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满足愿望,孩子就哭闹不止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特别任性,有时甚至会哭闹不止,把父母搞得精疲力尽也不罢休。面对这样的情况,有的父母选择退让,或者听之任之;有的父母则把这种任性完全归咎于独生子女的娇惯。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孩子随着生理发育,开始慢慢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对这些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不可能像父母那样可以瞻前顾后地分析,然后做出判断。孩子只是凭着自己的情绪和兴趣来参与,虽然这些事物往往是对他不利的,或者是有害的。这时父母会以成年人的思维去考虑他参与后的结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参与的情绪和兴趣。

楠楠的任性使父母万分头痛,比如他刚从幼儿园回来,就一刻不停地在屋里又蹦又跳,一会儿窜到沙发上,一会儿又爬到床上,屋里被弄得凌乱不堪,他自己也浑身大汗,满脸通红。在看电视时,楠楠总爱把音量放得很大,家里人简直没办法说话、学习和休息,谁要是说他两句,他就大吵大闹,也不管地上是水还是泥,躺在地上又哭又叫。如果来了客人,孩子则像发了“人来疯”一样,喜欢拿着东西乱扔,一会儿投个布娃娃,一会儿又抛个小枕头,甚至可以把一只拖鞋踢进香喷喷的鸡汤里。

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孩子,一切事情都想亲力亲为,都想弄个透彻,这本来是一件好事。父母对于这样的情况,不可全权包办代替,也不要断然拒绝。否则,孩子的任性心理将会更加严重。孩子的任性,其实是一种与父母对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就在于父母没有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

小贴士

1.鼓励孩子多与小伙伴玩

群体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假如个人的意愿与多数人不一致,那就会被否定。父母可以多让孩子与同伴玩耍,因为在同龄人中间,如果孩子总是任性,他就会被群体孤立。即便是在家中比较任性的孩子,当他们处于群体之中时,他们也不会随便把自己的小性子表现出来,他们觉得自己任性只会遭人讨厌。这样时间长了,孩子身上任性的毛病就会慢慢克服了。

2.转移孩子注意力

当孩子任性的时候,父母可以利用孩子容易被其他新鲜事物所吸引的心理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要做的事情上转移开,从而改变孩子的任性行为。假如孩子在一个地方玩得很上瘾,不管父母怎么说他都不愿意离开。这时父母不妨说:“走,我带你去坐汽车。”孩子就会愉快地答应下来。

3.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任性问题。父母可以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处处按照要求做,孩子就可以自觉地和父母保持一致了。一旦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什么都有规矩,那就不会随便提出一些特殊要求。

4.情感上理解,行为上约束

父母要在情绪上表示理解,但在行为上要坚持对孩子的约束。比如在吃饭的时候,孩子忽然想起桌上没有自己喜欢吃的菜,就生气地拒绝吃饭。即便冰箱里有原材料,父母也不要迁就孩子给他做,应明确表示饭菜已经准备好了,就不应该随便换。假如孩子继续哭闹,就让他饿一顿,等他觉得饥饿时,自然会寻找东西吃。

5.坚持原则

孩子任性往往是因为抓住了父母的弱点,父母越怕孩子哭,孩子就越是哭个没完;父母越怕孩子满地打滚,孩子就偏在地上滚个没完。父母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不论他们怎么哭,怎么闹,绝不能有任何迁就的表示,要坚持原则、态度坚决,而且势必坚持到底。

6.适时表扬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就是这样任性,是改不了的。实际上并非如此,孩子毕竟小,只要父母善于诱导,完全可以改变他任性的毛病。父母在诱导时要多利用积极因素,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当孩子任性时,父母就表扬他的优点,孩子听到表扬之后情绪自然就缓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