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闻诊

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素问·脉要精微论》)

(一)五脏者,中之守也

这段经文讲了闻诊和问诊的一些例子,从中论述诊法之要,在于从证候推断脏腑病机。

闻诊是经常会被忽视的一类诊法。有一次在给学生讲四诊合参的时候,有学生说:“老师,闻诊是不是不太常用?”其实,闻诊不是不常用,而是太过于“润物细无声”了,经常是我们不知不觉地用了,自己还不知道。正因为这个缘故,用闻诊来诊断疾病有时候就显得非常神奇,给人一种“生而知之”的感觉。

比如,宋代儿科名医钱乙曾经有个故事,说是有个大户人家请钱乙去给家中的小孩看病。钱乙看完小病人以后,说:“小孩的病并不重,开几天药吃,很快就会好起来。但是不晓得隔壁的孩子是谁家的,好像病得很重。”家长回答说是患儿的孪生弟弟,这两天光顾着照顾他得病的哥哥了,对他关注得少,这会儿正闹脾气呢。钱乙很严肃地说:“病儿的病情并不重,屋里正在哭的那个倒是病重将死,还是赶紧抱出来我看看吧。”家长以为钱乙贪图多得一份诊金,故意危言耸听,就委婉地拒绝了。钱乙也没有办法,只能先回去了。结果没过几天,那家人急急忙忙地来请钱乙,说上次那个小儿果然如钱乙所说,突发大病,已经危在旦夕了,请钱乙赶快上门救治。但还没等钱乙赶到,小孩就去世了。自此一事,钱乙医名更盛。这个故事听起来很神奇,其实就反映了钱乙对闻诊非常精通。

回到这段经文。“五脏者,中之守也。”《类经》注曰:“五脏者各有所藏,藏而勿失则精神完固,故为中之守也。”意思是五脏藏精气,故为在内之守护。“中”在这里是“在内”“在里”的意思。既然五脏这么重要,我们在诊断疾病时,就要善于通过分析各种症状来判断五脏的情况。下文就举了几个例子。

“中盛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中”指胸腹之内,“脏”即脏腑,“盛”和“满”都是胀满之意,这是说胸腹胀满之症。“气胜”是呼吸声重,在这里代指喘息。“伤恐”是指因恐而伤肾,肾主水,肾伤不能主水,则水气上逆而为喘息。《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声如从室中言”,就是说声音含混不清,好像是在另一个房间里说话一样。这些症状反映了体内有水湿之邪,困阻胸腹诸脏,所以说“是中气之湿也”。那么这个“中气”就是指脏腑之气,而不是专指中焦脾胃。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是指说话声音很低,一整天也说不了两句话。这种情况是肺气大虚的表现。“夺”是丢失的意思,“夺气”是指气大虚。肺出音声,所以说是肺气大虚。

《香草续校书》是清代经学大师于鬯的著作。他在这本书里对《内经》里的一些经文进行了校勘,其中就包括这段经文。于鬯认为,“‘日’字当衍”“……终者,一言一语之终,非终日也”。这样的话,就是“终乃复言”,文义大变,是指声音低微,反复说同样的话。这个症状称作郑声。《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说:“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这也是正气大虚的表现。

其实,无论校勘不校勘,本条所指病机都是类似的,就是声音低微、说话断断续续的这种症状,反映的是气大虚的病证。这种情况在临床上还是很常见的。很多病人说话声音很低微,长一点的句子都很难一口气说完。这个往往是气虚,尤其是肺气虚的表现。如果是郑声,那就多半是心气虚了。

“衣被不敛”,是说衣服、被子都不晓得收拾整齐,甚至弃衣被而去。“言语善恶不避亲疏”是说言语错乱,虽对至亲之人也恶语相向。这属于神明内乱,是狂病的表现。这类症状在《内经》多处都有记载,比如《素问·阳明脉解》说:“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踰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还有《灵枢·癫狂》说:“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他们的病机都是类似的,为热邪内盛,扰动心神,神明内乱所致。《素问·病能论》提出用生铁落饮来治疗。

“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黄帝素问直解》注得简单明了:“若仓廪不藏而洞泄者,是魄门幽户之不要也。”“要”通“约”,就是约束的意思。老是洞泄(拉肚子),这是由于门户失于约束的原因。但门户为什么会失于约束呢?《类经》说:“门户不能固则肠胃不能藏,所以泄利不禁,脾脏之失守也。”认为“门户失要”主要是脾虚引起的。

“水泉不止”就是小便不禁,或者是尿失禁,或者是遗尿。这是“膀胱不藏”引起的。但膀胱是六腑,本来就是传化物而不藏的,何以收藏“水泉”呢?所以《素问经注节解》说:“是膀胱不能收藏,然其所以不能收藏者,则皆肾虚,气不能摄之故也。”将本病的根源归结于肾,这是符合临床实际的。比如治疗小便不禁的经典方菟丝子散,即以补肾之菟丝子为君药,合温、补、涩三法而组方。

治小便多,或不禁,菟丝子散方。

菟丝子(二两,酒浸三日,曝干,别捣为末) 牡蛎(一两,烧为粉) 肉苁蓉(二两,酒浸一宿,刮去粗皮,炙干用) 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 五味子(一两) 鸡肶胵中黄皮〔二(三)两,微炙〕

右件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二钱。(《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八》)

菟丝子散在很多方书中都有,方剂组成各有少许的不同,我们选的这段记载是《太平圣惠方》里的。方中用菟丝子补肾固涩,肉苁蓉温肾,再加附子以助温阳之力,牡蛎、鸡内金、五味子以助固涩之力。全方以补为主,兼以温涩下焦,所以可以治疗肾阳不足、失于固摄的小便失禁诸病。我经常用这个方子治疗尿失禁患者,效果确实不错。

记得有个女病人,因为压力性尿失禁来就诊,后来就住院做了“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术”,这是西医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标准方案。结果手术后下床的第一天,她刚走到洗手间想要洗脸,没想到稍一用力,小便“哗啦”一下全流出来了。这和没手术差不多。患者很绝望,只好来找中医治疗,我给她用的就是这个方子。吃了大约两个星期,就有明显的效果,只要不太用力,就不会漏尿。后来断断续续又治疗了几个月,最好的时候,她可以做到基本不漏尿。但是她从事的工作是重体力劳动,回到工作岗位以后又有复发。反过来说,长期的重体力劳动,也是她脾肾阳气大虚的病因,这个病因不解除,确实很难有持久之效。

(二)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既然五脏为“中之守”,那么五脏功能正常,则得其守;五脏精气、神气外泄,则失其守,此时正不胜邪,则病进而危。所以《类经》说:“五脏得守,则无以上诸病,故生;失守则神去而死矣。”这就是“得守者生,失守者死”的含义,实际上是再一次强调了五脏精神内守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