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见动物疫病实验室检测汇编
- 姬普雨 张川 张博主编
- 4052字
- 2022-01-14 22:02:09
九、鸭病毒性肠炎
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us enteritis,DVE)又名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鸭等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败血性及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临诊上以发病快、传播迅速、发病率和病死率高,部分病鸭肿头流泪、食道黏膜出血及坏死、肝脏出血或坏死等为主要特征。该病给世界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OIE将其列入B类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
该病于1923年在荷兰首次报道,1967年在美国东海岸流行,几乎呈全球性分布,我国于1957年在广州首先发现该病。
(一)病毒特征
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又称鸭疱疹病毒Ⅰ型(Anatid herpesvirus),系疱疹病毒科的成员,具有疱疹病毒的典型形态结构。有囊膜,病毒粒子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80~160nm,有的成熟病毒粒子可达300nm。在感染细胞制备的超薄切片中,电镜下可见细胞核内病毒粒子约90nm,胞浆内病毒粒子约160nm。该病毒对乙醚、氯仿敏感,在37℃下经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及脂肪酶处理18h可使该病毒部分失活或完全失活。
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不同毒株的毒力有差异。病毒适于在8~14日龄鸭胚及鸭胚成纤维细胞单层(DEF)增殖传代,一般接种3~5d致死鸭胚,死亡胚胎呈广泛性出血、肝脏有特征性坏死灶,部分胚绒毛尿囊膜水肿、出血、增厚。在成纤维细胞单层中,接毒3~6d可出现细胞病变(CPE)。经过鸭胚或鸭胚成纤维细胞多次连续传代后的病毒,接种鹅胚、鸡胚或其成纤维细胞单层也能很好地增殖。
鸭瘟病毒具有广泛的组织嗜性,在病(死)鸭脏器、血液、分泌物及排泄物中均含有病毒,但以肝、脾、脑、食道、泄殖腔的含毒量最高。
鸭瘟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22℃条件下其感染力可维持30d,-7~-5℃时可存活3个月;但50℃ 90~120min、56℃ 30min、60℃ 15min、80℃ 5min均可破坏病毒的感染性。在pH 5.0~9.0环境中较稳定,经6h其毒力不降低;在pH3.0以下或pH11.0以上的环境中很快被灭活。对一般常用消毒剂敏感。
(二)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3~5d,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2~4d。病初体温升高达43℃以上,高热稽留。病鸭表现精神委顿,头颈缩起,羽毛松乱,翅膀下垂,两脚麻痹无力,伏坐地上不愿移动,强行驱赶时常以双翅扑地行走,走几步即行倒地。病鸭不愿下水,驱赶入水后也很快挣扎回岸。病鸭食欲明显下降,甚至停食,渴欲增加。病鸭的特征性症状为流泪和眼睑水肿。病初流出浆液性分泌物,使眼睑周围羽毛沾湿,而后变成黏稠或脓样,常造成眼睑粘连、水肿,甚至外翻,眼结膜充血或小点出血,甚至形成小溃疡。病鸭鼻中流出稀薄或黏稠的分泌物,呼吸困难,并发生鼻塞音,叫声嘶哑,部分鸭见有咳嗽。病鸭发生泻痢,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图1-33),肛门周围的羽毛被沾污或结块。肛门肿胀,严重者外翻,翻开肛门可见泄殖腔充血、水肿、有出血点,严重病鸭的黏膜表面覆盖一层假膜,不易剥离。部分病鸭在疾病明显时期,可见头和颈部发生不同程度的肿胀(图1-34),触之有波动感,俗称“大头瘟”。
图1-33 病鸭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
图1-34 病鸭头和颈部不同程度的肿胀
(三)病理变化
病变的特点是出现急性败血症,全身小血管受损,导致组织出血和体腔溢血(图1-35),尤其消化道黏膜出血和形成假膜或溃疡,淋巴组织和实质器官出血、坏死。食道与泄殖腔的疹性病变具有特征性。食道黏膜有纵行排列呈条纹状的黄色假膜覆盖或小点出血(图1-36),假膜易剥离并留下溃疡斑痕。泄殖腔黏膜病变与食道相似,即有出血斑点和不易剥离的假膜与溃疡。食道膨大部分与腺胃交界处有一条灰黄色坏死带或出血带,肌胃角质膜下层充血和出血。肠黏膜充血、出血,以直肠和十二指肠最为严重。位于小肠上的4个淋巴出现环状病变,呈深红色,散布针尖大小的黄色病灶,后期转为深棕色,与黏膜分界明显。胸腺有大量出血点和黄色病灶区,在其外表或切面均可见到。雏鸭感染时法氏囊充血发红,有针尖样黄色小斑点,到后期,囊壁变薄,囊腔中充满白色、凝固的渗出物。肝表面和切面有大小不等的灰黄色或灰白色的坏死点,少数坏死点中间有小出血点。胆囊肿大,充满黏稠的墨绿色胆汁。心外膜和心内膜上有出血斑点,心腔里充满凝固不良的暗红色血液。产蛋母鸭的卵巢滤泡增大,卵泡的形态不整齐,有的皱缩、充血、出血,有的发生破裂而引起卵黄性腹膜炎。病鸭的皮下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炎性水肿,在“大头瘟”典型的病例,头和颈部皮肤肿胀、紧张,切开时流出淡黄色的透明液体。
图1-35 组织出血,体腔溢血
图1-36 食道黏膜有小点出血
(四)流行病学特征
易感动物:自然易感动物为鸭、鹅、天鹅等水禽,不同品种、日龄均可感染该病,但发病率及病死率有一定差异,其中以家鸭、番鸭、野鸭、鹅、天鹅等易感性较高。在自然感染病例中,以1月龄以上的鸭多见,发病率可高达100%,病死率达95%以上。近些年来,有鹅感染鸭瘟出现大量死亡的报道。自然条件下,野生的雁形目鸭科成员(野鸭、野鹅等)常成为带毒者,而鸡、火鸡、鸽、麻雀和哺乳动物等对鸭瘟有抵抗力,但人工感染2周龄雏鸡可以发病;经鸡胚致弱的鸭瘟病毒对鸭失去致病力,但对1月内雏鸡的毒力大大增强,致死率甚高。
传染源:病鸭、病愈不久的带毒鸭及潜伏期的感染鸭是主要的传染源。被病鸭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饮水、饲料、场地、水域、用具、运输工具以及某些带毒的野生水禽(如野鸭)和飞鸟等也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野鸭在感染后1年以上仍能分离到病毒。
传播途径:消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但也可通过交配、眼结膜及呼吸道等途径感染。该病主要通过水平传播,吸血昆虫可能是本病潜在的传播媒介,目前尚未发现该病有垂直传播。迁徙水禽对病毒起传播作用。人工感染试验,经口服、滴鼻、泄殖腔接种、皮肤刺种、肌内注射、腹腔内注射和静脉注射等途径均可引起健康鸭发病、死亡。
流行形式及因素: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流行最为严重。在我国南北方发病差异较大;南方发病多,且主要见于春夏两季鸭群放牧及运销旺季;北方发病少,偶见于秋季,这可能与北方地区鸭的饲养数量和饲养方式有关。在购销旺季,由于鸭的大批调运,常使本病从一个地区传至其他地区。
当鸭瘟传入未免疫的易感鸭群后,一般在3~5d出现零星病鸭,再经3~6d发病鸭明显增多,疾病进入流行高峰期。整个流行过程一般为2~6周。若鸭瘟传入免疫鸭群,或不发病,或仅有个别鸭发病,且流行过程较为缓慢。
(五)预防及治疗
尚无特效药物可用于治疗,故应以预防为主。除做好生物安全性措施外,采用鸭瘟弱毒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能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
加强饲养管理,坚持自繁自养。由于鸭瘟的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一旦传入鸭群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该病的防控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该病的非疫区,要禁止到鸭瘟流行区域和野鸭出没的水域放鸭。加强本地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坚持自繁自养,尽量减少从外地,尤其是从疫区引种的机会,防止该病的引入。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带毒野生水禽进入鸭群。
加强检疫、消毒和免疫接种。受威胁地区除应加强检疫、消毒等兽医卫生措施外,易感鸭群应及时进行鸭瘟疫苗的免疫接种。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鸭瘟的主要措施,目前国内应用的疫苗主要是鸭瘟病毒弱毒苗。种用鸭或蛋用鸭于30日龄左右首免,以后每隔4~5个月加强免疫1次。3月龄以上鸭免疫1次即可,免疫有效期可达1年。但免疫接种应注意安排在开产前20d左右或停蛋期或低产蛋期间。对于肉用鸭,于7日龄左右首免,20~25日龄时二免。
(六)实验室检测
参照标准:GB/T 22332—2008。
1.病毒分离
(1)材料准备
1)病料的采集 一般在感染初期或发病急性期从濒死期禽或活禽采取。濒死期禽采集肝、脾、脑等组织样品。活禽用灭菌的棉拭子涂抹泄殖腔。带有分泌物的棉拭子放入每毫升含有1000IU青霉素、1000μg链霉素、pH 7.2~7.6的磷酸盐缓冲液中。送检病料置于50%的甘油生理盐水中。
2)病料的保存 采集的样品若在48h内处理,可于4℃保存;否则应放-20℃以下保存。
3)病料的处理 将棉拭子充分捻动、拧干后去除拭子。样品液经3000r/min 4℃离心30min,取上清液作为接种材料。组织样品先用pH 7.2~7.6的PBS制成5~10倍乳剂,3000r/min 4℃离心30min,取上清液作为接种材料。为防止细菌污染,可在样品液中加入青霉素(1000IU/ml)、链霉素(1000μg/ml)、卡那霉素(1000μg/ml),37℃温箱作用30min。进行无菌检验。
4)鸭胚 10~11日龄的非DVE疫苗免疫鸭胚。
(2)实验操作
1)胚胎接种 取经处理并且无菌检验合格的样品,以0.2ml/胚的量经绒毛尿囊膜接种10~11日龄的非DVE疫苗免疫的鸭胚,每个样品接种4~5个胚,于38~38.5℃恒温箱中孵育。72h前每天照胚1~2次,以后每天照胚5次。弃去72h前死亡的胚胎,冻存72~120h内的死胚或活胚。
2)病毒收获 无菌收取72~120h内的死胚或活胚的绒毛尿囊膜和尿囊液,-20℃保存备用。
3)如第一代分离结果为阴性,需盲传三代。
2.PCR
(1)引物
P1:GAG CGT ATT TAG TAG AAA CTG C(上游)。
P2:TGA ATG TTG TGA TTG TTC(下游)。
(2)病毒核酸的抽提
1)组织样品用pH 7.2~7.6的PBS制成5~10倍乳剂,3000r/min 4℃离心30min,上清液作为待检材料。
2)取一支1.5ml的指形管,加入待检胚液或1)中上清液和30μl(20mg/ml)核糖核酸酶,混匀后,室温下作用20min。
3)加43μl 10%的十二烷基酸钠溶液和5μl(10mg/ml)蛋白酶K,42℃水浴温育过夜。
4)加等量的Tris盐酸饱和酚(pH7.6),充分混匀,12000r/min离心5min,小心吸出上层水相于另一个指形管中。
5)加等量的酚-三氯甲烷-异戊醇(25∶24∶1),充分混匀,12000r/min离心5min,小心吸出上层水相于另一个指形管中。
6)加1/10体积3mol/L的乙酸钠(pH5.4)、2.5倍体积预冷的无水乙醇,15000r/min离心20min,弃去乙醇,沉淀用75%的乙醇洗涤1次,真空干燥。用20μl灭菌双蒸水溶解沉淀,-20℃保存备用。
(3)操作程序 取一支0.5ml的指形管,依次加入下列试剂:2.5μl 10×的PCR缓冲液、1.0μl上游引物、1.0μl下游引物、0.5μl DNTP、1.0μl病毒核酸、18.5μl灭菌双蒸水、0.5μl Tag DNA酶,于PCR仪中运行94℃30s、55℃30s、72℃ 30s,25个循环,72℃ 8min,同时设立阳性和阴性对照。
(4)PCR产物的检测 反应结束后,PCR产物于1.2%的琼脂糖凝胶中电泳,每个样品的加样量为5~10μl,同时以100 bp DNA分子质量标准物为参照。50V恒压电泳40min,于紫外灯下观察。
(5)结果的判定 阳性对照在416bp处有一条特异的DNA条带,阴性对照没有目的条带,证明本实验成立。待检样品在相同位置有DNA条带,判为阳性,否则为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