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太阳伤寒提纲

【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征引】

方有执:或者,未字之讲。必者,定然之谓。言发热早晚不一,而恶寒定然即见。

《医宗金鉴》:呕逆,胃中之气被寒外表,不能发越,故上逆作呕。

刘栋:恶寒,恶风之剧者;体痛,恶寒之甚也;呕逆,干呕之甚者。

喻昌:仲师恐见恶寒、体痛、呕逆、又未发热易被误认为阴证,早于辨证之先揭此一语,虑何周耶。

柯琴:脉阴阳,指浮沉而言(伤寒应见全部浮紧为是)。

魏荔彤:伤寒、中风同一浮脉,伤寒浮紧,中风浮缓。

【讲义】

太阳病是风寒侵表之证。正气充足者,得病之初即能发挥抵抗力于表而见发热。正气不足者,已病之后抵抗力不能达表,未能如期发热(未发是现在尚未发,非将来不能发也)。无论其已否发热,必见恶寒,若兼见体痛、呕逆、脉三部俱紧者,即以伤寒名之,仍先具太阳病之脉证,故脉紧为浮紧。

【附注】

伤寒多病于天气寒冷之时,但无论在任何时令,体热必较空气为高而恶寒。恶寒时皮肤愈缩,汗孔愈闭,体温愈不得放散,热则愈高。如此迭为因果,遂成发热、恶寒、无汗之证。此即人体抵抗御侮之自然现象,皮肤汗腺收缩,浅层动脉亦同样收缩,同时气血复充盈于浅层动脉中,遂呈脉紧现象。表闭血充,则在肌表之神经受强力压迫,见体痛。胃气不能畅达于外,因逆而向上,遂作呕逆矣。发热原因前已详述,本节发热盖因散温机能衰减之故耳。中风有汗,伤寒无汗。本条虽表,明言以脉紧,故知无汗。

【习题】

1. 详述伤寒之脉证。

2. 分述各症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