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于经典悟中医:寻找中医经典中的逻辑
- 柳红良
- 949字
- 2023-09-15 15:30:07
读医论,要虚心涵泳
柯韵伯有言:“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胸中无半点尘,目中无半点尘者,方可注疏。”我相信历史上的名家大多本着至精至诚之心发皇古义,明辨真理,然由于历史背景的局限性及作者自身的局限性,难免带有偏颇。单就《伤寒论》注解而言,历史上留名者百余家,有前后矛盾者,亦有另寻枝叶者,更有文人相轻者。因此,关于中医书籍,且不说我们不能将浩如烟海的医书读完,也大可不必!
各家医论与经不同,我个人认为,医论一定要带有作者自己鲜明的观点。进一步说,对本草、方剂、脉理,甚至针刺、艾灸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医论才是值得读的。抛出一个问题,要有立场,正所谓“无偏嗜者无至情”,文气自然也是一种至情流露,带有作者的气血状态,哪怕偏激一下,那也是读得酣畅淋漓。读《傅青主女科》,傅山在易黄汤方后注大胆直言:“连服四剂,无不痊愈。”读《医林改错》,王清任破口大骂:“古人不知病源……无一效者。”读《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更是直接附上与友人来函……如此种种,岂不快哉!想想陈修园与张景岳之间的骂战,也是骂得可爱至极!因此,对于医论,体察自己的气血状态与作者的笔墨之气是不是契合尤为重要。也许你读了没几页,就烦躁不耐,那我就劝你放下即可,马上开启下一本的体察之旅;也许读了稍许片刻,就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引人入胜,精彩之处更有拍案叫绝之举,这便是情投意合。金元四大家的著作其实与中国四大名著一样,也许有人对《红楼梦》爱不释手,那自然也就有人对《红楼梦》非常抵触,顺其自然就好。
朱熹口中“虚心涵泳”四个字,不是空谈,曾国藩解释道:“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故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读书就要沉浸其中,得其滋润,这是一个非常快乐的过程。我们现代人形容读书不是也常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来形容么?可见如果不能感受到读书的愉悦,则自然不可能读书有得。想想这些年我读的医书,一接触便爱不释手,可以一口气读好多遍,甚至可以买好几个版本的医著,自然非《医学衷中参西录》莫属,后来我的微信公众号也用“衷中参西”来启迪自我。当然,近现代名家也有很多好书,比如李克绍老的《伤寒解惑论》、赵绍琴老的《温病浅谈》、张士杰老的《古法针刺举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