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于经典悟中医:寻找中医经典中的逻辑
- 柳红良
- 945字
- 2023-09-15 15:30:06
读书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
朱熹在《朱子语类·卷十九》中谈道:“人之为学也是难,若不从文字上做功夫,又茫然不知下手处。若是字字而求,句句而论,不于身心上著切体认,则又无所益。”因此,在纸上求义理的同时,“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否则只能记住一些条理空文。我认为,读书只粗浅地在文字上做功夫,便是古代意义上的“小学”;若能做到切己体验,才能迈入“大学”之门。
《大学》开篇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所谓“明德”者,朱熹在《大学章句》中阐释:“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弊,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因此,要明白“明德”,非体察不可。这种体察,就是要不忘初心,也就是《中庸》里反复论说的“诚”。人原本就是虚灵不昧的,具有“本体之明”,可以体察万事,但为何却时有昏聩呢?朱熹说这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为气禀所拘,即天命之性,此为“系统偏倚”,先天禀赋所定。若是上等气禀的人,至诚便可“生知安行”;若是下等气禀的人,至诚只能做到“困知勉行”。另一方面为人欲所弊,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为之扰动,何来体察?此为“选择偏倚”,是可以人为主动控制的。但大部人很难在“欲”面前不被其所扰,故《大学》有言:“富润屋,德润身。”修身以道才是根本。
很多古人在读经之前要斋戒沐浴,这种仪式感就是为了保留这份“诚”。《灵枢·禁服》亦有记载:“黄帝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禁,坐私传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子若欲得之,何不斋乎?雷公再拜而起曰:请闻命于是也。乃斋宿三日而请曰:敢问今日正阳,细子愿以受盟。”黄帝与雷公之间传道授业的至诚之心足以让后辈为之动容。虽然这种仪式感今天很少讲究了,但在读中医经典之前,还是应尽量保留这份初心。只有保持至诚之心,少一些人欲所弊,才能“知止”,方可更好的“切己体察”。
既然“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书是人写的,那自然带有作者的笔墨之气。曹丕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文以气为主”,韩愈则有“文以载道”之言。因此,不同的笔墨勾勒的不仅仅是文字,更多的是不同的气。“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正如孟子所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现在反过头来看朱熹“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之言,就非常传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