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见动物疫病实验室检测汇编
- 姬普雨 张川 张博主编
- 9875字
- 2022-01-14 22:02:09
八、禽白血病
禽白血病又称禽白细胞增生病(Avian leukosis),是由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通称,包括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成红细胞性白血病、成髓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细胞瘤、血管内皮瘤、肾瘤和肾胚细胞瘤、肝瘤、纤维肉瘤、骨石化(硬化)病、结缔组织瘤等。自然条件下最常见的是淋巴细胞性白血病。OIE将本病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把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本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引发肿瘤直接造成感染鸡死亡,通常情况下本病的病死率为2%~3%,有时在种鸡群可达23%以上。
(2)通过病毒的亚临床感染(非肿瘤性综合征),严重影响鸡群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应答能力,造成免疫反应性降低、性成熟推迟、母鸡产蛋率下降、蛋重下降、受精率和孵化率下降等。
(3)大部分种鸡可以通过种蛋持续或间歇性排毒,垂直感染下一代,而先天性感染的子代鸡群会产生免疫耐受,这些鸡外表看似健康,但其血液中含毒量ID50可高达109个/ml。
(4)污染以鸡胚为原料生产的人和动物的疫苗,导致该病的传播。
禽白血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疾病,目前在许多国家已得到很好的控制。
(一)病毒特征
禽白血病/肉瘤病毒(Avian leukosis/ sarcoma virus,ALV),属反转录病毒科(reoviridae)甲型反转录病毒属(旧称C型反转录病毒)。病毒粒子近似球形,直径为80~120nm,有囊膜,其蔗糖浮密度为1.15~1.17g/ml。
根据病毒中和试验、宿主范围及分子特性,分离自鸡的白血病/肉瘤病毒可分为A、B、C、D、E和J六个亚群,每一个亚群由几种不同种类的抗原型组成,同一个亚群的病毒具有不同程度的交叉中和反应,但除了B亚群和D亚群外,不同亚群之间没有交叉反应。
A~D亚群为外源性病毒,宿主为鸡,具有完整的病毒颗粒,有传染性。在蛋鸡群中A亚群最为普遍,其次为B亚群,主要引起3月龄以上的鸡发生肿瘤。C、D亚群致病力低,也能引起肿瘤的发生,但比较少见。E亚群是内源性病毒,可整合进鸡的染色体中,通常不致病。J亚群于1988年在英国发现,外源性,宿主为鸡,引起髓细胞瘤,对肉用鸡危害严重。
此外,从几个品种的野鸡中分离到的内源性病毒归属于F、G亚群,从斑鸠中分离到的内源性病毒归属于H亚群,从鹌鹑中分离到的内源性病毒归属于I亚群。
本病毒群中的劳氏肉瘤病毒(RSV)和其他肉瘤病毒可以感染1日龄雏鸡,用其接种1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膜后可引起种瘤(痘)斑。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后可引起细胞快速向肿瘤状态转化。
本病毒对脂溶剂和去污剂敏感,乙醚、氯仿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可破坏病毒。对热不稳定,在50℃半衰期为9min,60℃半衰期为40s,56℃30min可使之灭活。该病毒只有在-60℃以下才能较长时间保存而不丧失感染力,但不耐反复冻融。0.3%甲醛48h病毒可完全灭活。
(二)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长短不等,传播缓慢,持续时间长,无发病高峰。
由禽白血病/肉瘤病毒引起的种瘤种类很多,其中对养禽业危害较大、流行较广的白血病类型包括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成红细胞性白血病、成骨髓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细胞瘤病、血管瘤、肾瘤和肾胚细胞瘤、肝癌、骨石化(硬化)病等。各病型的表现有差异。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自然病例多见于14周龄以上的鸡。临诊见鸡冠苍白、腹部膨大,触诊时营可触摸到肝、法氏囊和肿大的肾,羽毛有时有尿酸盐和胆色素沾污的斑。
成红细胞性白血病:病鸡虚弱、消瘦和腹泻,血液凝固不良,致使羽毛囊出血。
成髓细胞性白血病:病鸡贫血、衰弱、消瘦和腹泻,血凝固不良致使羽毛囊出血。外周血液中白细胞增加,其中成细胞占3/4。
血管瘤:见于皮肤表面,血管腔高度扩大形成“血疱”,通常单个发生。“血疱”破裂可引起严重失血而死亡。
一般情况下,禽白血病病鸡无特异的临诊症状,有的病鸡甚至可能完全没有症状,感染率高的鸡群产蛋量很低。
(三)病理变化
各病型的病理变化有差异。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剖检(16周龄以上的鸡)可见结节状、粟粒状或弥漫性灰白色肿瘤,主要见于肝、脾和法氏囊,其他器官如肾、肺、性腺、心、骨髓及肠系膜也可见。结节性肿瘤大小不ー,以单个或大量出现。粟粒状肿瘤多见于肝脏,呈均匀分布于肝实质中。肝发生弥散性肿瘤时(图1-32),呈均匀肿大,比正常增大几倍,且颜色为灰白色,俗称“大肝病”,这是本病的主要特征。根据肝脏肿瘤形态和分布特点,可分为结节型、弥漫型、颗粒型和混合型4种类型。
图1-32 肝脏、肾脏病变
(a)肝脏肿大,肿瘤细胞浸润;(b)肝脏、脾脏肿大,肿瘤细胞浸润;(c)肾脏肿大,肿瘤细胞浸润
结节型:肝肿大,可见黄豆大到鸽蛋大或鸡蛋大的灰白色肿瘤结节,在器官表面一般呈扁平或圆形,与周围界限清楚,瘤体柔软、平滑、有光泽。
弥漫型:肝脏肿瘤细胞弥漫性增生,肝内有无数细小的灰白色瘤灶,使肝肿大呈灰白色或黄白色,比正常大几倍。
颗粒型:肝肿大,有多量灰白色小点,肝表面呈颗粒状而高低不平。
混合型:主要表现为肝内有大量灰白色或灰黄色大小不等的瘤体,形态各异,有的呈颗粒状,有的呈结节状,有的呈弥漫性大片病灶。
脾脏变化与肝相同,体积增大,呈灰棕色或紫红色,在表面和切面上可见许多灰白色脚瘤病,偶尔也有凸出于表面的结节。法氏囊肿大,剖面皱壁有白色隆起或结节增生,随瘤体发育法氏囊也增大,失去原有结构。瘤体剖面有时有干酪样坏死或豆腐渣样物质。腿骨的红骨中有明显的白色结节性瘤病变,有时也可见弥漫性增生、骨髓褪色。肺脏、肾脏肿大,色变淡,切面常有颗粒性增生结节或有较大的灰白色瘤组织。
鸡到开产期胸腺已萎缩,呈小豆大或米粒大扁平状,如遭白血病侵害,胸腺肿大呈指头状串珠样排列,切面白色均匀。胰腺肿大2~3倍。卵巢间质有瘤组织增生,受侵害的卵巢为灰白色呈均匀肿块状,整体外观呈菜花状。此外,心、肺、肠、睾丸等也可见肿瘤结节。
成红细胞性白血病:血液凝固不良致使羽毛囊出血。分增生型(胚型)和贫血型两种。
增生型以血流中成红细胞大量增加为特点。特征病变是肝、脾、肾弥散性肿大,呈樱桃红色或暗红色,且质软易脆。骨增生、软化或呈水样,呈暗红色或樱桃红色。
贫血型以血流中成红细胞减少、血液淡红色、显著贫血为特征。剖检可见内脏器官(尤其是脾)萎缩,骨髓色淡呈胶冻样。
成细胞性白血病:骨髓质地坚硬,呈灰红或灰色。实质器官增大而质脆,肝脏有灰色弥漫性肿瘤结节。晚期病例,肝、肾、脾出现弥漫性灰色浸润,使器官呈斑驳状或颗粒状外观。
骨髓细胞瘤:特征病变是骨骼上长有暗黄白色、柔软、脆弱或呈干酪状的骨细胞瘤,通常发生于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胸骨后部、下颌骨和鼻腔软骨处,也见于头骨的扁骨,常见多个肿瘤,一般两侧对称。
血管瘤:可见于内脏表面,血管腔高度扩大形成“血疱”。
近年来出现的J亚群白血病病毒感染,原发肿瘤主要是骨髓,骨髓瘤扩张时可挤破骨质到达骨膜下而成为肉眼可见的肿瘤病灶。病初多见于胸骨、肋骨、骨盆、髋关节、膝关节周围以及头骨和椎骨,尤其以胸骨和肋骨的骨髓瘤病灶出现最早,病变部位的骨膜下可见白色石灰样增生的肿瘤组织,可与其他亚群白血病及马立克氏病区别。随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肿瘤组织可广泛出现于肝脏、脾脏、肾脏、卵巢和睾丸等器官,此时与其他类型白血病的区别较为困难。
(四)流行病学特征
易感动物:鸡、鸭、鹅和野鸭是该群病毒中所有病毒的自然宿主,尤其以肉鸡最易感。鹧鸪、鹌鹑将也会感染此病。鸡的品种不同其易感性有差异,产褐色蛋的母鸡易感性较强。主要侵害26~32周龄鸡,35周龄以上很少发病。
传染源:病鸡和带毒鸡是本病的传染源。公鸡是病毒的携带者,它通过接触及交配成为感染其他鸡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经卵垂直传播是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接触及交配等水平传播也是本病的重要传播方式。母鸡的输卵管壶腹部含有大量的病毒并可在局部复制,因此鸡胚和卵白蛋白也携带有白血病病毒,从而使新生雏鸡长期持续携带病毒。另外,污染的粪便、飞沫、脱落的皮肤等都可通过消化道使易感鸡感染。人工接种污染了禽白血病病毒的各种禽用疫苗可造成本病水平传播。
流行形式及因素:病毒感染鸡群后可出现以下4种状态,即无病毒血症无抗体状态(V-A-)、无病毒血症而有抗体状态(V-A+)、有病毒血症而无抗体状态(V+A-)和有病毒血症也有抗体状态(V+A+)。先天性感染的鸡可形成免疫耐受,因而常常出现V+A-现象,这种病鸡是该病净化的主要对象。
(五)预防及治疗
药物治疗及免疫接种的效果不佳。该病的防控策略和方法是通过对种鸡检疫、淘汰阳性鸡,以培育出无ALV的健康鸡群,也可通过选育对禽白血病有抵抗力的鸡种,结合其他综合性疫病控制措施来实现。用于制备疫苗的鸡胚尤其要加强病毒的监测,严防污染。
目前,国内外通常采用 ELISA检测ALV群特异性抗原P27的方法,以揭示任何亚群禽白血病病毒的存在状况,从而可以检出ALV带毒鸡或排毒鸡,故使白血病病鸡的净化和淘汰计划能够实现。鸡白血病净化的重点在原种场,也可在祖代场进行。通常推荐的程序和方法是鸡群在8周龄和18~22周龄时,将种鸡分别编号,用 ELISA方法检查泄殖腔拭子中ALV抗原,然后在开产期(22~24周龄)检查种蛋蛋清中和雏鸡胎粪中的ALV抗原。阳性鸡及其种雏一律淘汰。经过持续不断的检疫,并将假定健康的非带毒鸡严格隔离饲养,最终达到净化种群的目的。为了减少或排除水平传播,所有设备如孵卵器、育雏舍等都应在每次使用前彻底消毒,不同年龄的鸡不应混群。鸡群应采取全进全出饲养模式。
对于某些污染严重的原种场,应及时更换品系。某些祖代和父母代种鸡场存在该病时,采取上述净化措施常常并不现实,应以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及时淘汰瘦弱、贫血及患大肠杆菌病鸡,并加强日常卫生管理和消毒措施,尤其是孵化后的阶段,以减少该病的水平传播和疾病损失。
此外,种鸡在交配前,种公鸡和种母鸡分开饲养;进行其他疫苗接种时,应减少一枚针头连续注射种鸡的数量,从而可减少该病水平传播的机会。
(六)实验室检测
1.禽白血病病毒P27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参照标准:NY/T 680—2003。
(1)实验材料
1)试剂
抗p27蛋白抗体:应用提纯的禽成髓细胞性白血病病毒p27蛋白免疫家兔制备。
阳性抗原:含鸡白血病/肉瘤病毒群特异性p27蛋白抗原的鸡蛋清。
阴性血清:无鸡白血病/肉瘤病毒群特异性p27蛋白抗原的SPF鸡蛋清。
酶结合物: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p27蛋白抗体。
磷酸盐缓冲液(PBS):配制见附录A。
包被液:配制见附录A。
洗涤液:配制见附录A。
样品稀释液:配制见附录A。
底物溶液:配制见附录A。
终止液:配制见附录A。
2)器材
酶联检测仪;
聚苯乙烯板;
微量加样器,容量50~200μl;
37℃恒温箱培养。
3)样品
鸡蛋样品:将待检鸡蛋小的一端朝上放置,打碎蛋壳,用移液器无菌吸取蛋清,密装于灭菌小瓶内。
细胞培养物:用移液器无菌吸取细胞培养物,密装于灭菌小瓶内,4℃或-30℃保存或立即送检。试验前将送检样品统一编号,试验时不做稀释。
(2)操作方法
1)用包被液将抗p27蛋白抗体作4000倍稀释,每孔100μl加入96孔聚苯乙烯板中,4℃过夜。
2)取出包被好的聚苯乙烯板,将液体倒弃,每孔加250μl洗涤液漂洗3次,每次2min,甩干。
3)每孔加150μl质量浓度为1%的明胶封闭液,37℃反应60min。
4)重复2)。
5)在A1、A2孔各加100μl标准阴性对照,A3、A4孔各加100μl标准阳性对照。
6)将待检样品加入其他各孔,每个待检样品加两孔,每孔100μl,37℃反应60min。
7)重复2)。
8)每孔加100μl工作浓度的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p27蛋白抗体,37℃反应60min。
9)重复2)。
10)每孔加100μl新配制的底物溶液,室温,避光反应10min。
11)每孔加100μl终止液。
12)置酶联检测仪于450nm测定各孔吸光度(OD)值。
(3)结果判定
1)阴性对照OD均值等于(A1孔OD值+A2孔OD值)/2;阳性对照OD均值等于(A3孔OD值+A4孔OD值)/2。
2)阴性对照OD均值小于0.15,阳性对照OD均值减去阴性对照OD均值大于0.3时试验成立,否则重做。
3)S/P值等于(样品孔OD均值-阴性对照OD均值)/(阳性对照OD均值-阴性对照OD均值)。
待检样本S/P≤0.2判为阴性,表示待检样品中无ALVsp27蛋白抗原。
待检样本S/P>0.2判为阳性,表示待检样品中有ALVsp27蛋白抗原。
2.病毒分离培养检测和鉴定
参照标准:GB/T 26436—2010。
(1)试剂和仪器
1)试剂 DMEM液体培养基(pH7.2)、0.25%胰酶、磷酸盐缓冲(0.01mol/L PBS,pH7.2)、抽提缓冲液、青霉素(10万U/ml)、链霉素(10万U/ml)、抗ALV单抗、抗ALV单因子鸡血清、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山羊抗小鼠IgG抗体、ALV-p27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试剂盒、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试剂、RT-PCR试剂、生理盐水(0.9%氯化钠)、无水乙醇(分析纯)、丙酮(分析纯)、甘油(分析纯)、75%酒精、碘酒、细胞生长液(含有5%胎牛血清或小牛血清的DMEM液体培养基)、细胞维持液(含有1%胎牛血清或小牛血清的DMEM液体培养基)、大肠杆菌(TG1)、蛋白酶K、70%冷乙醇、乙酸钠(分析纯)、三氯甲烷(分析纯)、异戊醇(分析纯)、10×加样缓冲液、琼脂糖、DL2000DNA Marker、TAE电泳缓冲液、氯化钙(0.1mol/L)、氨苄青霉素(100μg/μl)、双蒸水、LB液体培养基、TE缓冲液、RNase、细胞裂解液、0.1%的DEPC(焦碳酸乙二脂)、水等。
2)仪器 锥形瓶、荧光显微镜、恒温培养箱、冷冻台式离心机(≥12000r/min)、-20℃冰箱、-80℃冰箱、Eppendorf管(离心管)、棉棒、载玻片、盖玻片、细胞培养平皿、37℃摇床、96孔培养板、SPF隔离器、紫外光凝胶成像分析仪、微量移液器、低温恒温水槽(16℃)、吸水纸。
(2)分离病毒用细胞
1)鸡胚成纤维细胞(CEF) 鸡胚成纤维细胞制备方法见附录B。
2)鸡胚成纤维细胞自发永生株(DF1)细胞
DF1细胞培养基制备方法见附录C。
(3)病料的采集与处理
1)全血、血清或血浆 取疑似病鸡的全血、带有白细胞的血浆或血清,无菌接种于长成单层的CEF或DF1,置于含5%二氧化碳的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2)脏器 采集疑似病鸡的脾脏、肝脏、肾脏、按脏器质量的1~2倍加入灭菌生理盐水(含青霉素和链霉素各1000IU/ml)研磨,直至成匀浆液,将悬液移至离心管中充分摇振后,4℃ 1000r/min离心5min,收集上清液。
3)疫苗样品 疫苗样品处理后接种CEF培养扩增病毒。但为了鉴别是否是外源性ALV,接种DF1细胞或其他抗E亚群白血病鸡细胞(C/E)。
4)咽喉、泄殖腔拭子 取咽喉棉拭子时,将棉拭子深入喉头口及上颚裂来回刮3~5次取咽喉分泌液;取泄殖腔棉拭子时,将棉拭子深入泄殖腔转3圈并沾取少量粪便;将棉拭子头一并放入盛有1.5ml磷酸盐缓冲液的无菌离心管中(含青霉素和链霉素各1000IU/ml),盖上管盖并编号,10000r/min离心5min后取上清备用。
(4)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1)病毒的分离培养
① 接种培养:病料接种细胞单层后,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2h。然后吸去细胞生长液,换入细胞维持液,培养5~7d。
② 细胞传代:将①培养的细胞传代于加有盖玻片的平皿中,培养5~7d。
2)病毒的鉴定
① 间接免疫荧光抗体反应(IFA)
a.固定:将盖玻片上的单层细胞,在自然干燥后滴加丙酮-乙醇(6∶4)混合液室温固定5min,待其自然干燥,用于IFA,或静置于-20℃保存备用。设未感染的细胞单层为阴性对照。
b.加第一抗体:用0.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4)将单克隆抗体(如抗ALV-J亚群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或抗ALV单因子鸡血清(抗ALV单因子鸡血清的制备见附录D)稀释到工作浓度,在37℃水浴箱作用40min,然后用磷酸盐缓冲液洗涤3次。
c.加FITC标记二抗:按商品说明书用磷酸盐缓冲液稀释FITC标记的山羊抗小鼠IgG抗体或山羊抗鸡IgY抗体(当第一抗体为ALV特异性单克隆抗体,选用FITC标记的山羊抗小鼠IgG抗体作为第二抗体;当第一抗体为鸡抗ALV单因子血清,则选用FITC标记的山羊鸡IgY抗体作为第二抗体),37℃水浴箱作用40min,用磷酸盐缓冲液洗涤3次。
d.加甘油:滴加少量50%甘油磷酸缓冲液于载玻片上,将盖玻片上的样品倒扣其上。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e.结果观察与判定:被感染的CEF细胞内呈现亮绿色荧光,周围未被感染的细胞不被着色或颜色很淡,在放大200~400倍时,可见被感染细胞质着色,判为ALV阳性,无亮绿色荧光者判为阴性。
② ALV-p27抗原ELISA检测
a.抗原样本制备:将病料同1)、①和1)、②所述方法接种细胞,培养7~14d后取上清液直接检测;也可取细胞培养物冻融后检测;或用从泄殖腔采集的棉拭子。
b.P27抗原ELISA检测:ALV-p27抗原可用商品试剂盒检测,对不同来源的样品,按厂家的说明书操作。当样本在DF1细胞或CEF上检出ALV-p27抗原时,判为外源性ALV阳性,否则判为阴性。直接用泄殖腔棉拭子样品检出p27,说明有ALV,但不能严格区分外源性或内源性。
(5)ALV亚群鉴定
1)利用J亚群ALV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进行IFA检测,可以鉴定J亚群ALV,但不能鉴别其他ALV亚群如A亚群、B亚群、C亚群、D亚群。
2)对分离到的病毒用RT-PCR(上清液中的游离病毒)或PCR(细胞中的前病毒cDNA)扩增和克隆囊膜蛋白gp85基因,测序后与基因序列数据库中的已知A亚群、B亚群、C亚群、D亚群的gp85基因序列做同源性比较,即可对病毒进行分群。ALV病毒分群方法见附录E。
(6)荧光定量PCR扩增ALV-J 该方法适用于鸡群的检疫或ALV-J感染的净化,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样品的特异性检测,血浆或泄殖腔棉拭子样品可直接用于检测。
3.血清特异性试验
(1)仪器和试剂
1)试剂 磷酸盐缓冲液、禽白血病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FITC标记的山羊抗鸡IgY抗体、甘油。
2)仪器 酶标仪、荧光显微镜、37℃恒温培养箱。
(2)样品的采集 样品的采集见2.、(3)。
(3)抗体检测
1)ELISA检测 可选用禽白血病A亚群、B亚群及J亚群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
2)IFA检测
① 抗原:抗原制备方法见附录F。
② 操作步骤:在相应的盖玻片上或抗原孔中加入用磷酸盐缓冲液(1∶50)稀释的待检鸡血清,在37℃下作用40min,用磷酸盐缓冲液洗涤3次,再加入工作浓度的FITC标记的山羊抗鸡IgY抗体(第二抗体),在37℃作用40min,用磷酸盐缓冲液洗涤3次,再加少量50%甘油磷酸盐缓冲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③ 结果的判定:结果的判定方法同2.、(4)、2)、①、e,不论是商品鸡群还是SPF鸡群,只要检出A亚群、B亚群及J亚群抗体阳性的鸡,就表明该群体曾经有过外源性ALV感染。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试剂的配制
A.1 磷酸盐缓冲液(PBS,0.01mol pH7.4)
氯化钠 8g
氯化钾 0.2g
磷酸二氢钾 0.2g
十二水磷酸二氢钾 2.83g
蒸馏水 加至1000ml
A.2 包被液(0.05mol/L pH9.6)
碳酸钠 1.59g
碳酸氢钠 2.93g
蒸馏水 加至1000ml
A.3 洗涤液
PBS 1000ml
吐温-20 0.5ml
A.4 样品稀释液
含体积分数10%的新生牛血清的洗涤液。
A.5 磷酸盐-柠檬酸缓冲液(pH5.0)
柠檬酸 3.26g
十二水磷酸氢二钠 12.9g
蒸馏水 700ml
A.6 底物溶液
用二甲基亚砜将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配成1%的浓度,4℃保存,使用时按下列配方配制底物溶液。
磷酸盐-柠檬酸缓冲液 9.9ml
1% 3’3’5’5’-四甲基联苯胺 0.1ml
30%双氧水 1μl
A.7 终止液
硫酸 58ml
蒸馏水 442ml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SPF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的制备
选择9~10日龄发育良好的SPF鸡胚,先用碘酒棉再用酒精棉消毒蛋壳气室部位,无菌取出鸡胚,去头、四肢和内脏,放入灭菌的玻璃器皿中,用无血清的DMEM液洗涤鸡胚。用灭菌的剪刀剪成米粒大的小组织块,再用无血清的DMEM洗涤2~3次,然后加0.25%胰酶溶液(每个样品约加1ml),在37.5~38.5℃水浴中消化10~15min,吸出胰酶溶液消化产生的悬液,再加入适量的营养液(用无血清的DMEM液,加青霉素、链霉素各200~500IU/ml)吹打,用4层纱布过滤。取少量过滤后的细胞悬液做细胞计数,其余在1000r/min下离心5min。将细胞沉淀再混悬于细胞培养液中,制成每毫升含活细胞数为100万~150万的细胞悬液,分装于培养皿中进行培养,形成单层后备用(一般在24h内应用)。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DF1细胞培养基配制
C.1 商品化的DMEM液,pH7.2,加5%胎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各250IU/ml。
C.2 培养条件:37℃,5%二氧化碳。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抗ALV单因子鸡血清的制备
选择经鉴定无任何其他潜在病毒的ALV参考株作为种毒(如经ALV-J全基因组cDNA克隆质粒DNA传染SPF鸡的CEF所产生的分子克隆化ALV),接种C/E CEF后复制和扩增病毒。病毒接种CEF继续培养5d后,再传代一次,将传代长成单层的CEF换成含1%小牛血清的DMEM维持液,继续培养72~96h后收取上清液(通常可达最高病毒效价),分装在离心管中,每支1ml,于-70℃冰箱保存,2~3d后,取出一支,用细胞培养液作10倍系列稀释后,分别接种于含有新鲜配制的CEF单层96孔培养板上,每个稀释度8个孔,在37℃下培养6d后,弃上清液,用磷酸盐缓冲液洗一次后,加入预冷的丙酮-乙酸(6∶4)固定,待自然干燥后,用抗ALV-J的单克隆抗体进行IFA,以IFA的结果来判定病毒感染的终点,测定其中ALV的组织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50。
选用6周龄以上SPF鸡,SPF隔离器饲养。每只鸡皮下接种含104个TCID50的ALV悬液,4~6周后采集血清。IFA抗体滴度应≥1∶100。
附录E
(规范性附录)
ALV亚群鉴定程序
E.1 克隆载体和宿主菌
商品化的PCR产物克隆载体质粒,或其他类似载体质粒。可用多种大肠杆菌作为宿主菌,如TG1等。
E.2 病毒模板的制备
按照以下程序或商品化提取细胞DNA试剂盒的说明书提取细胞DNA。
(1)接种病毒细胞经磷酸盐缓冲液洗涤3次。加入适量0.25%胰酶,37℃湿箱中放置5~10min,将细胞消化吹打后收集于1.5ml离心管中。
(2)2000r/min离心收获细胞,然后加入500μl抽提缓冲液(100mmol/L氯化钠,10mmol/L Tris-HCl,pH8.0, 0.5%SDS)悬浮后,加入5μl蛋白酶K(100μl/ml),56℃水浴中消化5h。
(3)加入等体积的苯酚-三氯甲烷溶液(苯酚∶三氯甲烷∶异丙醇=25∶24∶1)约500μl抽提1次,将上层液体转移到另一1.5ml离心管中,加入1/10体积3mol/L的乙酸钠和2倍体积无水乙醇后,置于-20℃冷却2h或更长时间。
(4)取出后12000r/min离心10min,沉淀DNA,弃去上清液,再小心加入70%冷乙醇轻洗DNA沉淀,弃去上清液。
(5)经乙醇沉淀后的DNA,空气中室温自然干燥后,溶解于50μl双蒸水中,即为模板DNA。
E.3 囊膜蛋白env基因的扩增
E.3.1 引物
可根据已发表资料合成、扩增ALV-J的前病毒DNA特异性PCR引物,本例示范引物如下。
正向引物:5’-CTTGCTGCCATCGAGAGGTTACT-3’,相当于ALV-J原型毒株HPRS-103前病毒基因组DNA序列的第5394~第5416对碱基。
反向引物:5’-AGTTGTCAGGGAATCGAC-3’,相当于ALV-J原型毒株HPRS-103前病毒基因组DNA序列的第7811~7794对碱基。
引物用双蒸水稀释为25pmol/μl,-20℃保存备用。
E.3.2 PCR
以E.2中提取的细胞DNA为模板,扩增ALV-J的囊膜蛋白基因(env)特异性2.2kb条带,其PCR反应体系(50μl)见表1-9。
表1-9 ALV-J env基因PCR反应体系
将上述成分分别加入灭菌的PCR管中,轻轻混合均匀,离心后置于PCR扩增仪,按照以下扩增程序进行反应。
首轮循环:95℃ 5min,50℃ 1min,72℃ 1min。
中间循环:95℃ 1min,50℃ 1min,72℃ 90s,进行30个循环;
72℃延伸10min;4℃保存。
E.3.3 PCR产物DNA电泳
用微量移液器取4.5μl PCR产物加入0.5μl 10×进样缓冲液(0.25%溴酚蓝,0.25%二甲苯苯胺,15%聚蔗糖400),在浓度为0.8%的琼脂糖凝胶上进行电泳,同时在另一加样孔加入5μl DL2000 DNA Marker。在TAE电泳缓冲液中,90V电压,电泳5min后,于紫外光凝胶成像分析系统中观察并记录结果。
E.3.4 PCR产物的回收与定量
可采用商品化PCR产物回收试剂盒进行回收。
(1)将病毒env基因的PCR产物在0.8%的琼脂糖凝胶上进行电泳,90V电压,电泳50min。
(2)将目的条带切割下来,置于已经称重的1.5ml离心管中。
(3)再次称重,计算含目的条带的凝胶块质量。
(4)按每毫克加入100μl 碘化钠,在55~65℃水浴锅中使琼脂糖凝胶融化。
(5)加入5μl二氧化硅水溶液,混匀后室温静置5min。
(6)12000r/min离心,去掉上清液。
(7)加入1ml洗涤液洗涤沉淀。
(8)12000r/min离心,去掉上清液,再次离心,用微量移液器吸出剩余液体。
(9)干燥后,加入15μl双蒸水,用微量移液器吹打混匀后,室温下静置5min,2000r/min离心,将上清液转移至另一离心管中。
(10)取1μl回收产物在0.8%的琼脂糖凝胶上进行电泳,另加5μl DL2000 DNA Marker,可以估计回收DNA的浓度。
E.4 PCR产物的克隆
E.4.1 链式反应
将载体与纯化回收的PCR产物于16℃下连接6~8h。
连接体系为:
载体 25ng
纯化env基因PCR产物 100ng
溶液I 5μl
加双蒸水至10μl
E.4.2 质粒转化用感受态大肠杆菌的制备
用氯化钙法制备大肠杆菌TG1菌株的感受态细胞,步骤简述如下:
(1)一个盛约50ml LB液体培养基的锥形瓶,接种大肠杆菌TG1株,在37℃恒温振荡器中振荡培养至半混浊半透明状态。
(2)在无菌条件下将细菌转移到一个无菌的-20℃保存的50ml离心管中,冰上放置10min,使培养物冷却至1℃。
(3)4℃ 4000r/min离心10min,回收细菌细胞。
(4)倒出上清液,将管倒置1min,以使残余的培养液流尽。
(5)用10ml经冰预冷的0.1mol/L氯化钙重悬每份沉淀,冰浴上放置30min。
(6)4℃ 4000r/min离心10min,回收细菌细胞。
(7)倒出上清液,将管倒置1min,以使残余的培养液流尽。
(8)每50ml初始培养物用1ml经冰预冷的0.1mol/L氯化钙重悬每份沉淀,4℃保存备用。
附录F
(规范性附录)
IFA法抗体检测用ALV感染细胞的制备
在已铺满CEF(C/E)单层细胞的细胞瓶或培养皿中接种0.5ml含103TCID50的ALV(如ALV-J)悬液,37℃、5%二氧化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后换含1%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继续培养。继续培养5d后将细胞单层用胰酶溶液消化分散成悬液,经离心后,重新悬浮于含5%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将细胞浓度调至每毫升含5×105个细胞。在加入玻片的培养皿中加入5ml细胞悬液,或在96孔细胞培养板上每孔加入100μl细胞悬液,在37℃继续培养4d。将玻片从培养皿中取出或96孔细胞培养板弃去培养基,在磷酸盐缓冲液中漂洗一次后,滴加预冷的丙酮-乙醇(6∶4)固定液室温固定5min,自然干燥后,用塑料薄膜包裹后置-20℃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