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用腧穴临床发挥(第2版)
- 李世珍 李传岐
- 2543字
- 2022-04-24 10:33:37
第三节 腧穴主治范围的一般规律
掌握腧穴主治范围的一般规律,是解决在“教”“学”“用”中感到腧穴主治病证是一项复杂而困难问题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概括地说,全身腧穴的主治范围具有普遍性、特异性和定位性(特定性)。其普遍性是:所有腧穴都治疗穴位所在处的局部病变。其定位性是:肘膝以下腧穴除治疗所在处的病变外,其中阳经腧穴还主治本经经脉循行通路上的病证和器官病及本腑病(阳明经腧穴多主治本腑病);阴经腧穴还主治本经病、本脏病、气化病和与本脏有关的脏腑器官病,特定穴各有其特定主治范围。特异性是:任脉、督脉和背腹一些腧穴,既主治所在处局部病,又主治全身性疾病,具有整体作用。现将主治范围的一般规律按经络、区域和特定穴分述如下。
1.十二经腧穴
主要是指手足三阴三阳经肘膝以下腧穴。
(1)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腧穴,多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主治胸、喉、气管、鼻、肺、肺卫和同肺有关的病证。
手少阴心经腧穴,多治疗循环系统疾病和神志病,主治心、胸、舌及精神情志病和同心有关的病证。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多治疗循环系统疾病和神志病,主治心包、心、胸、胁、胃及精神情志病。
(2)手三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主治头项、眼、耳、口、齿、鼻、喉及热性病和全身体表病。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主治头颞、耳、眼、喉、腮、胸胁及热性病。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眼、喉及热性病、神志病。
(3)足三阳经:
足阳明胃经腧穴,多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主治头额、面颊、口齿、鼻、咽、胃、肠及热性病、精神疾患和同胃有关的病证。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主治头项、鼻、目、腰背、肛门及热性病和精神疾患。
足少阳胆经腧穴,主治侧头、耳、鼻、目、胆、胁肋及热性病。
(4)足三阴经:
足太阴脾经腧穴,多治疗消化、生殖和泌尿系统疾病,主治脐腹、脾、胃、肠及血证和同脾有关的病证。
足少阴肾经腧穴,多治疗生殖、泌尿系统疾病和脑髓、骨骼疾患,主治腰、少腹、咽喉、耳、齿、眼目及精神疾患和同肾有关的病证。
足厥阴肝经腧穴,多治疗精神情志和一些神经系统疾病,主治侧腹、胁肋、少腹、肝、胆、阴器、头顶、眼目疾患和同肝有关的病证。
2.任、督二脉和背、腹部腧穴
(1)任脉:
脐下部腧穴主治泌尿、生殖、消化系统疾病及寒性病证和元阳、原气不足的病证;大腹部腧穴主治胃、肠、消化道疾患;胸项部腧穴主治心、肺、胸、咽喉和舌疾患。
(2)督脉:
上部(头及颈部)腧穴主治头脑、项背及热性病和精神神志疾患;中部(胸椎部)腧穴主治心、肺、心包、肝胆脾胃和脊椎疾患,对脏腑病次于相应背俞穴的疗效;下部(腰、骶部)腧穴主治肾、膀胱、大小肠和肛门、腰、骶疾患,对肾、膀胱、大小肠病证次于相应背俞穴的疗效。
(3)背部腧穴:
除均主治穴位所在处的局部病和穴位下相应脏腑器官的疾病外,还有以脏象和以脏腑之气输注之处命名的背部腧穴,如心俞、肺俞、肝俞、脾俞、肾俞、胆俞、大肠俞、胃俞、魂门、神堂、意舍、志室、阳纲、灵台、神道等,主治该脏腑病证。如心俞穴主治心的病证,肝俞穴主治肝的病证,肾俞穴主治肾的病证,魂门穴治疗肝的病证,神堂穴治疗心的病证,阳纲穴治疗胆的病证,灵台穴治疗心的病证。另外,大椎、陶道、命门、风门、大杼、膈俞等穴还有整体作用,如大椎退热、解表、截疟,命门穴壮真阳,风门穴祛风等。
(4)腹部腧穴:
除均主治穴下相应脏腑病证外,腑病多取该腑募穴。腹部任脉腧穴,神阙(温阳健脾,回阳固脱)、气海(补元气)、关元(补元阳)、水分(温阳散寒、行水消肿)等穴还有整体作用。
3.所在区(区域性)腧穴
(1)头部腧穴:
除均主治穴位所在处的局部病变外,百会穴还有升举、息风、清脑的作用。
(2)面部腧穴:
除均主治穴位所在处的局部病变外,人中穴还有开窍、醒志、通督的作用。
(3)眼区腧穴:
主治眼及眼区病。
(4)耳区腧穴:
主治耳及耳区病。
(5)颈项部腧穴:
除分别主治所在处颈、项、咽、喉、舌等局部病变外,天突穴还有镇咳、定喘、降痰利气的作用,风府穴还有祛头脑之风的作用,风池穴还有息风清脑、明目的作用。
(6)胸、胁部腧穴:
除均主治所在处的局部病变外,膻中穴还有定喘、通乳、调气的作用,期门穴还有疏肝理气、平肝解郁的作用,章门穴还有调肝脾、疏肝气的作用,中府穴还有调补肺气的作用。
(7)肩、髋部腧穴:
多主治所在处的局部病和所在上、下肢经线上的病变。
(8)肱、股部腧穴:
多主治穴位所在处的局部病,个别腧穴治疗上、下肢所在经线上的病变。
4.特定穴
(1)五输穴:
根据五行学说补母泻子的原理选穴配方用于临床,主要用于内脏疾病。其用穴以阴经为多。
井穴:
多用于发热、昏迷以及急性病。
荥、输穴:
阴经荥、输穴多用于内脏病,尤其输穴临床应用更为广泛;阳经荥、输穴多用于经脉所过的头面躯干及五官等外经病。
六腑下合穴:
多主治该腑病。
(2)十二原穴:
阴经原穴多治疗所属内脏病,阳经原穴多治疗该经经脉病。
(3)十五络穴:
各络穴主治各络脉病以及相表里两经的有关病证。
(4)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各穴,不仅治疗所相通奇经的病证,还上下配合,如内关与公孙相配治疗胸、心、胃疾患;外关与足临泣相配治疗目外眦、耳后、肩、颈、颊部疾患;后溪与申脉相配治疗目内眦、颈、项、耳、肩部疾患;列缺与照海相配治疗肺系、咽喉、胸膈疾患。
(5)八会穴:
各会穴分别治疗所会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病证。
(6)交会穴:
交会穴很多,并非所有交会穴都治疗所交会经的病证。一般来说区域性腧穴中的交会穴,如秉风、听宫、上关、悬厘、头维等,不如特定穴和具有整体作用中的交会穴治证广泛,收效显著。要从交会穴的所在部位和所交会的经脉分析认识它的主治范围。它不仅治疗所属经或所在部位的病证,还治疗所交会经脉的有关病证。如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交会处,能主治足三阴经和肝、脾、肾三脏的有关病证,也就是说它不仅治疗所属经脾经的病证,还治疗相交会经肝、肾的有关病证。又如曲骨、中极、关元三穴都能治局部(少腹)内脏的生育疾患,是与它们所在部位和都是任脉、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有关。
(7)脏腑俞募穴:
五脏病取五脏之背俞穴,对改善该脏功能,消除该脏功能失常所产生的病理证候,在整体疗法中收效较好,偏于治疗慢性病。五脏募穴则不及其效。六腑病取六腑募穴,对改善该腑功能和通畅该腑壅滞、浊气,收效较良,偏于治疗急性病。六腑之背俞穴则不及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