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奶味语言”与孩子交谈

生活中,许多父母在与孩子交谈的时候,会误以为孩子听不了太长的话,就将常用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改成重叠词或拟声词,比如父母经常会将吃饭说成“吃饭饭”,将水果说成“果果”,从表面上看,好像很符合孩子的发音,实际上这样不利于孩子的语言发展。

事实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语言发展有其自身的阶段性,他们在进行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会经历单词句、多词句、说出完整句子等几个阶段,那么父母在对孩子进行语言启蒙时,就应该遵循这一规律。

通常2~4个月的孩子处于发育阶段,婴儿刚出生就有哭声,两三个月就会发出“咿”等声音,不过这并不是语言,只是简单的发音。孩子在4~12个月时已处于咿呀言语阶段,他们最初的语言发育,是从听父母说话开始的,4~6个月后能发出连续的单音,如“妈妈”“爸爸”,10~12个月开始懂得一些简单词的意思,开始模仿着说一些简单物品的名称。

通常孩子在1~3岁时已处于简单言语阶段,1到1岁半是孩子理解语言的阶段,他们常常会把语言和动作结合在一起表达出来,比如叫“妈妈”会伸出自己的双手,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希望妈妈能拥抱自己。当孩子到了4~6岁就是成语阶段了,父母若想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就可以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在平时生活中多和孩子说话、读儿歌等,父母尽可能说普通话,可以让孩子模仿,同时鼓励孩子大胆、独立地说话,并及时纠正孩子不正确的发音和用词。

所以,父母在对孩子说话时,尽量不要使用“奶味”语言,这样才能更好地启蒙孩子进行更好的语言表达。

小贴士

1.孩子有较强的模仿能力

刚出生的孩子虽然听不懂父母的话,但是他们却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假如父母经常冲着孩子微笑,并且对孩子说:“宝贝,我是妈妈。”时间久了,“妈妈”这样的语言信息就会存储在孩子的脑子里了。

2.对孩子说单音时,可辅助动作

父母也可以对着孩子发出不同的单音,如“啊”“咿”等,并常常不断地重复发出这些声音。当孩子主动地发出这些声音之后,父母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比如带着微笑的赞扬、抚摸、拥抱等,然后以同样的声音回答孩子。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之后,就会发现在孩子高兴时或看到父母时就能主动地发出这些声音了。

3.让孩子多听父母的声音

父母要对孩子的说话能力进行训练,否则孩子说话能力的提升会比较缓慢,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假如不让孩子说话,或者孩子听不见声音,就会影响孩子说话的能力。假如父母不跟孩子说话,而只是让孩子听电视声音,孩子也是学不会说话的,因为这没有感情的交流,同时还会影响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所以在教孩子说话时,不要打开电视机。

4.鼓励孩子发音

父母除了在生活上多关心孩子外,也要多鼓励孩子发音,这不仅可以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还可以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提升。比如,父母在为孩子喂奶或抱起他时要用亲切的声调多与孩子说话,比如“孩子不哭,妈妈抱”,这样孩子一听到有人说话就可以安静下来。

5.用正确语言和孩子说话

刚学会说话的孩子基本上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不过还是有孩子存在着发音不准的情况,比如把“吃”说成“期”等,因为孩子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都比较弱,不能正确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不会运用发音器官的某些部位。这时父母不要去学孩子的发音,而是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和孩子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孩子发音就慢慢正确了。

6.父母别用“奶味”语言和孩子讲话

孩子掌握语言能力主要是通过模仿父母的语言表达形式,假如父母经常运用“奶味”语言或错误的发音方式和孩子交谈,时间长了就会使这些说话方式成为孩子主要的语言形式,一旦需要孩子用规范语言表达时,他们的语言就会发生障碍,处于张口结舌的尴尬境地。

所以,父母尽可能用正确、规范的语言与孩子交谈,这不仅有利于孩子掌握标准语言,还能为以后学习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