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古是国际间交往的桥梁,孔子客居齐国期间,通过礼乐共赏推开了与齐国贵族交往的大门,孔子赏《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还在齐国传为了佳话。
孔子来到齐国后,在高昭子家里做家臣,政务不多,难得过上一段清闲的日子。这天,他和几位弟子在高昭子家臣的陪伴下,到昭子的一处庄园采风,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搞调研。刚来到一处院落,传来优美动听的音乐声,令人心旷神怡。昭子的家臣说,这叫《韶》乐,在齐国很流行。
孔子听说过《韶》乐是有悠久历史的音乐,产生于舜帝时期,表达了舜帝要继尧之大德的理想。舜帝本是东夷人,因此韶与东夷俗乐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周立国后用《韶》作为祭庙乐,故被视为宫廷大乐。但孔子此前从没听到过如此动听的《韶》乐演奏。
这处孔子初次听闻齐国《韶》乐的地方,就是临淄县城东北的枣园村,后来曾出土一块古碑,上书:孔子闻韶处,并有石磬数枚。这个村还曾经改名为“韶院”。据石刻记载:在中国远古时期,有一种叫做“韶”的乐舞,又称“箫韶”或“韶箫”。因韶乐有九章,故亦名“九韶”,是一种非常高雅的乐舞。
又过了不久,高昭子带孔子去齐国宫廷,在那里,观看了场面更为宏大的齐国的宫廷乐舞—齐《韶》。
只见演奏厅里,编钟、编磬、琴、瑟、竽、萧等乐器一应俱全。乐手们准备就绪后,担任总指挥的太师发出指令:开始!柷声响起,随后传来编磬清脆悦耳的声音,犹如天籁之音从天而降;当宛转悠扬的琴瑟声响起时,歌女们入场,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唱起高亢清越的歌,歌喉动人心弦;紧接着,鼓声响起,笙、箫、管、陨齐鸣,一排头戴七色羽毛,衣着薄如蝉翼的齐纨彩衣的舞女手持长长的翎毛次第登场,随着乐队的节拍,进退起舞,犹如百鸟朝凤。
舞女退下后,更宏伟壮阔的场面开始了,在音乐旋律的起伏中,一队扮作百兽样子的舞男身着绚丽多彩的服装,踏歌而舞,欢快地舒展跳跃;一只美丽的凤凰袅袅飞来,韶乐达到高潮,只见演奏厅里八音共奏,钟鼓齐鸣、琴瑟和谐、金声玉振,一个天地和谐、万物生发、祥瑞缭绕的绚丽多彩的场景将人们带入了神话境界,所有的人都被这美妙绝伦的演出迷住了。
孔子听得如醉如痴,忘却了身在何处,不由自主地随着音乐的节拍跳起舞蹈。嘴里赞叹着:“美哉!妙哉!想不到齐《韶》竟达到如此完美的境界,真不愧为天下第一乐舞!”
演奏结束后,孔子向齐国太师请教齐国《韶》乐的发展演变情况。太师侃侃而谈:“齐国《韶》乐反映的是“仁政”思想,为政者仁政爱民,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有序。”孔子心中更高兴了,这与自己的政治理想正好相符啊,因此对齐《韶》更加赞赏,认为其“尽善尽美”。
《韶》乐在齐国发展到如此出神入化的境地,绝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韶》乐本产生于东夷,齐地是其文化土壤。周武王定天下后姜太公以首功封营丘建齐国,《韶乐》再传入齐,又得到接触其母体的机会。在姜太公“因俗简礼”的基本国策影响下,受到了当地俗乐的影响,适应当地民情民风习惯,吸收当地艺术营养,从内容到表演形式都有所丰富和演变。
由于《韶》具备齐国地方风貌,齐国君主们使用它的场合也随之扩大,不仅用于祭典,还用于迎宾、宴乐等。齐《韶》在发展中实现了宫廷雅乐与俗乐的,雅俗共赏,进一步突出了乐舞的表现力,更增加了艺术魅力,因而更臻完美。所以,当孔子看到齐国化的《韶》乐时,情不由衷地赞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孔子是位学问大家,同时也是位很懂生活的人,他在音乐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体味到齐《韶》的巨大魅力,不禁为之陶醉。
同时孔子从齐《韶》中发现了扩大自身影响的机会。他想,既然齐国人都喜欢韶乐,自己也应该入乡随俗,以音乐为桥,齐国人从上到下,就会更容易接受自己。
自此,孔子跟太师认真地学习齐《韶》中的音乐、歌词和舞蹈。他日日勤学苦练,简直到了痴迷的境地,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不知不觉,三个月就过去了。在这三个月里,他完全沉浸在齐《韶》优美的旋律中,连吃肉都感觉不到味道的鲜美。他的弟子后来在记载孔子在齐国闻韶这件事情的时候写道:“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就业的高昭子府中,经常高朋满座,韶乐所表现的和谐盛世场面也被演绎地淋漓尽致。高昭子请来了一个歌舞乐队,演奏齐《韶》。孔子这时对韶乐已演练地炉火纯青,他加入演奏队伍鼓琴,引来一片喝彩。
高昭子作为齐国传统的世家大族,能够在家中莺歌燕舞,演奏如此大排场的乐舞,跟其受到齐景公的重用是分不开的。齐国君主对高氏和国氏的信任,在齐景公时代达到巅峰,因此高昭子在齐国的影响力,也达到历代高氏之最,甚至在诸侯列国中也颇有名声。
孔子痴迷齐《韶》的情形传出去,齐国上下很是自豪。鲁国号称礼仪之邦,几年前齐景公还带着晏婴到鲁国问礼,想不到连鲁国最知礼的人,对咱们齐国的韶乐都如此称道,说明齐国在礼乐方面已不输鲁国了。连齐国老百姓在坊间也津津乐道这件事。
齐国人因为《韶》乐对孔子的好感明显增加了。孔子和弟子们非常高兴,音乐外交取得了意到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