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咨询师,我为什么不快乐:心理咨询室的故事
- 尹依依
- 3110字
- 2024-03-18 14:40:22
第一章
直面我们的焦虑和抑郁
不够完美的人,才能不断成长
诊所通常是9点开门,当然偶尔也会有来访者特别要求早上8点见诊,这时候我就要提前一小时来到诊所开始工作。
在我8点到达诊所时,那位来访者已经在门口等待了,她一副焦急的样子,不停地看表。“应该是一位很忙的来访者吧。”我心里想着,然后开门请她进来并端了一杯咖啡给她。
来访者的妆容用精致来形容毫不过分。一身职业女性装扮,高级的莫兰迪色系服装烫得整整齐齐;妆容也是恰到好处,不带攻击性又显得气色极好;身材更是高挑匀称,明显带着长期运动的痕迹。
“她应该是一个很自律的人。”我在内心默默地分析着。但外表不等同于内在,因为外表通常是我们最想呈现给外界的一个面具。
合格的咨询师一般都是“细节控”。我对来访者的判断从她走进诊室那一刻就开始了。提前预约就诊时间,不停看表的小动作,焦急等待的状态,已经让我在下意识里有了一个初步的判断——这位来访者大概率面临的是关于焦虑的问题。果不其然,在测验量表中,她的焦虑指数表高达18分,而焦虑测验量表的总分才不过21分。看来面前这位看似稳重的女性的焦虑值已经快“爆表”了。
她讲述道,她的焦虑已经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了,最近又严重了,特别是睡眠质量大受影响,有时候她甚至不得不吃安眠药或者喝点酒助眠。
我好奇地问:“你平时是怎样放松自己的呢?”
她不可思议地看着我说:“放松?我怎么可能放松。我的职业不允许,我的家庭不允许,我自己也不允许。”
我好奇地补充道:“原来你一直在焦虑工作和家庭的事情,并且不停地逼自己前进。怪不得呢,大家都以为你是女超人吧?还有,我能了解下你所说的不允许是什么意思吗?是谁不允许你放松呢?你自己还是你的家人?在工作和家庭中,你觉得自己是在孤军奋战吗?你是否习惯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到最好?”
她看着我,斩钉截铁地说:“当然要做到最好!”
“那么”,我迎上她的目光接着问道:“究竟什么是最好呢?我看到的是,为了做到最好,你仿佛一直在被焦虑折磨着。你连做心理咨询都一直在看表,仿佛你人生的每天都是被日程表所控制着的。”
她瞪大了双眼:“你怎么知道!我每天就是从日程表第一项开始,我会等到日程表完全结束才休息。”
她说,自从三年前和丈夫离婚后,她就既当妈又当爸,不敢让自己休息一分钟。因为她不想让她的孩子失望,也不想让公司觉得她因为个人私事而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因此她时不时就对自己说:“我要做到面面俱到,把所有事都做得完美。”
她将每天的日程表排得很满,几乎分秒必争。她早上6点起床运动,7点把两个孩子叫醒、做早饭、送孩子们上学。白天,作为投资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她会被一整天的会议和工作填满。下班后,她的第一件事就是接孩子回家并准备晚饭,饭后再检查两个孩子功课并且进行纠正。这时基本都已经超过晚上10点了。之后,她还要复盘每天的工作进度,顺便再回复一下工作邮件,通常要在12点之后才能休息。
她问我:“我这样有错吗?我都做得这样完美了,难道我做得还不够好吗?”
我叹了一口气说:“你对工作和孩子确实已经足够好了,但是你对自己还真的蛮残忍的。我估计你这三年都没有允许自己哭过,这些压抑的情绪会慢慢累积变成焦虑,如果压抑得太久,就有可能引发抑郁症。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事情,你觉得现在这样‘完美’的你快乐吗?这个答案我们两个显然都知道,要不然今天你也不会坐在我面前,不是吗?”
心理学上关于完美主义的研究非常多。从心理学上看,完美主义者往往有五大倾向,包括对自己的要求高;觉得别人对自己的期待高;觉得自己如果做得不完美就会有批评或者有不可预计的灾难出现;不停地自我怀疑,对要求和次序进行严格控制;不能接受错误[1]。
基本上所有的研究都指向一句话——“完美主义”几乎等于“自我枷锁”。
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要求高不说,对结果也会非常在意,一个人越有完美主义倾向,焦虑指数也就越高。同时因为要求完美,一点点不好的评论和挫折就会让他们觉得过去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想要修正完美主义,我们需要学会重新接受自己。
造成完美主义的真正“罪魁祸首”,其实是我们对自己的不自信:担心如果自己不完美了,是否还会有人接受自己或者是否还会有工作机会。
完美主义通常伴随着极度自律,毕竟完美需要强大的意志力才能被“维持”。但是一味追求自律其实也并不理智。说到底,自律是长期发展和短期欲望之间斗争的产物,很多人追求当下的快乐,而自律的人更看重长期目标。这也代表着,盲目自律的人有可能总是在未雨绸缪,把生活的重心放在“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上,从而无法心安理得地体验当下的每时每刻,因此他们感受到的焦虑也更多。
就像案例中的来访者,她有多自律,就有多焦虑。
相对来说,追求完美并且极度自律的人,对自己的接受程度也不会特别高。在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他们对自己会特别严苛,更容易自我贬低和自我排斥,我的来访者也因此不能完全放松。她非常自律,也不太能接受不自律的自己。
这位来访者的生活就好像一颗被拧得过紧的螺丝钉,她没有给自己任何呼吸的空间。听完我的分析之后,她沮丧地说:“但我已经没有尝试新东西的空间了。”
我鼓励她:“不试试看怎么知道?最起码,你可以给自己每天15分钟‘做自己’的时间,而不是一直担心你自己之外的所有人和事情。而且你真的不需要拿自己的努力和任何人去比较,包括但不仅限于身材、工作、孩子、教育,等等,那样只会让你更加焦虑。现在,你需要学习的是如何滋养自己,如何专心过好当下,也要相信你自己有承担失误并且重新爬起来的能力。到那个时候,你就会更加放松。毕竟如果你不滋养自己,那么你的动力源泉也将枯竭。”
一个疗程的咨询结束后,她明显放松了很多。她说,她开始冥想了,虽然冥想时脑子里还是乱哄哄的,但这是她给自己留下的时间,这给了她坚持的动力。
她也开始鼓励孩子们自己检查自己的功课,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她。她甚至请了一个5天的长假,去了自己最想去的海边看风景。她回忆说,那5天,虽然她也会时不时担心在外婆家的孩子们,但是她终于找回了好久没有的轻松感,连呼吸都更加舒畅了。
从这位来访者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可以被改变的。一个完美的人,也许是难以继续成长的人;一个完美的人,必定是对自己苛刻的。用完美塑造的墙,你走不出来,别人也进不去。我们要继续成长,要接纳自己,要感受世界。说到底,要求完美是将自己的价值放在了别人的手里,而我们只有自己掌握自我价值才不会焦虑。
希望下文的“尹博士心理小妙招”可以帮助大家拥有更为平和的心态。
尹博士心理小妙招
●在你可控的范围内尝试犯错。例如,完全没有必要将房间时刻整理得一丝不苟,你甚至可以故意随便将一件衣服搭在椅子上;偶尔在和亲密的朋友约会时迟到10分钟左右,当然要记得及时通知他们。你会发觉,别人的反应远远不如你想象中的那么大,世界也绝对不会因为你的一个小错误而崩塌。
●做事时,要分清轻重缓急,学会取舍。如果每一件事情都很重要,则代表了没有一件事情“更”重要,同时代表了你对于你自己来说不重要。请根据自己当下的能力和感受,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事情,养成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在认知上,要努力打破“非黑即白”的界限。“要做就做到最好”这种打鸡血的话大家也许都听过,其实这句话的另外一个意思是如果不能做好,那么索性不要做了。这种极端心态有时不会给我们更多动力,反而会让我们心生胆怯。学会为一些小进步而喝彩才是明智之举。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学会经常鼓励自己、表扬自己。正如上文那位来访者,她已经做得非常棒了,但是她还是看不到自己的努力。我们要记得,每一件我们做错的事情背后,都会有一件我们完成得不错的事情。我们要学会自我发掘,自我鼓励,而不是静静地期待别人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