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铁匠

铁匠,即指以铁为原料冶炼制造器物的工匠,古代也叫“冶工”“冶匠”“冶人”“炉工”“炉丁”“炉匠”,现代也叫“锻工”。该行业崇奉的宗师神是女娲娘娘、祝融仙人、李老君、炉头祖师。

铁是一种金属,富延展性,用途极广,可以制造各种用具器械。铁在人类历史上起过巨大作用,它的作用之大仅次于火。人类因为发现了铁和发明使用了铁器,才得以在改造自然中做到真正的得心应手。

人类与铁的渊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从世界各大洲发现的多处人类早期岩画,就是由赤铁矿石刻涂而成。在人工炼铁之前,人们就已知道用陨铁作为器具了。陨铁是天体陨落下来的流星铁,这种流星铁中铁含量很高,可以直接加工锻造。我国发现的古代陨铁制品实物是河北藁城商代遗址中出土的铁刃青铜钺,说明早在商代中期,我国先民对铁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掌握了一定的技术。

中国真正开始使用铁器,据考古的实物发现,最早为春秋时代。如1976年,在湖南长沙杨家山65号春秋晚期楚墓中发掘有白口铸铁件的铁鼎,还有经过退火处理、含碳0.5%的中碳钢制品——钢剑。1964年江苏六合程桥出土有春秋晚期的白口生铁。河南洛阳水泥制品厂出土有经铸铁柔化处理(可锻铸铁)的铁锛和铁铲。1953年河北兴隆县出土有大量的铁范,包括锄、镰、斧、凿、车具等类共87件。这个时期还发明了淬火技术,《史记·天官书》载:“水与火合为淬。”《汉书·王褒传》也有“巧冶铸干将之朴,清水淬其锋”的记载。

从有据可考的历史资料来看,春秋时期已经发明了制铁技术,而块炼铁和生铁这两种炼铁技术,煅铁和铸铁这两种制铁工艺,是在商周青铜器冶炼技术高度发展的同时逐步形成发展的。

铁器一开始就和农业、手工业密切相关。从出土众多的铲、镢[jué]、锄、铧[huá]、锛[bēn]、凿、斧等器物看出,铁器主要用于生产和生活。

自战国中期以后形成了铁范铸造、铸铁柔化和块铁渗碳成钢三项工艺;铁制器类、数量、质量都有所提高。最早得到的是白口生铁,春秋晚期发明了白口生铁柔化处理技术,得到了可锻铸铁。到战国中期已能铸造麻口生铁,西汉中期时又出现了灰口生铁。因铁器制品材料广泛便利,造价低廉,硬度比铜器高,所以,至东汉时期我国的炼铁技术已经成熟,除了上面说的三种铸铁,又有黑心和白心可锻铸铁。至此铁器已基本上取代了青铜器,并出现了制钢术。这时的铸造技术更加精良,已基本上采用高炉式炼铁,还出现了铸造小型器具的叠铸技术。魏晋南北朝的制钢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发明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以生铁为原料的铸铁脱碳钢、炒钢、百炼钢技术也已经很成熟发达了。

宋、明代以后,从生铁冶炼到生铁炒炼成熟铁,然后到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形成了钢铁工艺技术全面发展和定型。《天工开物·五金第十四》载:“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则生,既炒则熟,生熟相和,炼成则钢。”到这个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冶炼体系完全形成了。

明清之际,冶铁技术更加成熟,社会上已广泛使用铁器。

一、铁制器物概说

铁有很好的延展性,用途广泛,可以冶炼打造制作多种器物,最主要的为劳动工具、手工工具、生活用具、兵器刀具四大类。

(一)劳动工具类

铁制劳动工具在古代已很发达,战国时期常用的有:钁[jué]、铲、锸[chā]、锄、镰、犁、铧、耙等。汉代有锄、钁、铲、耧[lóu]足、犁铧、犁耕等。魏晋时,还增加了耙、犁和耱[mò]等。此后历代都有所改进和增添。我国农村历代铁制器具多种多样,难以胜举。常见载诸于文献资料的生产用具类有:耙(平土具)、犁(翻土具)、锄(松土具)、镢(发土具)、镐(发土具)、锹(锸[chā])、铲(大锸)、镰(割草器)、鎛[bó](锄田器)、鎝[dā](发土具)、銍[zhì](短镰)、锲[qiè](镰)、釠[luàn](大镰)、臿[chā](锹)、鉏[chú](斫[zhuó]地之器)、鐯[zhuō](大锄)、鐇[fán](铲)、䥯[bà](耜属)、镘[màn](抹子)、锏[jiàn](车轴头)、钁[jué](大锄或剑)、鋘[wū](臿刀)、鎡[zī](锄)、铧(犁)、钐(大铲)、锚(定船具)、篙(进船定船具)等。

(二)手工工具类

刀、斧、凿、刨、铲、锯、钻、锉、锤、砧、尺、錾、钎、剪、钳、吊牌、铁钉、箍、尖、唤头、烙铁、熨斗、钩等。

(三)生活用具类

钉、椎[chuí]、钩、铲、勺、瓢、刀、叉、锅、瓮、炉桥、锁、链、环、扣、扒、夹、鉥[shù](长针)、鍼[zhēn](针)、钓(取鱼具)、缽[bō]、鋗[xuān](小盒)、镳[biāo](马衔)、衔(马口铁)、錧[guǎn](车具)、钛(车辖)、鎋[xiá](车轴头铁)、釭[gāng](车壳中铁)、鋜[zhuó](镯子)、鋂[méi](大环)、鈂[chén](臿类)、镫(马镫)、鋸(锁钮)、铛(锁)、链、环、匣、罐、盆、钳、筷等。

其中烹饪器具类:鼎、锅、铲、瓢、勺、鑴[xī](大锅)、釜(烹饪器)、锜[qí](烹饪器)、镬[huò](烹饪器,即锅)、鏏[wèi](鼎类)、鍪[móu](锅)、鍑[fù](釜类)、錪[tiǎn](釜)、鏊[ào](平底锅)、铉[xuàn](举鼎器)、镐[gǎo](温器)、䥝[áo](温器)、铫[diào](温器)、铏[xíng](和羹器)、钘[xíng](盛羹器)、鐪[lǔ](煎膏器)、鑪[lú](熏器)、鑵[guàn](汲水器)等。

(四)兵器刀具类

刀类、剑类、矛、枪、戟、戈(横刃长柄兵器)、斧、钺(似斧而大)、棍、锤、鏦[cōng](短矛)、锬[tán](长矛)、铛[chēng]、铤(铁把短矛)、鏚[qī](斧状兵器)、殳[shū]、鎚[chuí](柄球状兵器)、鎲[tǎng](似叉兵器)、挝[zhuā](击打兵器)、棒、扒(锐齿兵器)、铲、弓、矢、镞(箭头)、镖(投掷兵器)、流星(长链系锤兵器)、锏(四棱无刃条状兵器)、鞭(有节无刃兵器)、弩(发箭之弓)、勾、炮、铳、三节棍、勾镰枪、盾牌、盔甲,等等。

民间的铁器更是无处不在、无所不有,仅刀具之类就有数百种之多,如菜刀、柴刀、篾刀、刨刀、削刀、铲刀、勾刀、砍刀、杀猪刀、阉鸡刀、皮刀、割刀、挖刀、剜刀、锉刀、砖刀、铡刀、砍料刀、切纸刀、裁纸刀、剪刀,以及各种手术刀和雕刻刀等。还有很多异形特殊的铁器,它们的制作是相当有讲究和难度的,有的是需要手艺高超的工匠才能够打造出来的,如鸟铳、网脚(坠)、船锚、烙铁、马掌、兽夹、船链、车轴、榨箍、油圈以及锁具、灯具,等等。真是千姿百态,广博众多,应有尽有。

因为人们普遍重视、广泛使用铁器,所以铁器制作的技术工匠——铁匠,自然是历代民间不可或缺的行业工匠。打铁也是一种在人们印象中既辛苦费力气,又忙碌热闹的行当。

在民间传说中,铁匠行业的祖师是李老君,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是李老君的神诞之期,铁匠们都要敬神祭拜。也有说铁匠的祖师是女娲娘娘或炉头祖师的。

铁匠的从业形式一般为两种:即打“行炉”和打“坐炉”。坐炉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和固定的工作场所(如城镇的街头市面或乡村要塞、码头口埠等热闹人员集中的地方),开设店铺或搭盖厂棚从事营业加工。“行炉”则是挑着工具行头,四乡八地流动揽活儿做。他们挑着炉兜炉筒、铁砧,各种锤、钳等工具及燃料和生活用具等,颇有些重量。大场合加起来起码有三担以上好几百斤,最小的场合也有满满实实的两大挑。铁匠行业是所有能出外流动作业的行业中工具最重、操作最费力气的,打行炉的铁匠,常要挑很重的担子远涉他乡,自然是非常辛苦的了。

虽然民间广泛使用铁器,业务到处都有,但所加工的一般多是农家生产工具之类。这是因为农具数量多、损耗快。因农家历代贫苦,所以加工费用很低,加之纯属手工操作,加工速度很慢,因此过去的铁匠虽辛辛苦苦一年到头忙个不停地敲敲打打,烟熏火燎,莫讲“发家致富”,有时连肚子都不能填饱,有一首民谣,正好唱出了过去铁匠的艰辛。

前世造哒孽,咯世来打铁。

脑壳揽几揽,屁股蹶几蹶。

锤子舞几舞,肚子瘪几瘪。

要想吃饱饭,除非月半节

二、铁业和铁匠

以铁为原料进行加工的行业叫铁业,乡下俗称“打铁”。

学习铁匠这门手艺不是那么容易的,不但要体力好,而且因所打造的器物既无明确尺寸,又无样品,全靠头脑印象和经验揣摩随手而出,造出来的铁器要规格准确,式样美观、平整板洁,钢火过硬不老不嫩。所以这门手艺看起来是简单的力气活,却是比较难学的。

铁匠学艺的期限一般为三年,首先是学“打大锤”(也叫“打下桩”),包括生炉子(点炉火),扯炉筒(烧铁坯时,师傅休息,徒弟扯炉筒鼓风加热)、戗磨刀具和料理生活等事物。

学徒打大锤也不是件容易事,不仅要进锤快、打得有力,还要打得平稳光整,使铁器制成后不现锤印。打铁时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师徒二人隔铁砧相对持锤,将加热后的铁料交替锤炼。师傅站在炉筒的这一方(一般在靠屋内墙壁这边),俗称“上炉”或“上桩”。打铁时左手握铁钳将炉中的热铁料夹出来放到铁砧上,右手持铁锤(也叫“手锤”)锤打铁料,一边打一边左手要将铁钳所夹的铁料灵活机动地翻动。徒弟则双手紧握大锤(比师傅的锤重一倍以上),随着师傅的手式,套着师傅的“锤路”进行,师傅的手锤打在哪里,徒弟的大锤就打在哪里,师傅的锤子抡得高、砸得重,徒弟就得迈开桩使劲砸,师傅如果轻轻打(一般在修整或打精细的部位时),徒弟也就将锤轻轻点到为止。其中还有一个讲究:在抽打热坯或器物表面的时候,锤落下去之后要用暗力向怀里拖,这样抽坯速度更快,器物的表面也更光整少锤印。如果打铁时师傅用手锤在铁砧角上轻轻敲两下,徒弟就暂时收锤停下来,让师傅独自去将铁器修整一番。之后,如果师傅又在砧角上打一锤,徒弟则又抡锤用力继续打,如果师傅将手锤打在砧上一拖,就是说:暂时停下都不打了。

学铁匠打大锤,看起来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却是从事打铁行业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也是一件最苦最累的劳动。不仅要拎着重锤不停地敲敲打打,有时候打大件时还要下大力气,徒弟要两手握紧锤把尾子,两腿叉开站稳桩,用力将大锤往身后一抛,抡起来吊在半空,舞个大圆圈砸下来打在砧上的铁器坯上。这种活特别费力气,没有很好的体力是吃不消的,民间管这种操作形式叫“打吊锤”。

学徒有一段时间了,师傅有时候也歇歇,让徒弟(也有时候是徒弟自己主动争取)去尝试敲敲打打,或打造一些简单的铁器,如钉子、码钉(过去都是用折头方杆的铁钉)之类,练习眼法和手法。民间对铁匠学徒的事还流传有一个笑话,颇有点趣味。从前有个铁匠师傅带了一个徒弟,这个徒弟聪明勤快,三年一过,手艺已胜过了师傅。到了出师的日期,却迟迟不见徒弟家提起办出师酒和打出师红包的事,师傅不免着起急来了,灵机一动,想了个主意,每当徒弟一人在试手打造铁器的时候,师傅在旁观看,一边看一边总是摇头说:“唉,总之还有那么一点点……”徒弟听了,以为师傅还有什么秘技绝招没有说出来,于是马上请客办了酒席陪敬师傅,还打了个大红包,眼看吃得差不多了,徒弟恭恭敬敬地恳求师傅说:“师傅您现在可以把绝招说出来传给我了吧?”这时,师傅已是醉得两眼通红,话都讲不清了,吞吞吐吐地说:“徒弟呀,你还不错,手艺已经和我差不多了,我没有什么好说的,只是你谨记一点,以后你打铁时,当铁烧得通红了的时候,一定要用铁钳去夹,绝对不能直接用手去拿……”

铁匠行业操作的手法主要靠“掌钳”和“出样”。掌钳是指铁匠左手所掌握的铁钳能将其夹住的铁器快速、准确、自然地翻动,以方便加工造型,土语叫“转钳”。只有灵活熟练地掌握转钳,才能真正学会铁业操作技能。民间“打铁不快转钳快”的说法,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铁匠这一行业可以说是传统行业工匠中最苦最累的了,做这行的学徒不但天天时时守在火炉边,烟熏火燎,而且打起大锤来很费力气。如果平时饭没有吃饱时,打起大锤赶起货来,真会肚皮凹到背上,两眼冒金星……,在烧铁的时候还要去拉风箱,让师傅歇息,还要做饭菜,甚至替师傅洗衣服。冬季戗磨刀具时,和冷水、煤灰、铁屑打交道,搞得两手甚至满脸都是乌黑的,那时没有什么肥皂,有一砣茶枯饼洗洗就不错了。所以,这个行业不仅劳累,还需要有耐力,如果没有很好的身体素质是不行的,故民间俗语有“打铁先要本身硬”之说。

自古以来,在打铁这种红炉烈火的行业中,不知耗费了多少人的青春年华,流淌过多少人的汗水和血泪,但也磨砺出不少英雄好汉,他们为人民和国家立下了功勋,传为佳话,名扬史册。人们熟悉的广为流传的故事如:春秋韩国七星山欧阳冶善造“湛卢宝剑”刺楚王,战国吴人干将和其妻莫邪为吴王造剑,晋夏馥入林虑山隐居冶炼,唐代尉迟恭勇武过人被封为护国大将,清代衡州地区霞流人李打铁勇武善战,为国立功,官封甘肃提督,等等。

由于铁器使用范围和作用广泛,历代为社会所重视。过去,民间到处可以看到打铁的,而且有的地方还形成了一种习俗:家家都打铁,人人都能打。

打铁行业延续到今天,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社会的迅猛发展,工业、科技发达,很多的器物用具都以其他金属(如铝、锑、不锈钢等)或非金属化学物品(如橡胶、塑料等)所替代,加上很多传统行业的衰减和消逝,导致对原传统铁制工具、用具数量需要的急骤锐减,使得铁匠行业也像其他很多传统行业的一样悄然衰退。

但是,铁业是农村生产和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如锄头、板耙、镢头、柴刀、抠钉(码钉)等常用器物必须要铁匠手工打制的才好用。虽然有时集市上也有机器压制的卖,但一般不好用。特别是旧农具的修补,如锄和刀等若有些微损坏,总不能把它们一下子都丢掉,须要修复。用机器却是不能修理的,因此,这个行业在农村还是需要的,所以在很多地方零零星星还有铁匠。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干这行的收入还很不错。如今加工铁器的价格比较高,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今天翻了十多倍甚至几十倍,有的农民对打铁的讥讽揶揄说:“现在打铁的不是打铁,是在打银子。”尽管这样,由于这种行业既难学,又脏又费力气,谁会看重这个花力气吃苦头的行业?因此,即使现代打铁这种行业收入还算可观,但去学习、从事的人自然也就寥寥无几了。

三、铁器规格与讲究

铁匠所加工的器物很多,但民间最常见的是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两大类。

作为一个合格的铁匠师傅,不仅要能够将各种铁器打造出来,做到造型准确、样式美观、手艺板洁,最重要的是打出的铁器还要钢火过得硬。

铁制器具非常繁多,有各种形态、规格、讲究和要求,这些都是铁匠们必须懂得和掌握的。比如农具中的铁耙,就有大耙、横田耙和浪耙之分。虽然都是作耙田之用,但由于作用不同,它们的尺寸规格和齿数就各有区别。如大耙,其作用是作耕田后耙第一次大坯(生坯)之用,生坯粗而硬,所以大耙的齿长而大,每耙为13齿,齿长在9~9.5寸之间,耙梃(承接耙齿的大樑)长3.4~3.6尺,重量19~22斤。横田耙(也叫小耙)是作操田(第二次复耕)耙坯之用,其耙齿较大耙小而短,每架耙为17齿,齿长在7~7.5寸之间,耙梃长3.4~3.6尺,重量为15~16斤。浪耙,是作插田之前最后带水鼓浪将田中的泥浆赶匀之用,俗称“打浪”,其齿形更短小而梃更长,每架耙为21齿,但一般因求其轻松有浮力,且利于赶水起浪,故浪耙一般亦多为木制。

其他农具也各有其规格和讲究。如常用于挖泥掘土搭栏出淤的四齿耙,规格一般宽为8寸,齿长1尺,重4斤多。另外一种专用于挖硬土的三齿耙宽为4寸,齿长9~10寸,重5斤多,虽比四齿耙少一齿,但其齿粗壮。专用松土锄菜的二齿耙宽3寸,齿长8寸,重1.5~2斤。农村常用的镢头(有多种类型)页子宽2.5~4寸(视其所使用的土质对象而定,土质松所用的镢头页子销宽,土质硬页子窄)。还有一种农民经常捏在手里或扛在肩上的锄头(窄一点的叫“松锄”,宽一点的叫“板锄”,也有的叫“板耙”)。这种有着像鹅脖弯一样的农具,用途很广,可挖可锄,灵活方便。正因它的这个特殊的弯,围着庄稼的根部松土、锄草时可以灵活左右转动而不伤庄稼的苗杆,又不会因土有湿气或粘性而沾满锄库(即锄页投木柄处),所以农家都喜欢用,家家户户都有,甚至一家还有好几把。板锄的规格一般宽为3~6寸,长为6~9寸,重量在3~4斤之间。

民间常用的铁器最主要的大项除了农具之外就要数刀具了。各种刀的规格和造型都因各地的使用习惯而各具特色。如篾刀,有的地方刀页长而窄,刀页的中部有“枧[jiǎn]”(一条凸起的锋),刀把较刀页短,这种篾刀运用灵活,砍削有力,多作圆竹类加工之用。有的地方篾刀刀页宽而薄,刀把小而长,这种刀平稳轻快,多作扁篾编织加工之用。刀页宽而薄,利于破篾,刀把小而长,常作破扁篾时挤篾之用。篾刀的规格一般长为1.2~1.5尺(连刀把),刀页宽2~2.5寸,重1.7~1.8斤。菜刀是每家必备、天天要用的生活用具,不但要求造型美观,更重要的是顺手好用、钢火锋利过得硬,切软的锋快,砍硬的不缺,才是好刀。菜刀的规格一般刀页长6寸,宽3.5寸,重0.6斤左右。柴刀,又叫“弯刀”,刀页前部有一大弯,可砍可勾,是山区百姓之家不可少的伐木砍柴的劳动工具,其规格长(除木把)为8~9寸,宽1.5~2.5寸,重1.5~2斤。有一种山区专用于砍伐大树和竹子的柴刀,刀页直长而厚重,锋利如大斧,其规格长1~1.5尺,重2~3斤。

常见铁制生产用具规格

四、铁器制作加工技术

(一)开炉

铁器制作加工是靠锻冶锤打,所以叫“打铁”,加工时必须先将铁料经过高温加热使其变软才能进行。加热的工具是炉筒和炉兜,燃料是“铁炭”(一种优质结晶状煤炭)。打铁的第一道工序是“开炉”,即将烧铁料的炉子生火点燃。方法是:先将炉兜里原有的炉渣(煤渣铁屑等)全部清除干净(炉兜上有一条专做清除炉灰的活动铁门),用一把干稻草或茅草扎紧成碗大的束团,点燃放在炉子中的炉钳炉桥上,轻轻扯动风箱鼓风,以微风将草团催燃,待草团火上烟尽,撒上铁炭末,上面覆盖一些较粗的铁炭,这时鼓风由慢而快,待铁炭差不多点燃时再盖上一部分粗炭粒,再鼓风到全部上火时,就可以烧铁料了。烧料时,炉火所烧的铁料上须盖上一个大碗口大的圆形“泥塌”。这种泥塌盖是由粘性极强的石夹泥加捶碎的老青瓦砾灰制成,很耐高温,盖上它能保温而使铁器更容易烧红或煮熔火时快速熔化。

(二)下料

打造什么器物,首先确定下什么性质、多少重量的铁料。钢和铁有好多种,它们各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铁匠常用的铁有熟铁、洋铁,质地较差的有一种“毛铁”,最劣的是“红淬铁”。钢料一般说是“锋钢”好,进口的“寸金钢”“竹节钢”,也都是好钢。过去,匠人都一般没文化,缺乏知识,说不上具体的物质类别名称,各种钢统称为“钢”。下料时还须针对所打造的物件来决定下料的基本形状和重量。如打一把5斤的长刀,下料时尽量下长形的铁料,重量须在6斤左右,因为铁料经过多次加热和反复锤打,铁中的杂质(铁皮)就会脱落(好铁杂质少,差铁杂质多)。如打造的器物小但铁料大,就需要将铁料烧软后錾开,如打造的器物大而铁料小,则需将数块铁料经高热熔合打紧成总体之后方能进行加工。

(三)抽坯

铁料经过炉火加热烧红后性质变软,才可进行对所加工的器物基本形状坯型的锻打加工,俗语叫“抽坯”,其操作方法是师徒相对锻打,冷了加热再打,将其一直打成基本形状的坯料。一般情况下是师徒二人对打,但大场合时也有一师数徒的,操作时为师傅一人掌钳,几个徒弟持大锤围着铁砧轮番锻打,直至将坯料锻打到需要的规格和形状为止。

(四)夹钢

也叫“陷钢”。凡是用于切、削、刨、砍、挖、凿等锋利之器,如刀、枪、剑、斧、刨、凿、锄、镢之类,必须在铁料中掺入一定的钢料,民间俗语有“铁无钢不硬,钢无铁不牢”之说,实是经验之谈,说明钢和铁的密切关系及其作用的重要性。

夹钢一般有两种形式,即“中钢”和“边钢”。中钢也叫“暗钢”,是将钢料夹掺在铁器的正中。边钢也叫“明钢”,是将钢料夹渗在铁器的某一面。“中钢”铁器有剑、大刀、枪、矛、柴刀、锄、镐之类;“边钢”铁器有篾刀、斧子、刮刀、凿子、刨铁、侧刀之类。

以农村常用的柴刀为例,夹钢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选钢

先将欲陷夹在所打刀的钢料锻打成一定的薄条或片状(铁器的夹钢不在于多,而在于均匀),经试水(烧红淬入冷水中)后,将其在铁砧角上以手锤砸断,观看其断裂快慢的情况和断口形状而测知该钢料的性能。如果断得快脆,断口青黝、齿粒匀细者必为好钢。将此钢锻打成所需要的规格、形态备用。如柴刀铁坯下料为5寸,则所陷的钢料规格约厚为1.5分,宽3分,长4寸。

2.陷钢

如打一把普通柴刀,先将约2斤重的铁坯锻打成5寸长的扁方形条状后,从一侧面錾开一条约4寸长、4分深的槽(所剩1寸未錾开处留作打刀库,因刀库不需要夹钢),将4寸长的钢料嵌入槽中,锤实砸紧,投入炉中烧至极红,达到白热化通明视若无物时,表示已接近熔化,即刻夹出趁热快速轻微锤打,使钢和铁粘接熔合为一体,俗称“煮熔火”,稍冷则加力锻打使其尽量紧密吻合后,再次投入炉中如上法烧熔再打,将第一次熔火未煮紧的缝隙之处(俗称夹口)锤落锻紧,如果全部煮紧,陷钢工序就已完成,如个别地方尚未煮紧,则须再煮,直到无夹口为止。煮熔火时,要经常揭开泥塌检看,以免炉中所烧铁料因温度过高而完全熔化,并且在所烧的铁料上撒上一些干土末,可避免铁料烧坏。

陷钢要注意分阴阳(即钢在铁器中底与面的距离),如有的钢陷在铁器的表面(如斧、凿、刨、铡等),有的在中间(如錾、剑、菜刀、杀猪刀等)。例如柴刀刀面(上)为三分之一,刀底(下)为三分之二最适宜。因为柴刀的刀页造型是下陡上平,且下面平日又磨得多。

(五)锻造

钢已陷好,即可进行造型锻打,一把柴刀按老讲究一般用“四到火”打成。“一到火”,是一道重要的工序,中间包括若干次的入炉加热和锻打。使铁坯向所需要的规格和形态延伸。柴刀锻造一般加工到约16次炉火打成,当然并不是十分绝对,一般只会多不会少。一到火,指的是将铁坯打造成型几个重要步骤中的一个段落。一炉火,即指加工时铁坯每在炉中加热一次。柴刀的第一到火将钢陷好,熔火煮紧,第二到火将陷好钢的铁坯锻打成基本弯状、形态(陷钢的这一侧在弯内,即刀口),弯外为刀背,口薄背厚。第三到火打没有陷钢的这一头,将其打薄打宽,并卷成圆筒状的刀库。第四到火从刀页弯开始一路锻打至刀库边,将刀口补一遍熔火,逐一打紧锤实,以防“夹口”,并将刀页打造成准确的造型和刀槽,保留刀背的厚度(俗语叫“开枧”),接着将刀口打成斜口。至此,一路冷锤将刀页锤打赶平,柴刀即打制成功。

(六)修整

修整是打制铁器最后的重要环节。首先检查已打成的刀具是否还有夹口,如有则要再煮熔火。不要补熔火的就接着进行打冷锤(即不须加热予以锤打)。冷锤打得越多就越好,可使铁器紧密平整。一件好的铁器,不但是造型、尺寸、重量准确适当,而且要光整板洁、体质均匀不毛糙、表面见不到锤印。

刀具修整工序中包括四个主要内容:

1.退火

也叫回火。将打好的刀放置在炉火烧至微红,烧时要不停地移动,使刀具受热“退火均匀”。退火的程度以刀具表面泛起铁皮为适,取出冷却。这种方法可使铁器硬度降低以便于戗削加工。

2.戗削

刀具退火后,用戗刀(也叫“戗子”,一种两手持之专用于戗削铁器的工具)把刀锋戗削出来。有些刀具的刀页也要戗削使其光亮(如大刀、宝剑、菜刀、杀猪刀之类)。柴刀戗削的程度以戗到能看到整个刀口成为一线薄锋,锋口两侧呈现出有一条一分来宽的均匀钢口为准(而且戗出的刀口所呈现的钢要达到底面均匀一样宽,叫作“出钢”)。钢和铁是很容易分辨的,因为铁戗出来稍呈灰白色,而钢戗出来则是稍呈青色,钢和铁的色泽有一条分界线。特别是好钢,经淬火磨过后其色泽青黝,甚至寒光逼人。

3.磨砺

刀具戗削之后即可进行磨砺,俗称“磨刀”。刀具要在磨石上醮水磨砺之后才能出“锋口”,变得锋利好使,所以俗有“宝剑锋从磨砺出”之说。

磨刀的正确方法是在磨石上横磨(即刀口与刀背的方向),一般分两遍磨好。第一遍用粗磨石将刀的锋口薄度磨出(俗称“去铁”),第二遍用黝石(细石)将刀的锋口磨出来(俗称“过黝”)。磨出的锋利程度,以刀口的两侧视之无白边、摸之无毛刺、正面不见刀口、隐约青黝、一线寒光为最佳。

4.淬火

凡是陷钢的刀具打造好经过戗磨之后,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工序,叫作“淬火”。经过淬火的含钢铁器可以增强相当的硬度。淬火是每个铁匠师傅的看家手段,老百姓对铁匠师傅们的手艺优劣往往以刀具淬火这一技术来衡量,通常是说“某某师傅的‘钢火’如何”。

淬火的方法是:将打好的刀具加热烧红到一定程度(一般以钢料的优劣或所加工刀具的用途来衡量),将其淬入冷水中,利用温度的反差使钢铁产生剧烈变化而增加其硬度。淬火的效果与水质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四季用水都有所区别。以水温度越低(3℃~5℃)、越清澈、越多,淬出的钢火硬度就越高,一般以夏天取清泉之水、冬天取北风中之冷水淬火为佳。

准确掌握淬火程度的经验一般是:在刀具未夹钢之前,将待用于夹陷的钢料烧红揪打一小点,揪打时看钢料是否容易揪打,可以大略得知其硬度,如果感到钢料很硬,则烧至微红,软则烧至通红,将其淬入冰水中,淬火后钳出置于铁砧边上以手锤轻轻敲断,视其受力的程度,断脱的快慢、声音,断口的粒度、色泽而得知钢料的性质。如受力小、断脱快、声音脆则性质必硬脆(俗语叫“糟”),断得慢的则无力。刀具的钢料以能反复敲一两锤而断,断口齐、粒度细、色泽青灰为好钢,这样的钢料打出来的刀具,就可基本上掌握它的淬火程度了。如果钢料性质硬而脆,淬火就要小一些(烧得不很红),钢料的性质软,淬火时则须大一点(烧得通红些),并且还得视钢料的性质予以灵活淬火,分别采用急淬、缓淬、长淬、短淬、深淬、浅淬、提淬、按淬、间接淬等方式。

淬火是关系到每件刀具质量优劣的关键,淬火的程度以不“老”不“嫩”为佳。火候高淬过了头使钢性质脆叫“老”,老了火的刀具钢口易崩损生缺,甚至刀页折断。火候嫩了,则磨起来刀口卷折生毛,使用时砍削无力不锋利。过老过嫩的补救方法一般是:嫩了火的较前次烧红一些再淬老一些,老了火的就将刀具置炉火上适当烧热(俗称“退火”)后冷却即可。

有的刀具淬火需要稍偏老或偏嫩,如篾刀,木匠所用工具等可偏老一点,则“进竹”“吃木”,切蔬菜的刀具可偏嫩一点,因为蔬菜软嫩易切。柴刀的淬火则在加热时先从刀背烧起,将刀背烧成刀页一样红,甚至程度稍微超过刀口,决不能暗于刀口。

淬好火以后,再次将刀的锋口磨出来,就可以使用了。有些特殊的刀具虽在淬火前已戗削,但在淬火后还须再次进行戗削,使其光洁锃亮,经过醮水仔细磨砺,就会板洁美观、寒光闪烁、锋利无比了。

在诸多加工的铁器中,油坊榨油的榨尖箍和撞锤箍是最难打的东西。因为榨尖箍体积不太大,为直径3.5~4寸、长4寸的圆筒形,撞锤箍则为直径4~5寸、长7~8寸的圆筒形,不但是圆筒形,且宽而厚,筒壁两端又大小不一、厚薄不同(外口厚,里口薄),如此小、长、厚、圆规格不一的圆形箍筒,不但加工不方便、打造很费力,还要打得滚圆溜光,接口熔火煮得好,不能现接口且要承受得起榨油时榨棰撞击的巨大压力而不破裂,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技术一般的铁匠还真可能打不出来。

总而言之,铁匠这种行业要比一般的行业苦、累、艰辛,不但炎热酷暑要守在火红的炉边,干的都是力气活,提起锤子就要将全身的力气都使出来,而且铁器品类繁多复杂,要打造时既无尺寸又无样品,全靠铁匠师傅脑海中的印象和眼力手法来制作,这就需要平时认真学习、刻苦锻炼、多观察实践、积累经验,才能心领神会、得心应手、手艺高超。

正是:一派薪传归锻炼,十分火候见精神。

●○铁匠歌谣

乡土民俗歌谣

(一)

铁业久远传民间,手艺辛苦又艰难。

气力耗尽为温饱,岁月消磨不轻闲。

(二)

铁骨铮铮耐砺磨,自古兴盛用处多。

农用锄镢锹镐耙,炊事瓢勺刀铲锅。

(三)

钢铁淬火硬度高,斧镰锋利伐柴茅。

篆籀镌刻冶印绶,玉石雕镂承凿刀。

(四)

木工斧锯凿钻刨,造船建屋作钉钩。

烙锥刀剪供家用,长链巨索架飞桥。

(五)

银锤一落满天星,金炉百炼钢火纯。

打成长矛平贼寇,造出青锋斩蛟龙。

(六)

便利经济势胜铜,作用不亚用火轻。

五金行业独为盛,宗师同仰李老君。

无吾《传统乡土行业风情俚歌集》

铁匠铺

隔壁听得锤子响,原来立了老君堂。

咒起祖师学打铁,西嵋山上立炉台。

口作炉筒手作钳,膝头上面打三年。

打了三年未成功,把锤丢在泥巴中。

乌雅仙人来捡起,红炉仙师下凡尘。

打出铁器千万件,件件流传到如今。

鲁班仙师来做炉,做起炉筒肚内空。

扯起炉,就有风,好比电闪似雷鸣。

扯一下,唱一声,炉头祖师笑融融。

打一声,哼一声,锤子底下出黄金。

铁砧头上千斤重,铁货越打越精神。

红炉上面跑得马,水桶里面撑得船。

跑得马,撑得船,摇船跑马中状元。

一打茅镰二打刀,三打斧头砍柴烧。

四打锯皮来锯板,五打河内停船锚。

百样工具打齐了,又为朝廷立功劳。

文官请你来打印,武官请你来造刀。

文官打印安天下,武官造刀把国保。

民间资料本

赞铁匠

手提锤子响叮当,脚踏尘埃是铁桩。

百般器用随手出,大打小炼炼成钢。

眼看宝店一铁矴,腰也驼来背也弓。

制出百般日用具,铁炉红火出黄金。

养性山房主人单鑫癸《火龙神狮赞断全集》

铁匠歌

两副担子随身跟,师徒打铁手艺精。

要打哪样像哪样,请问主家打哪门。

一打天上峨嵋月,二打莲蓬藕上生。

三打桃园三结义,四打鲤鱼跳龙门。

五打狮子滚绣球,六打童子拜观音。

七打天上七姊妹,八打八仙显神通。

九打九龙归大海,十打皇帝坐京城。

《中国歌谣集成》

铁匠

(一)

太上老君来打铁,乌鸦仙人把火接。

口做炉筒手做锤,膝头做矴打三年。

(二)

梅山洞内出铁炭,火焰山前放豪光。

只有沉香取宝炭,美名流传万古扬。

(三)

昔日有个毛国真,太上老君保他身。

造出九转连环刀,后来受到杨戬封。

(四)

师傅手艺实在强,制就铁器美名彰。

打成农具好耕作,造出刀枪定国邦。

踏庄金门村老艺人李翠炎《舞狮赞断》

●○诗词对联

诗词

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无敢不善。

《尚书·费誓》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晋·刘琨《重赠卢谌》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唐·郭震《古剑篇》

兜鍪冲矢石,铁甲生风飚[biāo]。

唐·高适《睢阳酬别畅大判官》

白铁锉青禾,砧间落细莎。

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

弹琴复锻铁,比我未为慵。

唐·白居易《咏慵》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唐·杜牧《赤壁》

太行岭上二尺雪,崔涯袖中三尺铁。

唐·崔涯《侠士诗》

春满人间不知主,谁言炉冶此中开。

宋·曾巩《班春亭》

千年谁在者,铁柱罗浮西。

宋·苏轼《西新桥》

刚莫刚兮赤山铁,铁作干将有时缺。

宋·严敦常《寿开府》

不识耀州铁,唤作出山银。

宋·释道枢《颂古三十九首》其一

铜铁均国宝,通变岂无术。

宋·陈造《钱弊》

千斤铁矴系船头,万丈滩中得挽留。

元·宋旡《鯨背吟·抛矴》

铸铁作锄犁,春耕待秋熟。

明·刘基《杂诗(三十三首)》

脊隥风摇攀铁索,颐崖石陷蹋藤梯。

清·阎尔梅《登峨嵋山》

对联

阴阳炭炽,天地炉开。

法传九冶,工易千锤。

一炉鼓响,百炼钢成。

风动一炉火,锤敲百样金。

千锤常锻铁,百炼自成钢。

神炉飞烈焰,宝刃闪寒光。

销熔归大冶,锻炼出洪炉。

洪炉归锻炼,大冶自精纯。

三间火烤烟熏屋,一个千锤百炼人。

炉火纯青工艺巧,钢砧飞红造物新。

熔炼精华研巧技,神工利器显功夫。

生铁纯钢凭锻炼,千锤万击自坚牢。

百年富锁金炉铸,千载财门铁锤开。

销熔顽物炉中焰,锻炼乌金手上功。

鼓铸成材经百炼,销熔得法历千锤。

顽铁纯钢归大冶,吴刀粤剑闪寒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