始加征辽饷,现每年共征银七百四十万八千二百九十八两。
当前辽饷主要用于蓟辽两镇,然则蓟辽防守尚可,进攻则不足,前者大凌河之战便可知。
既然是防守为主,便是凭坚城,打呆丈,所耗粮饷便远少于进攻作战,可酌情腾挪一部分粮饷到登莱,此是其一。
其二便是漕粮海运,海船从淮安庙湾码头出发,顺风半个月便能到达天津,从长江口的崇明县出发,顺风二十天也能到天津,当年前元便是海运漕粮,效率远超河运。
而现在中原流寇肆虐,运河一线时常遇警,导致漕运时常中断。加之运河年久失修,多有淤积,又是逆流而上,漕粮从淮扬运到京师,往往要一个多月。
漕船每船只装三五百石,而沿途船工、护军、纤夫人等何止十万,船小而人多,同时运输时间又长,河运一石粮食到京师往往要消耗三四石粮食,我朝漕运定额为每年四百万石,为将这四百万石粮食解运到京师,实际还需消耗粮食一千万石以上。
海船每船小者可装两三千石,大者可装五六千石甚至上万石,每船船工水手不过几十到几百人而已。
改由海运,每年上千万石的消耗几乎是可以完全避免,只需要在登州或天津设海关,每石海运粮食收关税二钱,则每年可收关税五十万两,加上从辽饷中再划拨部分粮饷,不说训练两万水师,就是训练五万水师也不在话下。”
张重说完,众人都是一怔,他说的这个海运漕粮之策,确实是一个来钱的好手段。
杨文岳又看了看张重,登州处于渤海入口,是由黄海去天津必经之地,张重所说海运漕粮,就算海关不设置在登州,登州亦能从受益很多,每年如此大笔的钱粮从登州过,先不讲经济利益,政治上,他登莱巡抚的重要性也要提升好几倍。
而崇祯心中甚至认为海关税只收二钱实在有点少了,应收到四钱,则每年海运漕粮的关税便有一百万两,这是一个巨大的税源。
但是以崇祯的性格,他是不会直接发表见解的,有意见也是要臣下提出,再由自己定夺。
于是他又转向了杨嗣昌,问道:“张卿所言,本兵以为如何?”
杨嗣昌答道:“据微臣所知,除前元海运漕粮外,我朝亦有过几次海运粮食,多是因为战事临时海运,如万历壬辰倭乱,援朝天军的粮饷大部就是海运,近者天启年间东江镇粮饷亦是海运。
海运漕粮则在万历元年有过尝试,但是海上风波不测,当时风雨冲坏粮船七只,哨船三只,漂消正耗粮米几五千石,淹死运军水手十五名,朝议便罢了海运。
因此,漕粮海运能大幅减少消耗,但是海运风险却不得不察。”
杨嗣昌娓娓道来,甚至连万历元年海运情况的数据都一清二楚,说明他亦是有研究过海运的,张重不禁对这杨嗣昌增添了一丝佩服。
崇祯转向张重,问道:“海运风波不定,若是漂没漕粮,又当如何?”
刚才经过张重一番分析,海运漕粮竟然可以增收这么多税银,崇祯心下已经下定要搞海运了,至于偶尔损毁的几艘船,漂没的那几千石粮食,淹死的那十几个水手,根本不值一提,但是他仍要臣下们再提意见。
张重答道:“万历年间海运漕粮导致船只倾覆,粮食漂没,皆因船只太小,现在海面上跑着的都是能装几千石乃至上万石的大船,寻常风浪并不会将船冲毁。
再者海运漕粮并不需要官府自己运,只需要官府按石给运输银,民间船商承运即可,可给船商规定一定比例的损耗值,超过损耗值,便由船商自行赔付。”
杨文岳敏锐的抓到了华点,问道:“那那些船商遇到一次海难,漂没一两船漕粮,便可能倾家荡产,又有谁肯接这种生意,最怕就是漂没之后,船商为避赔偿和责罚,逃遁而走,茫茫大海又去哪里寻找?”
张重说道:“这不是难事,承运船商自然都要是家世清白的,海船上亦有官军押运,我还有一妙法,可完全杜绝这种情况,让海商争先恐后承运。”
杨文岳奇道:“何法?”
张重说道:“保险!”
“保险?”
“朝廷给付船商运输银,船商拿出其中一部分缴纳给某个富商作为保费,如果漕粮损失,便由这个富商赔付。”张重解释道。
众人对这个保险制度颇为好奇,崇祯忍不住问道:“何人会做这样的生意?若是损耗太大,他还不是倾家荡产?”
张重答道:“回陛下话,来京之前,微臣已经找到了愿意做保险的富商,家资背景绝对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