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水”火锅风采独具

心细的人到北京陶然居朝外店就餐时,会发现在大厅北侧还有“两江水”。“两江水”火锅是陶然居的子公司。“两江水”虽是不声不响地流淌,也如同锅中的红汤红红火火,不少食客这回吃正餐“辣子田螺”,下回就去“两江水”涮火锅。

山城重庆处在长江、嘉陵江两江的汇合处,古称巴国,历代巴人船上红汤鱼鲜,两岸支锅水煮,火锅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两江水火锅因此而得名。

陶然居创意的火锅就餐环境颇具匠心。“两江水”的涮料有100多种,红汤艳、白汤靓,红汤用上好牛油加20多种作料熬制,白汤用老母鸡炖成,蘸料为香油或麻酱。还有30余种小吃任选。

“两江水风情火锅宴”在第四届中国美食节上摘取中国名火锅宴大奖,“两江水码头文化老火锅”荣获第五届中国美食节火锅宴最高奖“金鼎奖”“中国名火锅宴”双料大奖。

两江水火锅溯源

据陶然居总裁严琦介绍,火锅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远古先民“燧木取火”,置食物于烧热的石块上烫熟。继而发明釜甑、陶鼎等炊具容器,实际已经孕育了现代火锅的雏形。时至明、清,火锅的吃法已盛行于世,烫食原料的选择亦更加丰富精美。地处长江、嘉陵江两江汇合处的重庆,千百年来形成两江水火锅。

重庆陶然居餐饮集团创建10年来,挖掘整理了“两江水”火锅饮食文化,创立了陶然居两江水火锅品牌。以味制胜,自成格局。其特点是麻辣烫鲜、风味厚重、醇香诱人、久食不腻;选料广泛、荤素兼备;围桌会食,随心所欲。真可谓“围炉聚饮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

吃法讲究

两江水火锅吃法独特。吃时,自己操作,从“江边”自取,择其所好,自涮自烫。顺“江”而流的竹筏上琳琅满目的菜品,有荤有素、有老有嫩、有脆有鲜,再配上鲜嫩爽口的凉菜、多姿多彩的小吃,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吃火锅是一门艺术,追求的是一种独特的享受,食法很讲究,有烫食法和煮食法的区别。一般来说,质地嫩脆、顷刻即熟的原料适合烫食法。如鱼片、肉片、腰片、羊肉;质地比较紧密、顷刻间不易熟的则要多烫一会儿,如鸡片、鸭肠、金针菇、海白菜等。重庆民间涮食毛肚、黄喉讲究“七上八下”,或者在涮烫时只要看见“鸭肠打卷,毛肚起泡”就可取出食用,意思都是指多烫一会儿。

一些不易烫熟的原料,如鸡爪、鸭掌、鹅掌、肉丸、蹄筋,则不宜烫食,必须煮食才行。把原料投入汤卤中煮熟吃即为煮食法,一般来说,鲫鱼、鳝鱼、泥鳅、龟、虾、香菇、鱼丸、魔芋、粉条、肥肠等都适合煮食。这些原料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加热才能食用。涮食禽类食品,必须煮熟。

质地鲜脆、柔嫩的荤菜宜先吃,这样更能体现原料的鲜美、脆嫩,最后吃土豆、粉丝、香肠、腊肉、藕片以及各种蔬菜等,因为这些原料自身有很特别的味。有的原料含有很多淀粉,先下到锅里容易浑汤,破坏汤料的口感。蔬菜提前涮烫,会很快“刮”去汤料中的油层,使口感淡薄,寡而无味。

涮食两江水火锅,最好配用麻油油碟(四川人称香油为麻油),香油可以减辣、润肠、败火;火锅的汤料要添足,尽量保持原料能在汤汁中烹熟,避免出现干锅;随时打沫子,特别是生肉食下锅后,血沫子应随时撇净,以保持汤面干净,不影响口味;注意调整火候,下料过多,火力不旺,会影响涮食原料的风味,火太旺容易烧锅边,发生焦煳,影响汤料口感;海鲜类的原料最好下到鸡汤中涮食,既可保持其固有鲜味,又别有情趣;选择若干制作精美的川味小吃,更能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上小吃的顺序应做到先咸后甜,干湿搭配。

特点突出

陶然居两江水火锅用的器皿是专门订制的,锅中加了隔断,将白汤与红汤分开。用料用味独具特色,火锅底汤料考究,注重麻辣。这种火锅的另一特色是不仅可在秋冬季吃,盛夏季节也同样受欢迎。

选料广泛。天上飞的、地上长的、水里游的,都可作为火锅的原料和调料。陶然居依托其在大西南的种植、养殖基地,将绿色食品源源不断地配送全国各地连锁店,确保安全卫生。

调料齐全。没有作料也就失去了火锅特有的风味,辣椒、香槽、腐乳、韭菜酱、卤虾油、芝麻酱、花椒、酱油、醋、糖、味精等,东、南、西、北各种调味料无所不包,无所不用。根据各地区风土人情及饮食习惯和爱好选配,因此别具风味。陶然居调料多数为自建基地生产,确保独特风味。

风格别致。火锅有菜有汤、有荤有素、有麻有辣、有浓有淡,调料众多,既能下酒,又可佐餐。

刊于2006年1月11日《中国旅游报》

编著者的话:

2001年,几位湖北人合伙进京创办蟹老宋酒楼。

“蟹老宋”推出6个特色的香锅菜,以“香辣蟹”为主打,开创了京城先吃后涮的餐饮文化之先河。

“蟹老宋”开张即火,食客竞相排队,竟然造就了青年人围“炉”而坐,谈天说地,享受独特餐饮文化的场所,至今畅销不衰。

“京城食蟹不怕辣,香辣蟹又成金招牌”“跟风有门道”2篇文章,着力探究“蟹老宋”如何在京城众多餐馆的同质菜品“香辣蟹”的市场残酷竞争中,能够独善其身、畅销不衰的餐饮企业文化与品牌创新的奥秘。

“蟹老宋”的菜品创新,是一种确保菜品质量、坚守和诚信的创新情怀,值得餐饮界同仁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