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疑难杂病的病因特点

疑难杂病的病因,除传统认为的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原因和条件,如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倦等外,还有如下特点:

(一)第二病因多见

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功能失调,而变生的病邪,进一步作用于人体,成为影响疾病发展的重要中间环节,谓之病理因素,现代称之为“第二病因”,以区别于导致疾病发生的“第一病因”,大致包括痰、浊、水、饮、湿、瘀、火、毒等。每种病理因素的产生及致病均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临床当灵活审察这些病理因素的来龙去脉,即从何而生、向何而去、有何危害、如何防治,这对认识疾病的性质,抓住主要矛盾,阻断和控制病情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审证求机的核心即是求第二病因。因为许多疾病发生以后,在众多的症候群中,往往已找不到“第一病因”的依据。疾病的病机实质由病理因素所决定。如风温肺热,初起如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审证求因,是感受风寒病邪。但由于病邪易于化热的特点,以及素体阳气偏亢、用药过于辛热发散等原因,使风寒之邪迅即热化,导致肺热内盛,肺气不利,津凝成痰,痰热阻肺,而表现为以咳嗽、胸痛、咳吐黄浓痰为主症,此时已突出了“痰热”的特性,第一病因“风寒”虽说是转化成为“痰热”的条件,但实际上可以理解为风温肺热病以“痰热”为其主要病理因素。

其次,临床上还经常遇到特定病因的证据不足,难以追询和确定病因的情况,尤其对小儿疾病、神识痴呆患者,更是如此。这里,就需以望诊、闻诊、切诊为主,依据病位、病理因素的发病特点,进行推理定性。水、饮、湿、痰、浊同属阴类,互相派生。水邪流动,易于泛溢肌肤而为水肿;饮留于内,多在脏腑组织之间,如悬饮、支饮;湿邪黏滞,重浊趋下,常病在脘腹下肢;痰则随气上下,无处不到;浊邪氤氲,常犯脑腑清窍。瘀血则易闭阻经隧脉络,影响肢体功能。风性走窜,动摇不定。毒之为病,不论外感,还是内生之毒,每有起病急,病情重,痼结难愈,后果严重的特点。

第三,临床上病理因素很少孤立存在,而多兼夹复合为病。如胃脘痛常见湿(痰)热互结;毒邪多与他邪兼夹,如火毒、瘀毒、水毒、湿毒等,如慢性乙型肝炎常因湿热瘀毒胶结为患,而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则常见热毒、瘀毒、水毒“三毒”错杂并见,糖尿病每见湿热、瘀热、燥热“三热”复合的情况。因此,必须注意抓住主要矛盾方面,如痰瘀相兼者,应分析是因痰致瘀,还是因瘀停痰,探求其形成原因,权衡其孰轻孰重,以明确治痰治瘀的缓急、主次,或是通过间接地调整脏腑功能,如运脾化湿,绝其生痰之源,通过治痰之本、治瘀之因而消除病理因素。

(二)内外合邪为病

在疑难杂病发病中,内、外病邪既可单独致病,又常内外合邪,因果夹杂为患。

因外感邪气与内生病邪具有“同气相召”的特性,而致内外相引。如卒中每因外风引动内风;真心痛,原本存在心脉不利、气机郁滞的病理基础,可因气候寒冷,寒邪痹阻心脉,而加重气滞血瘀,心脉闭塞,诱发心胸剧痛。我们在诊治甲型H1N1流感时发现,重症患者往往见于年轻力壮者,后经临床反复观察,发现这些患者往往抽烟,因为平素抽烟导致“肺经郁热”体质,遇非时之气感染时,内热与外感疫毒之邪相合,风火相煽,故致病情短期内迅速发展加重。

疑难杂病无论是外感或内伤,其病机如何错综复杂多变,但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的病理因素为风、火(热)、痰(湿、浊、饮、水皆为同源之物)、瘀、毒,五者之间相互转化,多种病理因素之间兼夹并见。风火同气,皆为阳邪。风性善行速变,“风胜则动”,故致病多快,病变部位广泛不定,且为“六淫之首”,每多兼夹他邪伤人;火为热之极,故火热为病发病速,变化快,病势重。而外感之邪,又每可致“五气化火”。若风与火两阳相合,则为病更烈。瘀、痰、饮(水)、湿(浊)等病邪的形成也多与风火有因果联系及转化关系。如邪热亢盛,血液受热煎熬,胶凝成瘀,则瘀热互结。火热炼津蒸液,则津凝成痰;痰郁化火,可致痰热互结,所谓“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风动痰升,内风挟痰,上蒙清窍,横窜经络,则见风痰征象。津血同源,痰瘀相关,因痰生瘀者,痰浊阻滞脉道,妨碍血行,则气阻血滞成瘀。因瘀生痰者,瘀阻脉道,水津失其输布,则聚而成痰,或瘀阻水停。湿热浊瘀互结,阻遏气机,三焦气化失司,肺脾肾功能失调,而使水毒内生,上逆凌心犯肺,下则肾失司化。而毒的生成,也是在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由风、火、痰、瘀等多种病理因素所酿生,常见的如风毒、热毒、火毒、湿毒、水毒、痰毒、瘀毒等,其性质多端,且可交错为患,使多个脏器发生实质性损害,功能严重失调,并成为影响疾病顺逆转归的决定性因素。

(三)寓有病机特点

中医病因学的最大特点是辨证求因,即司外揣内,不仅用直接观察的方法来认识病因,更重要的是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因而中医学的病因,实际上寓有病机的含义。如六淫致病学,传统理论一般将六淫病邪归属于外因,认为是自然界的六种非时之气。其实,对六淫的认识不能单纯看做是外界不正之气,而应从病机上着眼,理解为各种外因和内因相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即“内生六淫”。从而把病因和病机、个体差异、地域时限等统一起来,这对认识六淫发病的特点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同一疾病,同一致病微生物,可能由于年龄、气候、季节、地域、个体之差,而表现为性质迥然不同的六淫邪气。同是流行性出血热,江苏地区多为阳热亢盛的温热性证候,而江西地区则常见为湿热性证候,东北地区因气候寒冷凛冽则多呈伤寒型表现,因此中医强调治疗疾病时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是有重要意义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个体差异,机体对六淫病邪的反应性各不相同,从而表现为不同的病理属性。凡属青壮年,阳气旺盛,六淫易从热化,一般均见阳热亢盛表现;而年老体衰,特别是素体阳虚之体,多表现为少阴病候,乃寒疫直中,不从热化使然。由于内生六淫是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病理属性,因而可以应用取类比象的方法,确定病理属性的六淫类别,以指导某些内伤杂病的治疗。例如对中风病因的认识,历经了由外风到内风的过程,但否定了外风所致的中风,并不等于治外风药不可用以治疗中风。临床上治疗中风有偏瘫、震颤等肢体经络见症者,常用防风、秦艽、全蝎、僵蚕、地龙等治外风药,每获良效。又如治内伤头痛,常配合运用藁本、蔓荆子祛风药,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也常用平肝息风的天麻、钩藤、白蒺藜等治风药,来治疗荨麻疹、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瘙痒等疾患。这些事实表明,外风、内风俱属疾病的病理反应,其病机实质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