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七、平人脉

经谓“平人者不病”,何谓平人脉?

1.平人脉之于寸口

《脉经》之各部平人脉,与《难经》菽位应合,方能称之为平人脉:

右寸肺脉,浮短涩,兼静缓为平人脉,其应动于1~3菽位,皮毛部;

左寸心脉,浮大而散,兼缓和为平人脉,其应动于4~6菽位;

右关脾脉,中部缓而大,且无他脉相杂,其当应动于7~9菽位;

左关肝脉,沉弦长而缓和,其应动于10~12菽位,与筋平;

双尺肾、命门,沉滑和缓,举之有形,按之无形而不绝,应动于13~15菽位,与骨平。

应动:即脉动最大处。应动处,即脉动最大处,脉搏最显处。

若右寸肺,高于1菽位动,如洪大搏指于皮毛之外,则肺有余;若右寸应动低于3菽之下,则为肺不足,即皮痹。肺为浮中之浮,若太过和不及皆为病。

若右关脾,应动高于7菽,为有余;低于9菽,为不足。凡诊右关之脉,乃以不浮不沉居中为平人脉。

若右尺命门,动于12菽以上动,即为浮,为命门太过;如沉伏于骨为命门、三焦不足,或为积于右下。

如左寸心脉,上出于4菽,为心脏太过;低于6菽,是不及。太过、不及皆为病。

如左关肝脉,上出9菽有余,或6菽3菽为有余;低于筋下,隐遁入骨者为不足。

如左尺肾脉,上出于12菽、9菽等之上为浮,隐入骨面为不足。

以上是寸口脉寸关尺个部相应的菽位,是平人判断标准之一。

寸关尺三部同取于9菽位应当相平。

否则按《脉经·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一》定病经:如左手关上阴绝,无肝脉——刺足少阳经;左手关上阴实,肝实——刺足厥阴。即左关:浮部大,为胆经病;沉部大为肝经病。于病经寻结节解之,诊独刺之,可令脉平!余皆仿此。

或按《难经·六十九难》五输穴、五行阴阳生克补泻法调之。

2.阴阳相平

上下相应,左右若一。上人迎、下气口,上下相应;左右人迎大小沉浮若一,左右太渊若一等。

反此,依人迎气口脉之比较定病经,或取“独”刺之。

3.十二经原穴的脉动,左右对应大小等,脉之“动静”相应,凡见“躁浊”即为病。

4.标本上下之脉动相应。

以扁鹊阴阳脉法,定手足大循环标本病经。上下相应不是大小相同,如《桂林古本伤寒论》人迎大于趺阳为顺,人迎等于趺阳为逆,人迎小于趺阳为大逆。

5.三部九候所有气口,都应上下相应,左右若一。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6.脉道需平直,反此按气口九道脉,观察脉道有无内外、上下的移行,以定病经论治。

7.脉之“躁”“静”。谷气至,脉静,曰平;邪气至,其脉紧而疾。按刺动脉法,取“躁动”脉,刺脉平脉。凡脉滑大坚为实,泻之;脉细微弱为虚,补之。

8.平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行六寸。(流体力:速度与力度成正比,故知人迎气口脉应比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