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铜匠

铜匠,指专业以铜为原料进行加工制作器物的匠人。该行业敬奉的祖师爷是太上老君、祝融仙人、雷震仙师。

铜是一种金属。纯铜为淡紫红色,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都很好,古代谓之赤金。《汉书·食货志下孟康注》:“白金,银也;赤金,丹阳铜也。”

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发现并使用了铜器。在距今5000年的东乡(甘肃)马家窑类型遗址中即已出土有青铜刀,在距今4000~46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考古文化中,均已发现铜器,其中使用最普遍的是铜椎,其次是铜刀、铜匕之类,其他还有铜制的斧、镯、指环、铃、镜和一些小件的手工工具、梳妆用具、装饰品及乐器等。当时铜应用范围还很有限,铜器的成分中绝大部分是红铜(原铜),这是一个石铜并用的时代。我国学术界认为,人类史前文化可分为以石为兵的三皇时代,以玉为兵的五帝时代,以铜为兵的鲧禹时代。

人类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也意味着从石器时代进入到青铜器时代。青铜是红铜与其他金属的合金,因其所合冶金属的不同而出现锡青铜、铅青铜等。青铜作为一种合金,与纯铜相比具有很多优点:熔点低、易于铸造、硬度大,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减锡、铅的比重,以达到不同的硬度,并且熔冶浇铸时气泡少,容易铸造锐利的锋刃和细密的纹饰。青铜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社会生产力进入新的阶段,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夏、商、西周以及封建社会初期的春秋、战国均属于青铜时代。

禹建立夏朝后,这一时期已从铸造简单的工具、兵器发展到铸造比较复杂的容器,传说夏曾收集天下的铜器铸造了九件巨大的青铜鼎,民间也有了多种铜器。此时青铜礼器的出现,表明已进入具有中国特色的青铜时代。

商代是青铜器长足发展的时期。商代前期青铜器从新石器时代风格中发展而来,后期是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青铜器造型奇特,种类繁多,铸造精美,富于装饰,融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

商代青铜器的纹饰已不是石器时代彩陶纹锦那样生意盎然、稚气可掬、婉转流畅,取而代之的是沉重神秘的纹饰。饕餮纹饰即兽面纹是商代铜器中主要的纹饰,除此之外还有圆圈纹、圆涡纹、回纹、联珠纹等。商代后期出现了许多方鼎,不但是商代后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青铜时代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商代是我国古代青铜器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高峰。

商周时期的青铜工艺已具有突出的成就,当时的青铜器不但制作精美,而且种类很多,据文献资料记载可分为四大类型。

(一)兵器类

刀:一面有刃者,用以削物。

剑:尖端两面有刃,自脊至刃曰腊或锷,刃以下与柄分隔者曰首,把握之处曰茎,茎端饰环曰镡[xín]。

斧:与现代大致相同,斧之刃与柄成平行。

戈:状如鸡鸣,汉代称之为鸡鸣。又叫“拥颈”。

枪:长柄有尖,无刃,用以刺敌。

矛:长柄有利尖,两面有刃,用以刺敌。

鞭:有柄甚短,体长多节,每节都为圆柱形,用以击敌。

戟:与戈同,所异者,援略昂起,而内亦有刃。

椎[chuí]:击物之具,体圆有尖,即刀剑之无刃者。

矢:箭之头,种式甚多,有鍭[hóu]矢、兵矢、茀[fú]矢等。

刘:刀类,一面有刃而背不平,用以刺物。

戚:斧类,其刃与柄呈垂直,如丁字形。

钺[yuè]:大斧。斧为一面有刃,钺则两面均为尖刀。

炮:与今之迫击炮略似,圆筒形,底有火眼。

戣[kuí]:戟属,有尖和两面刃,中有孔,形如锐三角形。

戵[qú]:戟类,四面有刃之刺器也。

殳[shū]:类矛,惟两面刃之后部为尖形,即两倒尖。

扬:钺类,形成三尖,如以柄计则成十字形也。

匕首:剑之最短者,其形似剑,尖锐,两面有刃。

刁斗:古时行军之用具,夜鸣之以警众报时。

弩机:弓之有臂者,亦谓之窝弓。

旄首:旗帜上端有尖者,遇敌时亦可作利器。

(二)礼器类

鼎:圆者三足,方者四足,耳均为二,大小用途各异。

尊:盛酒之器,祭祀燕享通用之。

钟:酒器,量器。

彝:酒器,与尊同。其类有六,形制皆同,刻画之饰稍异。

爵:饮酒之器,下有三足,足为三棱形,愈靠下愈锐,尽处成尖形。

匜[yí]:古代舀水、注水用具,形状像瓢。

觥[gōng]:酒器,状如匜,唯有盖。

豆:古代盛调味佐料或肉酱的器物。

盘:盛物器。

角:酒器,容四升,与爵同,唯无口上之两柱。

觞[shāng]:酒卮[zhī]总名,凡诸觞形皆同而容量则异。

壶:非如今之壶,乃今之瓶也,大肚,方圆大小各异。

罍[léi]:酒器,即尊之大者,大肚,圆口极小,有环耳。

卣[yǒu]:盛酒之器,形如圆筒,有提梁、圆盖。

散:酒尊,容五升之尊也。

觯[zhì]:酒器。容三升,形圆如瓶。

斝[jiǎ]:饮酒之器,夏曰琖[zhǎn],商曰斝[jiǎ],周曰爵,唯口圆成平行。

柶[sì]:古代舀取食物的礼器,像勺子,多用角做成。

鬲[lì]:鼎属,盛馔用鼎,常饪用鬲。

盉[hé]:似鼎,唯有盖,有嘴和执攀。

觚[gū]:酒器,容三升,旧说为八角形,今之所见者则为圆形或四方形。

卢:盘类,惟长方形,两端有环。

舟:尊下的托台曰舟,犹今之茶船也。

甗[yǎn]:上若甑可炊物,下若鬲可饪物。

甑[zèng]:炊器。

桮[bēi]:与杯同,酒器,亦羹器也。

瓿[bù]:小瓶,以盛醋和肉酱类。

铺:豆类。

盫[ān]:覆盖也,似洗样而腰大,有足,有提攀。

锭:荐熟食之器,豆之有足者。

鍑[fù]:炊器。似斧而口敛,口上载鬲以熟物。

铏[xíng]:羹器。

镫[dēng]:荐熟食之器。

斗:酒器。

铛[chēng]:温器。

卮[zhī]:酒器。

洗:洗涤之器。

鋗[xuān]:形似铛,无足之小盆。

铫[diào]:有柄之烧器。

敦:盛黍稷之器,状如彝。

簠[fǔ]:盛稻梁之器,方圆均有,以方者为多。

簋[guǐ]:盛黍稷之器,方圆均有,而以圆者为多。

(三)乐器类

钟:与后之钟类同,上小下大,纵小横大,有柄无钮,带扁形。

鎛[bó]钟:大钟,每钟一簨[sǔn]。

镛[yōng]:钟之大者。虞夏王时大者为镛,小者为钟。

编钟:即编悬之钟,十六钟共悬一簨。

钲[zhēng]:类钟而矮,柄中上下通以之静鼓。

铎:大铃,振文教所用之器。

铙[náo]:小钲,似铃,无舌有柄。

錞[chún]子:形圆似钟,有舌,上大下小,鸣以和鼓。

磬[qìng]:矩形,一端博而短,一端狭而长。

(四)杂器

度:即尺,各代之尺度不一。

量:即斗,各代容量不同,多作长方形或圆筒形。

权:即秤之锤。

币:钱,种类最繁,古分为金、银、铜三品。

节符牌:符节也,古使臣执以示信之物。

鉴:如甀[zhuì],大口以盛冰,大盆也,又镜也。

鼎:古鼎无盖,汉代鼎器多有盖,且足略短。

甗[yǎn]:似金缸。

釜:虽系锅,但非后世之锅,有圈足。

鍪[móu]:鍑属,反唇大腹,小口无足,一面有提手,一面有流。

銗[hóu]镂:熟食之器,筒形广腹,三足一把,盖有环耳。

盆:腹广,口小而敞,两旁有半环耳。

鋗[xuān]:与盆同,惟口与腹略等,下部小耳。

钫[fāng]:量器也。方者曰钫。大腹小口。

盘:多圆器,如今之木盆。

洗:如今之铜脸盆。

勺:具有长柄之小盆。

漏壶:计时之器。

渠钭[dǒu]:如今所用之槟榔壳勺。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与商代晚期的青铜器情况基本相似,但从中期开始,青铜器的形制和纹饰都发生了变化。至中晚期时,酒器大量减少(因吸取商代酒色亡国的教训),青铜器食器有了突出的地位,并且形成“列鼎制度”。周人对乐器有了新的认识和重视,因此乐器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三个至十几个不等而成组的钟,钟有甬钟与钮钟之分,斜悬的为甬钟,直悬的为钮钟。这一时期,纹饰有所变化,凤鸟纹作为主题纹饰极为盛行,并且青铜器铸铭成风,长篇巨制不断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工艺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感,造型、品种和样式都有新的变化。装饰表现技法很多,有模印、线刻、镶嵌、金银错、失蜡等多种,花纹除蟠螭纹为主要纹饰外,还出现了表现社会生活的新题材,如宴饮、舞乐、渔猎、农桑和攻战等。由于战争频繁,各国都重视兵器的生产,因此这个时期以青铜铸造兵器的技术高超,同时也由青铜礼器铸造转向日用铜器铸造。这时的人们佩剑成风,铜剑成为成年男子不可缺少的物品。但是最能标志战国时期工艺成就的,莫过于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震惊世界的大型铜制编钟。

秦汉铜器的制作,改变了商周以来以礼器为主的作法,而是面向生活日用器发展,但铜兵器因被铁器取代而大量减少,在制作技艺上已不如商周。这个时期的颠峰之作,是1980年12月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封土西侧出土的铜车马。汉代的铜器制作也有不少名器,用于装饰上的鎏金、鎏银和用金银宝石之类的镶嵌工艺也相当发达。当时社会上的铜器种类多为铜灯、铜壶、铜炉、铜尊、铜镜、铜鼓等,最有代表性的是铜镜和博山炉。

汉代的铜镜制作精巧、式样华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且品种很多,如螭形镜、草叶镜、星云镜、日光镜、照明镜、矩镜、雷纹镜、蝙蝠镜、画像镜、方铭镜、阶段式镜等。还有一种镜面照到日光时,镜背的花纹会隐约反映在墙上,被外国人称为“魔镜”的透光镜。至东汉末年,由于陶瓷工艺的发展,陶瓷器物逐渐取代了铜器在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魏晋六朝之时,金属工艺处于衰落时期,铜器种类仍以日用器为主。特别在六朝时期,由于佛教盛行,大量的铜用于铸造佛像,一般的工艺品已逐渐为青瓷所替代,唯有铜镜尚有特色。从这个时期以后,铜制名器就很少有了。

隋唐时期青铜器铸造已走向末路,这个时期的铜器制作原物已是以红铜为主,铜器流行精致小巧的制品,其中铜镜非常兴盛,而大件铜器主要为祭祀之器。铜器铸造业随着经济发展也得到了较大发展,铜产量有很大提高,冶铜技术更为进步,尤其是白铜与胆铜生产工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原因是当时很多生活用品虽由铜器改为了瓷器,但瓷却不能制镜,所以将金属工艺集中在铜镜的制作上。铜镜工艺的发展又一度回升,包括青铜工艺,发展都较突出。特别是唐玄宗时期,铜镜工艺鼎盛,达到了中国传统铜镜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宋代的瓷器非常发达,瓷器在很多的器用方面替代了铜器,所以这个时期的铜器除了一些日用器物之外,在政和、宣和时仿制了一些古代的彝器,其中包括镜、杯、罐、盒、盘、炉以及佛像等,主要是制作铜镜。铜镜经历战国、秦汉、唐代几次高度发展外,到北宋时已是它发展的最后阶段,但宋代好古之风盛行,宫廷大量仿造商周铜器,自此铜器仿古之风渐盛。

元代统治者重视贵金属,这个时期金银器的制作比较发达,但铜器除在民间制作一般的常用器物外,根本说不上什么进展和创新,较之前代的制作工艺大为下降,这个时期的铜镜不仅数量少,而且工艺粗糙,只偶尔有一些精致者,所以对元代铜镜有“粗者颇粗,精者颇精”之说。

明代铜器又有很大发展,工艺技术水平也大为提高,铸造工艺有“八炼”“十二炼”之说。制作工艺上有洒金、嵌金、银丝等多种技法,并出现了一批金银器制作良工名匠。具有时代特色的著名金属制品品类是宣德炉和景泰蓝。宣德炉是在宣德年间生产的一种小铜炉,它由进口优质风磨铜(洋铜)铸制而成,采用多种金属冶铸,色彩有多种变化,加之鎏金、渗金等方法,显得十分富丽多彩。景泰蓝是一种铜胎掐丝珐琅,流行的说法是创于元末,发展在明景泰年间,并多采用晶莹夺目的蓝釉料,故名。

明代其他的日用铜器也较为普遍,当时的铜器制作有名的地区是石门。这个时期民间还有一种颇具特殊社会意义的青铜器制品,就是从战国以来一直流行于西南地区的铜鼓。铜鼓的造型有滇系、粤系两大类型。滇系鼓型略大,粤系鼓型略小。

清代金属工艺中的铜制品,仍以景泰蓝为代表,并成为该工艺发展的又一座高峰,尤其在乾隆年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还新创画珐琅,或称铜胎画珐琅。这时的铜制品兴起镇尺和墨盒,一时广为流行。清末时,景泰蓝器物类型更多、工艺更高、色彩更富丽,在国际市场上颇负盛名。

民国时期,民间作坊生产的景泰蓝工艺粗糙,色彩漂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景泰蓝迅速发展,制作人员和品种规格猛增。20世纪60年代后,景泰蓝工艺更为发展变化,形成了“京北派”和“京南派”,“京北派”的制作具有传统特色,“京南派”则具有“新潮”风格。

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老上海有很多的铜匠担,被称为“冷作”(当时补锅的称为“热作”,也有的将铜匠中不开炉只修补的叫“冷作铜匠”,将开炉的叫“热作铜匠”)。江南广大地区,特别是集镇上赶集的时候也常见到这种铜匠担,但操业的方式略有不同。老上海的铜匠,一头挑着有抽屉的小木柜,抽屉里放有锤子、钳子、刮刀,柜面上架着长板锉和钻子。另一头小木柜中放有铆钉、铜皮及一些修补材料。他们从不吆喝,只摇动架子上的一串铁板发出响声来招揽顾客,加工多以修补为主。江南地区的铜匠则挑有小炉筒,他们只要有业务,就随时随地“开炉”打造或修补铜器。这些铜匠除了打制和修补一般常见常用的家用铜器外,平时主要是加工箱、笼、匣、盒、屏挂等器物上的铜铰链(也叫“反皮”,现代叫“合页”)、月光、锁扣、挂勾、铜锁等,这类铜饰件是民间嫁娶和工艺装饰常用之物。另外,还包括修理一些破旧的铜壶、铜罐、铜盆、铜锁等生活日用品之类。

一、铜的知识

原铜为淡紫红色,具有延展性,是热和电的良导体之一。我国使用铜器不但历史悠久,而且铜矿资源丰富,据文献资料记载,分布在全国的铜矿有600多处,仅云南一省就有100多处。铜矿有很多种,一种为灰红色质地较纯(含铜量高)的“自然铜”,另外有几种质地不纯的颜色像黄金的“黄铜矿”、颜色灰黑的“辉铜矿”,夹杂着紫、青、黄、蓝等颜色的“斑铜矿”,都是铜和硫黄化合的矿石。另外还有两种颜色美丽的铜矿石,一种是蓝色的“蓝铜矿”,又叫“石青”;另一种像孔雀毛那样的绿颜色的叫“孔雀石”。还有一种漂亮红颜色的“赤铜矿”。

纯粹的原铜因其为淡紫红色,所以俗称“紫铜”,如果融合加入其他金属则性质和颜色发生变化。如加锌则成黄铜,加锡则成白铜,加铅则成青铜。另一说法是,原铜和锡的合金是“青铜”,原铜和锌的合金是“黄铜”,原铜和镍的合金是“白铜”。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即已认识到青铜的合金成分比例不同,则性能有所不同,因此人们总结配比规律来指导生产实践,以达到所需要的用途。当时成书的手工业生产规范著作《考工记》中就记载了六种铜锡合金的成分配比规则,称之为“金有六齐”。“金有六齐”中的“金”指的是铜。“齐”,古代通“剂”,这里是指方剂、剂量的意思。所谓“金有六齐”,就是“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也就是说在这六种含锡青铜合金中,含锡量分别为16.7%、20%、25%、33.3%、40%、50%。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合金配比的经验性总结。《天工开物》还对铜的配合冶炼作出了较翔实的记载:“凡铜供世用,出山与出炉只有赤铜。以炉甘石或倭铅参和,转色为黄铜;以砒霜等药制炼为白铜;矾、硝等药制炼为青铜;广锡参和为响铜;倭铅和泻为铸铜。初质则一味红铜而已。”

我国汉语常用成语“炉火纯青”一词,是用来比喻功夫达到纯熟完善的境地。关于该词的来源原应是指青铜冶炼,因为成书于春秋末期的《周礼·考工记·栗氏》中有关观察炼铜时火焰颜色的变化以判定其冶炼进程:“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在当时能用青气来判断青铜的炼成,表明冶炼技术已相当成熟了。当然,这个经验是经过漫长的岁月,通过无数次的生产实践才取得的。

响铜,是一种专用于制造响器(打击乐器如锣、钲、钹、铙之类)的合金铜,其冶炼之法甚为隐秘,《天工开物》记载:“凡用铜造响器,用出山广锡无铅气者入内。钲、镯之类,皆红铜八斤,入广锡二斤。铙、钹、铜与锡更加精炼。凡铸器,低者红铜、倭铅均平分两,甚至铅六铜四。高者名三火黄铜,四火熟铜,则铜七而铅三也。”据有关资料介绍,响铜的配比为原铜77.5%,锡22.5%。

因铜具有延展性和抗腐蚀,原料易得又不昂贵,制成物器经抛光后色泽如金,锃亮美观,所以历代民间都喜欢用它制作日常器皿和用具,如壶、瓢、瓶、罐、木器上的反皮箱角,妇女们用的顶针、鞋锤、浆刮,等等,这是几乎每户人家都需要的,至于烟壶和门锁,也是每户人家必备之物。由此足可见铜在历代影响之深广,作用之巨大。

二、铜器制作

铜器制作的铜料有打铜(熟铜)和铸铜(生铜)之分。打铜经过加热后可以打造出任何物品,而且使用时在一般的碰撞打压情况下不会破裂。铸铜有铅青铜和锡青铜之分,只可熔化后用来浇铸器物,不能直接加工打造。

过去的铜匠经常挑着担子下乡或赶集,到处都可见到。他们的担子一头是个木柜子,一头是个竹筐。柜子的屉子里装着些碎铜片、铜原料、旧原料、各种工具,等等。柜子的上面架着一把大板锉,挂着雷公钻(平头钻)。一头的竹筐里放着打铜用的燃料(民间传统的打铜原料是松树皮,无松皮的地方用木炭)、小铁钻、小炉兜,筐上架着小风箱,两头用一根木扁担挑着,木扁担的一端包有一个铁枕(像小铲)以作铲剥松皮之用。他们走到哪里,如有顾客需要制作或修补铜器,即放下担子席地开炉予以加工。一般的师傅都有好手艺,样样拿得起,既快又好,且方便经济。开炉时经常有大人小孩围观,还跟着小黄狗大花猫什么的,好一幅乡土民俗风情画卷。

打铜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一)下料熔铜

将废、旧、碎铜料放入熔铜罐中,置小炉中烧冶熔化。熔铜的燃料一般为松皮,即老松树表层粗糙鳞状的厚皮。铜的性质柔和,松皮火力也柔和,加之又易得,故此松皮是打铜的理想燃料。

(二)看口子

铜的熔点为1083.4℃,待其接近1000℃时,加入适量锌,数量配比视需要情况而定,这种检验的方法,就是铜器制作工艺中的技术关键“看口子”。

看口子的方法是从炉内熔铜罐中取出少量熔化的铜汁,待其冷却后将其以锤子敲打扎断,观看被扎断断口的色泽和粗度来测验铜中的含锌量,一般断口,红铜为粉红色,冷打铜为金色,黄铜为灰色,其粒度则以均匀细密为佳。如果含锌过高则加入原铜再予熔合,含锌过低则加锌,锌在800℃以上就会熔解发生氧化。将配比好熔好的铜汁倒出来冷却后,就可以按照所需要的制作器物进行打造加工了。

(三)打铜

铜的性质比较独特,不加热或温度太高都不宜或不能打造加工,否则会开裂或散碎。铜匠操作的起手方式与铁匠相似,并且要具备铁匠的手力和功夫,只不过铁匠加工的器物多为生产工具和粗陋大件,铜匠加工的多为精细的日用品和装饰器物。所以铜匠加工的场地、原料、工具均比铁匠小得多。铁匠是站着操作,至少要两人(即师徒二人,俗叫“上手”和“下手”)对打,而铜匠是坐着操作,一人独自操作加工就可以了。铜匠加工时将铜材料放在炉兜的松皮火中烧热后夹出来锤打造型,冷了就加热再打,一直到打成,再用锉、钻、錾、刮刀等工具予以加工修饰,光洁锃亮即可。

一般的铜器打制成功后,并不需要抛光,只将其放在炉中隔上一层铁皮加热至300℃左右,待铜器表面呈现金黄色时取出冷却。这样,铜器表面生成一层氧化膜而起到自然保护作用,能够减缓、减少铜器产生铜绿(铜锈)。一些常用的器物如熏炉、脸盆、火炉、烟壶、各种家具木器装饰件及礼乐器中的锣、钲、铙等,要求锃亮美观,则需要进行戗削刮磨等加工。

(四)戗削刮磨

铜器成品初坯加工的主要工具是大锉(也叫“鋾锉”“板鋾”)、竿钻(也叫“雷公钻”)和刮刀。大锉可以将铜料或铜器多余的部分或不平的地方鋾锉干净,雷公钻则可配上多种钻头(也叫“钻花”),钻出所需要规格的孔来。铜器表面加工光亮主要是用“戗子”和刮刀。戗子也叫“戗铁”,和铁匠的戗子是一样的,只是小一些,它可以将铜器表面戗削干净,不好戗的器物,可以利用“刮刀”刮刨之后再用木贼草拭擦光亮。

铜器一般可以直接打造制作成品,但有的大件、复杂的器物则要经过拼兑才能成为整体,因此加工时就必须将各个部件打制好后进行焊接。铜焊接材料配方为:铜60%、锌35%、银1%、锡(纯锡)2%~4%。将其熔化后沾上硼砂放在所需衔接的部位,用焊灯火烧熔焊接。操作时手法要求灵活快速,因为焊要熔化才能粘接融合,而所需焊接的原器物温度也已快达到了熔化的程度,所以操作时要快速完成,以免熔化损坏。

铜焊分为老焊和嫩焊两种。老焊原料要用好铜(黄色的打铜)一斤加入好锡(用牙齿咬时声音响脆)约五钱,熔合后冷却,用时按需要量錾下,打碎。用时渗硼砂,水调而焊之。嫩焊原料则用生铜(铸铜)一斤加锡1.5两,其制法如老焊。

《天工开物》对于铜器的冶炼、焊接也有精确的描写:“凡黄铜,原从炉甘石升者不退火性受锤;从倭铅升者出炉退火性,以受冷锤。凡响铜入锡参和成乐器者,必圆成无焊。其余方圆用器,走焊、炙火粘合。用锡末者为小焊,用响铜末者为大焊。若焊银器,则用红铜末。”

铜器美观耐用,经常使用不会生锈,所以受到人民的喜爱,但有些物质与铜器接近,会产生化学反应,使铜器受到损害,酸性(如硫酸、硝酸、盐酸等)、碱性等腐蚀物应注意避免接触。铜器如闲置时久,保养不善,其表面会产生一层铜绿(铜锈),对铜器本身的美观和质量均有损害。我国民间秘传有一种古铜器的去锈方法:用酸梅果捣去汁成梅泥,每千克加盐250克,再倒入米醋将梅泥浸数小时,用砂锅煮成糊状后,涂于铜锈处,一天左右,将梅泥冲洗干净,铜锈即开始松动,以竹刀将其刮去,如此反复几次即可。

因社会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铜器逐渐被其他的新型材料如铝、锑、不锈钢、合成材料等所替代。且因铜较珍贵用途又大,现代将其重点用于工业机械的原料上,这也是铜器在民间自然衰落的主要原因。但因铜器的美观耐用而备受人民的喜爱,所以我国尚有很多著名的铜制工艺品产地和产品,如湖南长沙工艺铜火锅,四川灌县民族铜器,甘肃兰州、武威仿古铜器,山西大同铜火锅,潞城铜壶,蒙古族铜生活器皿,上海仿古青铜器,江苏苏州仿古青铜器,浙江温州铜制工艺品,安徽柘皋铜制工艺品,江西南昌德兴铜器,山东潍坊仿古青铜器、潍坊铜印,河南洛阳仿古青铜器,湖南湘西苗族铜壶、铜瓢、烟壶等。

民间铜器和铜匠虽因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而衰减甚至消失,但其历史之悠久、作用之广大、影响之深远,是人们永远难以忘怀和喜爱眷恋的。

正是:刚柔相济五金重,色质俱佳百器珍。

●○铜匠歌歌谣

乡土民俗歌谣

(一)

我国远古已用铜,夏周时代显文明。

冽冽钟发妙音,凛凛鼎起龙纹。

(二)

铜器历为世所珍,佛像造出好传神。

月光反皮锁箱笼,锒铛门环守大门。

(三)

铜炉焚香壶盛酒,铜镜鉴人放光明。

铜尺烙铁裁缝用,各种盒匣与罐盆。

(四)

乐器铜制好多种,鼓铎

大锣小锣和挽锣,錞子唢呐与风铃。

(五)

挑担游乡走四村,剥取松皮好熔铜。

小小炉兜合八卦,祖师敬奉李老君。

(六)

手艺不分细和粗,兼修破旧罐盆壶。

此业虽好风俗变,至今消逝已全无。

无吾《传统乡土行业风情俚歌集》

铜匠歌

太上老君传弟子,凡间才有铜匠名。

祝融仙人赐仙火,独有松皮能熔铜。

硼砂调焊配铜灰,各物先要打粗坯。

过鋾之后戗铁刨,各色铜器放光毫。

大锣小锣明如镜,大钞小钞巧又轻。

打出香炉烧宝香,打出面盆放毫光。

打出铜瓢最合手,大小铜锁样样有。

打出铜箫生雅音,打出铜笛巧又轻。

裁缝请你打烙铁,吹手要来打天心。

打出铜壶盛美酒,打出月光钉箱笼。

只有烟壶最难打,响水聚气手艺精。

《中国歌谣集成》

赞铜匠店

铜匠师傅果有名,各色铜货手中成。

雷震仙师传授出,器用精巧实爱人。

铜匠师傅真有能,四乡请你打嫁奁。

般般打出时新样,精中出巧式样全。

贵店手艺是打铜,百物百样都传神。

錾花镂花点羽翠,调色还加绿黄红。

百般手艺济世人,你家招牌是打铜。

打成件件逗人爱,满屋铜器亮锃锃。

养性山房主人单鑫癸《火龙神狮赞断全集》

铜匠担

铜匠师傅真玲珑,修旧一等大名工。

配锁包铜钉铰链,零碎生活皆精通。

王稼句《三百六十行图集》

做铜锁

拜师学做广东锁,吃尽千辛与万苦。

只因各种锁簧多,一时难悉机关部。

做锁更须做钥匙,七弯八曲费心思。

王稼句《三百六十行图集》

●○诗词对联

诗词

铜盘烧蜡光吐日,夜如何其初促膝。

唐·杜甫《相逢歌赠严二别驾》

博山吹云龙脑香,铜壶滴愁更漏长。

唐·戴叔伦《早春曲》

白社风霜惊暮年,铜瓶桑落慰秋天。

唐·刘商《山翁持酒相访以画松酬之》

金殿销香闭绮栊,玉壶传点咽铜龙

唐·李商隐《深宫》

草履初登南客船,铜瓶犹贮北山泉。

衡阳旧寺秋归去,门锁寒潭几树蝉。

唐·周贺《送僧》

秋夜床前蜡烛微,铜壶滴尽晓钟迟。

唐·王建《长门烛》

剪烛添香欢未极,但惊铜漏太匆匆。

宋·司马光《和子华招潞公暑饮》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宋·苏轼《新城道中》

铜鸭香生风袅袅,竹鸡声断雨丝丝。

宋·陆游《岁暮遣兴》

咸阳秋色压宫树,金人夜泣铜驼悲。

元·萨都剌《梅仙山行》

呜呜吹铜角,来来齐唱歌。

元·张翥《后出军》其四

月黑辉铜兽,风高啸紫驼

元·王逢《塞上曲》

手持匕首摘铜柱,事已不成空骂倨。

明·何景明《易水行》

春江吾拟买兰桡,惟怕铜乌影动摇。

清·孙枝蔚《立春后十日喜无大风》

时来一夕收铜马,事去经年运木牛。

清·宋聚业《题南阳旅壁》

男儿三十分铜竹,多少功名到白头。

清·姚鼐《清苑望郎山有怀朱克斋》

对联

银色铅质,金光彩辉。

千锤百炼,金光彩辉。

铿锵谐考击,冶铸显功能。

生涯夸鼎盛,掷地作金声。

是金曾入冶,非茧亦抽丝。

原堪品质化,自见利源多。

财源来浩荡,音韵发铿锵。

制出千般形富丽,造成百器色堂皇。

两大为炉熔万物,四时制器便群生。

炉火纯时工制造,橐金熔处赖甄陶

五金之外有余业,百工相处无弃材。

金声遥与莺声和,淑气常从春气来。

冶自金炉精炼百,贡来禹鼎品传三。

铸成钟鼎生灵气,打就铙钹有雅音。

适度性能超黑铁,可观色泽似黄金。

响鼓摇钲皆器用,唾壶脂盒是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