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伴随昭公到齐国

孔子所处的时代,鲁国的国政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个家族把持着,历史上称为“三桓”。这三桓就是鲁桓公三个儿子的后代。到昭公时期,三桓家族势力进一步扩大,其中季氏一家就控制了鲁国一半的土地和军队。

孔子参与国事的鲁昭公与鲁定公时期,也是“三桓僭政”最厉害的时期,甚至到了逼迫国君出走最后客死异国的程度。

鲁昭公二十四年,孔子三十五岁时,鲁国内乱又起,三桓家族与鲁昭公兵戎相见,鲁昭公竟打了败仗。

这场内乱仅仅是因为斗鸡引发的!

季氏一支的家主季平子,平时喜欢斗鸡,并经常跟另一位三桓之后贵族郈昭伯斗鸡。两人都争强好胜,不想输了面子。季平子玩起花招,在公鸡翅膀下的羽毛里撒介子粉,这种药粉有刺激作用,郈昭伯的公鸡被弄瞎了双眼,于是连连颓败。

郈昭伯发现中了季平子的招后,也不甘示弱,在公鸡爪子上套上了小铜钩,这回轮到季平子败下阵来。

季平子依仗强势,一怒之下抢占了郈氏的田地房产,郈昭伯找国君鲁昭公主持公道,另一位贵族臧昭伯也告发季平子私扣家臣。鲁昭公一直被三桓操控,心中努气由来已久,于是支持郈氏、臧氏,发兵包围季氏城邑。

季孙氏眼看城邑要被攻破,急忙向孟孙氏、叔孙氏求救。孟孙氏、叔孙氏两家紧急商量,是救还是不救?正在犹豫不决之际,叔孙氏的车夫建议说:“有季孙氏和无季孙氏,哪一样对我们更有利?”叔孙氏感叹说:“若无季孙,则必无叔孙啊!”叔孙氏于是坚定了态度,孟孙也积极响应。

叔孙氏出兵从城邑西北角冲了进去,孟孙氏见叔孙氏的旗帜入场,即刻出兵救援。三桓家族别看平日里争斗得厉害,但他们深知一家败亡,其余两家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因此关键时候还是捆到一块儿了!

三桓合兵围攻鲁昭公,结果昭公兵败,郈昭伯、臧昭伯在内乱中被杀,昭公仓皇奔逃到了齐国。

鲁国国君逃难来了!齐景公赶紧召集群臣商议。景公认为,鲁国既然未立新君,鲁昭公就仍然是鲁国的国君,齐国帮助了鲁君,日后肯定有好账可算。于是齐景公把鲁昭公安置在乾侯,亲自前来慰问,并答应送给鲁昭公两万五千户人口和土地作为奉养之用。宰相晏婴站出来反对,于是景公改变了主意。

鲁国国君昭公被迫逃亡,对孔子打击很大,他感到悲痛又沮丧。鲁国是周公的封国,是周礼保持得最好的地方,过去可是人们心目中的礼仪之邦,现在君主却被臣子赶走了,是多么大逆不道的事情!

再说,孔子对鲁昭公是有深厚感情的,对其怀有知遇之恩。孔子夫人生了孩子,鲁昭公派人送来鲤鱼作为贺礼;孔子想到周室学礼,鲁昭公安排好人马车辆支持;学礼返回后,鲁昭公又任命孔子做了鲁宗社的礼官,主管婚丧及祭祀活动的仪式。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国家至关重要的事情。每年举办几次重要的祭祀活动,所有公卿贵族都要出席。春秋时期的国家祭祀,也是重要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宗法观念教育活动,能够增强对祖先、社稷的神圣感和归属感。做主管宗社祭祀活动的礼官,是孔子起自孩童时的夙愿。昭公把这个官职给了孔子,充分说明对孔子礼乐专长的认可。

孔子是发自内心地拥护昭公的。当季平子做出“八佾舞于庭”这样的僭越之事的时候,大家都敢怒不敢言,孔子勇敢地站出来说“是可忍孰不可忍”,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现在昭公被乱臣赶走了,自己还能在鲁国待下去么?国君不在国,能为叛逆之臣做臣子么?

在此之前,孔子和三桓的关系是若即若离,三桓既看重孔子的才能,想重用他,又担心他的思想主张不利于自己,不时地疏远他。

孔子自己也时刻处于矛盾的心情,想为国家效力,但国家权力被三桓把持着,他是心在三桓,心在国家和国君。但现在国君都跑了,自己在鲁国待下去真是没有了意义。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鲁国这样乱,也不是可以久居的地方了。已过而立之年的孔子,已经有了成熟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体系,治国理念和抱负一直未得到施展,这次国君被赶走,孔子更加精神沮丧,对鲁国政治失望到了极点。

罢了,还是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国家寻找发展机会吧。于是孔子决定带着徒弟们离开鲁国。既然国君去了齐国,自己和齐国国君齐景公谈论过国政,看出来景公比较赞赏自己。宰相晏婴也见过面,印象良好。齐国大夫高昭子,也是位文化人,间有书信往来,算是趣味相投。所以,孔子决定去齐国。

孔子这一次离开鲁国,走得比较从容,他此时已是知名文人兼教育家,又兼任鲁宗社的礼官。再说此次三桓针对的是要威胁自己的鲁昭公,对孔子还算客气。

孔老师带上几位徒弟,收拾好行软,驾上昭公送自己的马车,一路往齐国而去。

走出鲁国界地不远,远远看到一座雄伟的山脉高耸入云,树木葱茏,云雾缭绕,孔子对弟子们说,这想必就是泰山了。弟子问了路人,果真是泰山。孔子说,自古闻泰山盛名,今日经过,我等登山一游。驱车走到大路尽头,众人下车,安放好车马,众弟子簇拥着孔子奔泰山而来。

当路过泰山东侧古木参天的虎山时,忽见有一位妇人在坟墓前哭得很悲伤。孔子就派子路去问缘故。子路对妇人说:“你哭得如此悲痛,是有什么大的伤心事吗?”妇女回答说:“是啊,从前,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后来,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

听到这话,孔子上前问道:“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偏僻的地方到山外面居住呢?”妇人回答道:“因为山里没有苛捐杂税。”

孔子凄然,对弟子们感叹道:“苛政猛于虎也!”

刚进入齐国的孔子,对齐国的政治略微有些失望。齐景公是一位明君还是一位暴君?百姓的疾苦他知道吗?

孔子到了齐国,首先投奔高昭子,做了其家臣。高昭子是个文人,和孔子有共同语言,当时高昭子身居高位,与齐景公关系密切,孔子欲以通乎景公。

高昭子在齐国名列上卿,是齐景公的文职辅臣。而国惠子则是武将,在齐景公执政时期,曾经多次出征。作为齐景公的一文一武,国氏和高氏在朝堂之上有着相当话语权。齐景公对两位臣子照顾有加,晚年立少子吕荼为太子后,更是把几位公子驱逐并迁往莱西,为两大辅臣扫清障碍。

在高昭子的宅第安顿下来后,孔子没有忘记自己追随昭公到齐国的初心,他要为昭公做一些事情,为鲁国做一些事情。现在唯一有能力、有可能帮助鲁国和昭公的,就是齐景公。

他先是想方设法做高昭子的工作,通过高昭子说服景公帮助鲁昭公征讨三桓。高昭子说通了齐景公,派大军攻伐鲁国三桓,帮助鲁昭公归国复位。齐兵攻下郓邑后,狡诈的季平子动用手段,策反了齐将掩兵不动。这时宰相晏婴说服景公急令班师,于是昭公复国半途而废。后来景公又把鲁昭公安置到了郓邑。

孔子来到齐国后,拜访了许多朝中大臣,唯独没有去拜会晏子。学生子路问孔子:“您去拜见那么多人,可为什么不去拜访相国晏婴呢?”子路的言外之意:齐国的二把手您不赶紧去拜访,访其它人有什么用呢?孔子回答说:“晏子辅佐三位国君,都顺顺当当,说明他有三心,处事圆滑,是个不讲原则的人,我不想跟这样的人交往。”

孔子的话传到晏婴那里,晏婴知道孔子误解了自己,于是解释说:“用三心去辅佐一个国君,肯定是圆滑之人,但我是一心一意去辅佐三位国君,所以我会顺顺利利。”

这话传回到孔子那后,孔子觉察到是自己错怪了相国晏婴,晏婴真是自己的长者兼老师,修养要在自己之上。

他自我批评道:“我没有充分了解,就在背后评价晏婴。我的罪过不小啊!君子要以超过自己的人为师,现在晏子指出了我的错误,他就是我的老师啊!”于是孔子立刻带领学生拜访了相国晏婴,向他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晏婴遂对孔子以礼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