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原始舞蹈的内容、形式和社会作用

作为意识形态的舞蹈艺术,总是以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它受当时生产力的制约,同时也予生产力的发展以影响。原始舞蹈的内容和形式反映着远古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和人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关系,同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并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它特定的作用。“如果物质生产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42]牢牢把握早期人类社会“特殊的历史的”生产形式,是我们探索和认识原始舞蹈内容、形式及其社会作用必不可少的钥匙。

原始舞蹈的内容

归纳以上所述的有关资料,原始舞蹈的内容主要可分为这样几方面:

一、反映劳动生产和与自然斗争的

在原始社会的生产条件下,同自然斗争,获取生活资料是人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这方面的生活自然就成为原始舞蹈所反映的主要内容;传说中原始舞蹈的内容,或直接或间接地都和劳动生产有关,反映了原始人的劳动生活以及他们在劳动斗争中的精神面貌,这正是由当时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如前面所介绍的原始岩画中大量的动物、狩猎和舞蹈场面,以及古代传说中伏羲氏的《扶来》歌颂“网罟”,是渔猎生活的反映;神农氏的《扶犁》歌唱“丰年”,以及葛天氏之“投足以歌八阕”,都是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反映。

要获得丰硕的衣食资料,必须和自然作斗争,这方面的生活,在远古舞蹈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二、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

原始舞蹈中有相当一部分反映了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或是为男女之间表达感情的需要而存在的,如前面所提到的祀“高禖”的舞蹈。这类舞蹈在各民族传统舞蹈中也可以大量发现,它们反映了先民们对血族繁衍的高度重视和当时所存在的婚姻关系。这并没有什么可怪之处,正如恩格斯所说:“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43]作为意识形态的舞蹈艺术,不可能不对这方面的生活有所反映。

三、反映战争生活的

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氏族间便发生了战事。我国的远古传说中,主要的有蚩尤和炎帝、黄帝之间的战争,这些战争生活在原始舞蹈中也都有所反映。

炎帝族和黄帝族联合起来击败蚩尤以后,炎、黄两族内部又发生矛盾而引起战争。这场战事以炎帝族的失败而告终,传说中的“刑天舞干戚”,就是这场战事中的一段插曲,反映了炎帝族的失败。

四、颂扬英雄及发明创造的

古人说:“舞以象功”,“象”就是象征,包含有表现、颂扬的意义。因此,历代封建帝王都要“功成作乐”。这是从原始舞蹈延续下来的一种习惯。古代舞蹈确有不少是“象功”的,只不过封建统治阶级“象”的是帝王之“功”,人民群众则“象”民族英雄、人民领袖之功;而在原始社会中,舞蹈艺术“象”的则主要是集体创造之功。传说中那些对氏族生存和发展有大功绩的英雄,实际是一个氏族或历史阶段的代表和象征。传说中盘古氏的开天辟地,神农氏的《扶犁》、黄帝的《弹歌》等,都是颂扬某种发明创造或是社会进步的。从传说看来,这些舞蹈大半都另有渊源,有它自己本来的内容和意义,但当用以歌颂这些传说中的领袖功绩的时候,内容、形式很可能会有一定的发展变化。

五、反映原始宗教信仰活动的

当原始人的思想意识逐渐发展,但还不能正确认识和控制自然力量的时候,就产生了原始的信仰和宗教观念。

在原始氏族中间,盛行着万物有灵、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等信仰。他们往往以为自然界各种生物及现象具有某种神秘力量,能赐人以福或降人以灾,于是便崇敬它,奉它为本氏族的始祖神或保护神。黄帝“以云为纪”,所以有《承云》之乐;帝喾的“凤鸟天翟”舞,也是一种图腾舞蹈的迹象。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结合后,这些图腾舞蹈也用来祭祖先,内容也就渐趋复杂了。从我国现存的原始舞蹈传说看,大都是这一历史阶段的产物。

原始舞蹈的形式

从现在掌握的史料看来,原始舞蹈的形式一般都比较简单,接近自然状态,这是合乎艺术的发展规律和原始社会的物质基础的。

早期原始社会中没有专职的舞蹈者,原始舞蹈一般都是集体的、群众性的活动。参加者是全氏族的成员。在庆贺劳动收获或是战斗胜利的时候,人们激情高扬,便随手拿起习用的工具或胜利品,蒙上猎获物的皮角(或图腾的标志),即兴地舞起来、唱起来。古人以“雷出地”来象征“作乐崇德”。电闪雷鸣,滚滚的雷声突地而出,随之以惊风骤雨,山呼海啸,这样的景象倒是很符合原始人们在激情喷涌时,起而狂舞的精神状态的。

当舞蹈还处于这样一种即兴抒发的阶段,艺术加工自然不会很多。

原始舞蹈和音乐、诗歌是密不可分的。这一直到后代还是如此。古人所谓“乐”,通常就是指舞蹈、乐曲、歌词三者而言,实际上原始的“乐”可能还不止是诗、乐、舞三者,还包容着后世所区分的武术、杂技等形态,是蕴涵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体。前面所提到过的原始舞蹈中一般都有歌。当然,这时的歌曲也和舞蹈一样,还处于十分简单的原始阶段,最早的时候,甚至可能只是用以抒发激情、调谐节奏的即兴的呼号。节奏在原始舞蹈中有着突出的位置,而不同舞蹈的特定节奏是由特定的生产劳动过程和技术状况所决定的。早期的舞蹈动作也是比较简单的,从传说中所反映的葛天氏之乐“投足以歌”等情况看来,舞蹈动作的简单和自然当是事实。另外一些传说中的“百兽率舞”、“凤鸟来翔”,可以想象也就是一些鸟兽动作的模仿,是比较朴素而接近自然形态的。

作为即兴表演的原始舞蹈当然不可能保存和流传。但是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比较明显的是在有了图腾信仰以后,舞蹈被规定为图腾祭的重要仪式之一,保存一定内容和形式的舞蹈就成为必要了。这对舞蹈的发展过程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对舞蹈艺术水平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黄帝以后,传说中出现了“继”或“增修”某某乐舞的说法,很可能就是乐舞已经有了保存和传承的事实的反映。

原始舞蹈的道具、服饰一般还是日用品,没有特制的舞具舞服,这是可以想见的。在庆祝狩猎胜利的时候,就会披上猎获物的皮毛尾角舞起来,形成所谓“鸟兽跄跄”的场面。手中的道具如鸟羽、牛尾、棍棒之类,当然也是自然形态的实物。《周易·渐卦爻辞》:“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就是说猎取鸿雁,以它的羽毛用来舞蹈。[44]为舞蹈专制舞具、舞服、舞饰,还不是这一时代生产水平所能办到的事(当然,在实物基础上作某些加工美化是完全可能的)。并且,佩戴和使用这类实物(鸟兽的毛、皮、齿、骨),还有表现本人勇敢、灵巧,狩猎技能高超的象征意义,因而也是力和美的表现。后来,在原始宗教意识出现以后,这样的打扮还有模拟假想中的保护神,以企求趋吉避凶的迷信目的。

figure_0067_0069

图25 山西陶寺文化遗址出土的石磬

为舞蹈伴奏的乐器,在传说中有“击石拊石”的石,这倒是石器时代的本色。石,经后世逐步加工提高而为磬。

figure_0067_0070

图26 新石器时代的陶埙

另外有“土鼓”、“糜鞈置缶”等等,应该是原始的鼓。在考古发掘中,浙江余姚河姆渡和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中有骨哨和陶哨的出土。山西万泉县荆村曾出土三枚新石器时代的陶埙(在传说中是伏羲氏“灼土为埙”),可以发出不同的音,已经是相当进步的乐器了。还有“龠”,是一种竹制的管乐器,据音乐史家的考证,说它出现在原始时代是可靠的。

除此以外,传说中还有笙、箫、钟等,但是否都已出现在这一时期,还有待进一步考订,其中可能有后世附会的成分。从这些伴奏乐器看来,主要是节奏的作用,旋律即使有,也是出现较晚。

原始舞蹈的社会作用

原始舞蹈除了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文化娱乐及审美作用外,突出的标志是它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和实用意义,和原始人的现实生活和生产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

传授生产经验和组织劳动。原始舞蹈常常真实地再现劳动生产的过程,或是由优秀猎手表现他们捕获猎物的经过。这不仅是重复体验他们在斗争和胜利中所曾感受到的快感,更重要的是以此来交流与传授劳动和狩猎的技能,并以此感染和鼓舞集体。在需要互相密切配合的集体劳动过程中,整体的组织、协调一致的动作和节奏,是关系到劳动成果的重要条件,而在原始社会中,舞蹈就是进行这方面教育的主要手段。这也是原始舞蹈凝聚力之所在。传说中原始舞蹈大多举行在出猎之前或收获之后,组织劳动、传授经验的目的是很显然的。

锻炼武士,教育儿童。原始先民的生活是艰辛的,沉重的劳动、艰苦的生活条件要求每一个成员具有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意志,并且从小就需要培养生产劳动的知识和习惯。舞蹈在这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各民族中那些以棍棒刀弓等兵器为舞具的,以及表现战斗的传统舞蹈,就是这类原始舞蹈的继承和发展。如湖南苗族的“战鼓舞”,通过表现战士奋勇杀敌的过程,实际上起着培训武士的操练作用。广西瑶族关于“长鼓舞”的起源有这样一则传说:古时候一个猎手带领三个儿子去打猎,在捕猎时被野羊顶下山岩摔死了。三个儿子为了战胜野羊,就手持木棒天天练习怎样打羊和躲避羊角,最后终于战胜了野羊,把野羊打死了。这一形式以后就发展成“长鼓舞”。这则传说清楚地反映了原始舞蹈在训练猎手方面所起的作用。

鄂温克族的孩子们,五六岁的时候,就在老人们的指导下做狩猎的游戏,模拟和表演打野兽的动作,这就是对一个未来的猎手进行的狩猎入门教育。锻炼和培养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一直到青年们结婚的时候,老人们在婚宴的舞会上,还要利用歌舞来进行教育:

为了祝福新婚夫妇永远幸福,
在今天的舞会上都要服从我。
新郎新娘要记住:
劳动要流汗,
对鳏、寡、孤、独要扶持,
对失去劳动力的人要关怀,
生活中要和人们团结一心。

舞蹈在这里不仅是劳动教育的工具,也是社会道德教育的工具。[45]老人在这一歌舞中所嘱咐年轻人的,正是氏族社会中的道义准则。

历史的记述和传统教育。在文字出现以前,和语言艺术一起,原始舞蹈也同样担负着记录历史,向氏族后代进行传统教育的任务。湖南土家族人民中流传的《迁徙记》就是一部叙述民族历史的长篇史诗。在举行“摆手舞”的时候,就要由领头跳舞的“梯玛”(巫)加以吟诵。又如云南白族的“打歌”,在这种歌舞形式中包藏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如《创世纪》、《白王歌》等等。白族人民中有这样一句古话:“老的不讲古,小的失了谱。”

《创世纪》开头就这样唱:“古时候的天地现在还有,古时候的日月现在还明,古时候的山河现在还在,古时候的人现在不见了。”正由于有“古时候的人现在不见了”的慨叹,所以,产生了这种用歌舞来记述民族历史的《创世纪》。[46]弥渡山区彝族在“打歌”时也唱道:“不打歌,不唱歌,会把祖先忘记掉。”通过这种教育后代数典不要忘祖的歌舞艺术活动,培养起每一个成员和本族血肉相连的民族感情和历史的自豪感,对维系和发展本族的文化传统有着重要意义。在这些史诗般的民族歌舞中,也为我们保存了研究古代社会丰富的珍贵史料。

防治疾病。在医疗条件十分落后的时代,我国很多地方盛行“巫医”,或是请巫师来“跳神”治病。海南岛黎族中流传的“跳娘”,原来就是女巫为孩子治病时跳的舞蹈。舞蹈能治病,这看来很难理解;实际却是原始社会中利用舞蹈治病这一历史现象的遗存。在原始社会中,舞蹈原是具有防治疾病这一社会职能的。古代有这样一则传说:炎、黄之前有一位氏族领袖叫“阴康氏”。在他领导部落的时候,河道淤塞,江水泛滥,天气老是那么阴沉沉的。人们心情郁闷,血脉流通不畅,大家都得了肿腿的病,直接影响了劳动生产。于是阴康氏就想出了一种有利于筋骨活动的方法——创造了舞蹈,教人引着大家跳起舞来,以达到疏通血脉,使人心情舒畅的目的,大家的肿腿病居然就好了。[47]蒙古族人民中广泛流行的“安代”舞,据说原来也是一种治病的舞蹈。这些情况都反映了原始舞蹈原来是具有治病职能的。这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包括生理、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社会现象。它以后的发展,一方面是导致装神弄鬼的巫医的出现,这显然是一种迷信活动,但另一方面也确实起到了仿佛后世“体育疗法”的作用,以后发展起来的“导引术”,以至华佗的“五禽戏”、“气功疗法”,实际上和原始社会中以舞蹈治病的做法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