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西贝餐饮发展之路

◆ “西贝莜面村”的发展历程

好吃的面食千篇一律,有趣的面食万里挑一。

面食起源于中国,拥有长达4000年的悠久文化。面食种类繁多,其文化博大精深。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山西刀削面、武汉热干面之外,在丰富的中华面食族谱上,还有一个古老的存在——莜面。

莜面是我国北方的特色美食之一,它用手工精心打造出窝窝、鱼鱼、饨饨、丸丸、玻璃饺子等多种精美形状,然后用质朴醇美的盐汤或香浓的羊汤佐配而成。凡是品尝过莜面的人,都无法用语言形容它的美妙。

莜面堪称人间美味,在内蒙古西部地区流传着“迎风十里莜面香”的民间俗语,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迎着和煦的暖风,嗅着随风而至的莜面香气,令人食指大动。这则俗语用朴实、直白的语言道出了莜面的味道。最吸引人的是,莜面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美味,还有一段段精彩动人的传说。莜面的产地各不相同,关于它的传说也千差万别,在这里我们讲述两个比较有趣的传说。

张家口:莜麦是“保护禽兽,拯救苍生”的神粮

据说在很早以前,地初分南北,天刚分凉热。有一天,百兽之王猛虎神闯入天空中的凌霄宝殿,向玉皇大帝哭诉,说北国不种粮菜,每天靠猎杀百兽为食,如果不加以控制,百兽就会被杀光,恳请玉帝救救它们。无独有偶,百鸟之王的凤凰神也找到玉帝告状,说北方的百姓没有粮食充饥,每天都要杀死不少禽类,禽类也需要玉帝拯救。玉帝认为事态严重,于是找来了百粮之王谷神,问他为何北方不长粮食。谷神表示,北方气候寒冷,谷物去过几次都无法成熟结籽。玉帝想了想,说,如果有愿意去北方生长的作物,就让它晚种早熟,还能够喝酒、长毛,以抵御风寒。谷神传递了玉帝的旨意,身穿灰绿色衣服的莜麦自告奋勇地站出来,前往北方生长。从那以后,莜麦就成了张家口以北地区的特产,当地百姓吃上了香醇可口的莜面。莜麦上长有很多绒毛,而农民在播种莜麦时需要用烧酒浸拌籽种,这些就是玉帝当初许下的抵御风寒的承诺。

河套地区:莜面是汉军制胜的关键

相传在汉武帝和匈奴作战时期,因为匈奴人骁勇善战,汉军屡战屡败,补给经常被切断,为此汉武帝采纳了大将军卫青的建议,让军队就地垦荒并从各郡征调大批劳动力到河套地区。当时的农业发展水平有限,有人提议种植一种不知名的谷物,只要将它播种到土中就能自由生长,而且耐寒耐旱。后来,汉军种植了该种植物,将其制成军粮,军力大增,最后成功击败了匈奴。汉武帝龙颜大悦,封敬献谷物的大臣莜司为大将军,于是这种神奇的植物就被称为莜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关于莜面有着不同的传说,虽然个中存在虚构成分,但都反映出了人们对莜面的喜爱。莜面象征着美味、温暖、力量和好运,寄托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坐在热乎乎的炕头上,吃着热腾腾的莜面,品味的不仅是美食珍馐,还有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承。

莜面早年间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河北张家口以及山西雁北一带,出了这些地方几乎无人知晓。然而一家名叫“西贝莜面村”的全国连锁餐馆,把这一民间美食传遍神州大地,甚至将其端上了联合国的餐桌,成就了一段现代传奇。

内蒙古:莜面的新生,不是传说,而是真实的传奇

1988年,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临河市(现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开了一家餐饮店,名叫黄土坡风味小吃店(西贝莜面村的前身)。当时这个小店只是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街边小吃店,然而创始人贾国龙坚定地认为,它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事实证明,它真的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家看似不起眼的小吃店,生意火爆的时候一天的营业额能到100元,这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相当不错了。

1999年7月,西贝进入北京,经营金翠宫海鲜餐厅,年底改换为“西贝莜面村”,逐渐发展为餐业界的知名品牌之一。2011年,西贝的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进一步扩大了市场知名度。2013年,代表了中国美食特色的西贝,在联合国总部展现了莜面这种古老美食的无穷魅力。2014年,西贝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了重要的战略变革,提出了让业内外为之一振的新战略——好吃战略,这也意味着西贝餐饮要更上一层楼。

历经20多年的风雨,贾国龙终于把西贝从一家民间小吃店变成了与海底捞、外婆家并称“餐饮界BAT”的大型餐饮集团,年营业额高达35亿元。

西贝莜面村的成功秘诀是什么呢?这当然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但是如果你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似乎并不复杂,那就是“独具特色,地域风情”。虽然“西贝莜面村”被叫了很多年,但其实你在这里能品尝的西北美食品类繁多,其还会随时进行工艺调整,给食客的感觉是:我虽然没有去过西北,但我能随时在西贝品尝到那里的菜品。

顾客花钱下馆子,第一看重味道,第二看重服务。但凡品尝过西贝莜面的人,都认为这个远道而来的品牌是真心对人好。在《道德经》当中,老子讲到了“道可道,非常道”。对于一个品牌来说,如何守住自己的“常道”呢?那就要无限接近于水,用自然流畅的方式让人们感知,而这正是西贝餐饮企业文化的折射,也是它无往不利的秘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