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驾培改革的四个问题

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共有驾校17804所。自2009年以来,驾校的数量以每年1000所的速度递增,2016年许多省份陆续下放驾校审批权,实行备案制,驾校的数量出现翻番。2012年以后,我国每年都有超过2000万学员报名学车。学车已成为事关民生的国之大事。能否让人民顺利愉快地学车拿照并且掌握真正的驾驶技术,是驾培行业的共同任务。

“应试培训”应该是驾培改革的首要任务

我国的驾考考场是全球最大的“应试游戏”的考场。之所以称之为最大,是因为每年我国要有两千多万人参加机动车驾驶的培训和考试;之所以称之为“应试游戏”,是因为运用计算机和电子设备考试,都是程序化的设计和规则,先做哪些动作,动作做到什么分寸,什么时间做完,都要按程序进行,否则就不合格。

在有的地方,学员考完科目二都没挂过二档。有的驾校培训完场地科目后,训练就结束了,根本不进行科目三训练,学员只要在社会化考场进行适应性训练(当然是要交训练费的),用一两个小时学会“应试游戏”规则后,就能过关。

有的地方的驾考却是越来越死板,越来越不实用。有位全国优秀驾驶教练员曾评论道:现在的科目二、科目三评判标准刁钻古怪,从大街上拉100个出租车司机去考试,一多半考不过。别说出租车司机,就是专业车手来考试,一样通不过。

在如此“应试游戏”的导向下,驾校无不“以考定培”,即考哪些项目就训练哪些项目,怎么考就怎么训练,因为合格率是驾校的硬道理,通不过考试,学员不满意,驾校也挣不到钱。驾校和教练员都是“应试游戏”的被迫参与者,他们也想搞“养成式”培训,在学员拿到驾照的同时,让学员养成良好的驾驶道德、习惯和心态,但在现行的规则下,他们也很无奈。

在这个“应试游戏”中有两个输家,也有一个赢家。第一个输家是学员,他们赔了时间,赔了金钱,拿到驾照后却有很多人或者大多数人仍不会开车,不敢上路,还需要找人陪练;第二个输家是政府,驾培的宗旨是培养合格的机动车驾驶人,因此国家出台了许许多多的国标和法规,有多个部门分别管理驾校、管理驾照,但到头来却培养出了很多的“二把刀”驾驶人,没能从源头上把好安全驾驶的第一关。而这个“游戏”中最大的赢家则是那些制作“游戏系统”、出售“游戏设备”的利益集团。

如何打破应试培训的怪圈,培养合格的机动车驾驶人,这是当前乃至今后驾考、驾培政策制定的第一原则和基本点;如何保护学员的合法权利,方便学员学车,是第二原则和基本点。而这两个原则和基本点有主次之分,前者是主要矛盾,是宗旨;后者是次要矛盾,要服从于前者,切不可颠倒主次,只为强调便民、服务而忽视了宗旨。

反腐倡廉是驾培改革的基础

近几年来,有关驾考腐败的大案、窝案不断见诸报端和网络媒体。

2013年年初,广东湛江市车管所原所长梁志雄涉嫌受贿被移送检察机关,全所42名驾驶证考官全部涉案,案发时3人逃匿,其余39人合计上缴“红包”2100多万元,平均每人超过50万元。超过40名考官涉案同时被查,堪称史无前例。考官全军覆没,揭开驾考系统的“腐败食物链”。

2014年夏,石家庄车管所腐败案浮出水面:所长受贿近300万元,临时工也不落空,贪污30万元……一本小小的机动车驾驶证,背后竟牵出令人瞠目结舌的腐败,一个车管所的分所20余人“沦陷”其中,考官又是全军覆没,再次震惊国人。

这两起案子仅仅是驾考腐败的冰山一角,各地“小案”“中案”不断传来。

车管所腐败窝案接二连三发生,暴露出制度设置与监督缺位等一系列问题。就驾考而言,车管所掌握着驾校教练车审批、驾考监管、考试通过等实权,由于权力集中,容易产生利益寻租现象。加之长期以来车管所内部比较封闭,外部监督乏力,最终使车管所成为腐败窝案的多发地、重灾区。

驾校和教练员都靠合格率生存,前几年驾考市场爆发期还要靠考试名额生存,而合格率和名额又掌握在考官和考官的领导手里,于是就形成了考官“潜规则”——收驾校的“红包”,驾校教练员“潜规则”——收学员的“红包”。收取“红包”是拿降低考试标准做交易,于是“马路杀手”便成批量地“批发”出来。

对于驾考腐败,公安部的领导早有洞察,在大伤脑筋地实行轮岗、交叉考试等“人管”措施收效不大之后,又推出了“机管”(机器、计算机)措施——电子化驾考,以求限制考官的权力,给学员一个公开公正的驾考环境。电子化驾考实施后,客观地说起到了一定的遏制腐败的效果,但又导致了另外一个问题——“应试游戏”。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应试游戏”是由驾考腐败而派生出来的。“机管”终究代替不了“人管”,要想根除“应试游戏”,必先根除驾考顽腐;要想把好安全驾驶第一关,也必先根除驾考顽腐。

我国反腐阶段和目标概括为“不敢贪、不能贪、不想贪”,既要从打击力度上震慑官员,让其不敢贪之后,又要从制度和思想建设上入手,让官员不能贪和不想贪。先后构建起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约束机制和不愿腐的教育机制。治理驾考腐败也要从“三不”入手,重拳出击,综合治理。

驾考反腐,不仅是政府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驾校校长、驾校员工、驾校学员人人有责。驾考顽腐不除,不把那些既要金钱、也要人命的考官绳之以法,中国驾培难有春天!

“先培后付”模式好不好

辩证法告诉我们凡事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先培后付”学车模式好还是不好,抛开政府主管部门不说,要看这是站在哪个角度或者哪个利益者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利益群体,自然观点也不同。有的认为不好多于好,有的认为也好也不好,还有的认为只有好没有不好。

1)驾校投资管理者认为:不好多于好。

不好之一:打破了几千年来中国教育培训收费的惯例。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都是先付费后上学,孔子时期就是这样,没有钱,实物也可以抵学费。

不好之二:侵犯了企业经营自主权。是先收费还是后收费,或者分期付费,这是企业自主经营的权利,就像饭店一样,有的是餐后付费,有的是点完餐先付费,还有的是签单到月底总算,采取哪种付费方式完全是饭店自己的权利,政府对此不能强行干预。国家对楼房、汽车销售收费方式也没有限定,可以一次交清,也可以分期付款,收付费的方式应由买家和卖家协商选择。

不好之三:增加了企业资金成本。过去学车是先一次性付费,再慢慢学车,驾校有资金沉淀,有的驾校老板就用沉淀的资金开办小额贷款公司。一些投资人投资驾校的原因,就是驾校不存在外欠款。

好之一:增加了学车套餐。以往大部分驾校学车套餐单一,而且十几年一贯制,现在除了常规班、VIP班之外,又增加了“先培后付”班,先用“0”元学车或一个“门槛价”把学员引进门,再慢慢消费。增加一个套餐,就有利于增加适合这个套餐的学员。

好之二:倒逼驾校提升服务。天天讲提升服务,但许多驾校内力不足,现在外力来了——服务不好,学员不付费。教练员服务不好,就没人来约你的车;驾校服务不好,同样也会被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所淘汰。服务是驾校管理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应该成为驾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识。

2)学员认为:也好也不好。

好处是:我的钱我当家。过去学车是缴款容易退款难,报名前,“大爷”是咱,报上名后处处受驾校和教练员的制约,想退学和转学都很麻烦,不但要找这个人那个人签字,还要扣这个款、那个款。现在好了,“打包整售”变成了“零售”,我的钱我当家,满意我就付款,不满意也不用违心付款,花钱买服务自己掌控。

不好是:心中没底。过去一次性缴费,学不会继续学,驾校负责到底,现在花钱买学时,学不会继续买学时,这不是“无底洞”吗?还是“打包整售”好。

3)一边倒认为好的只有开发“先培后付预约学车”的软件公司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先培后付”模式已在驾培机构实现全面落地。

单一的学车模式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地区、所有的学员。不搞一刀切,多种学车模式并存,让学员有更多的选择权,更符合驾培驾考改革“便民利民”的原则!

“预约模式”不应成为唯一模式

“预约”培训法是按着工业协作的做法,把一个产品的生产流程分成若干个工序,每人分管一个具体的单元,在多人合作下,共同完成一个产品。虽然这种培训方法具有有利于廉洁施教、方便学员、节省时间的优点,但也有很多缺点,主要表现如下:

1)不利于因人施教。北京的驾校大都实行预约式“流水线”培训法,许多学员完成整个学车流程,拿到驾照,往往要经过几个甚至是十几个教练员的指导。由于每个教练员教授训练的时间有限,因此每个教练员对学员的综合情况的掌握也相对有限,对学员的心理状况了解得可能更少。这很不利于因人施教,因为对学员的训练不仅仅是单个动作要领的训练,更是综合驾驶习惯、安全意识和心理素质的培训,而后者在如此频繁的更换教练员之中是很难完成的,很难做到连续性地纠正和强化。

2)不利于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根据《机动车驾驶教练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界定,机动车驾驶教练员是利用机动车辆及辅助教学设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向培训对象传授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和安全驾驶技能的人员。如果教练员按“流水线”培训法工作,只培训一个点,而不是一个面,那么教练员学习、运用的知识和技能就很狭窄,久而久之综合能力就会下降。

3)不利于品牌教练员的塑造和招生。品牌教练员相当于一个舞台上的主角,如果他德艺双馨,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就大。如果一个角色分段由几个人来演,那就都成了跑龙套的了,就很难塑造名角。一个教练员只有全过程地教授好学员,服务好学员,才能得到学员的认可,只有得到学员的认可,学员才能源源不断地给教练员介绍新学员。

4)不利于合格率的考核。合格率是考核教练员的重要指标,也是关系到驾校经济效益的重要数据。“一条龙”培训法合格率一目了然,合格率高是这个教练员的成绩,合格率低是这个教练员的问题,优劣高低无人分摊,无法争功诿过。“流水线”培训法则不然,一个科目多人培训,有的教练员水平高尽心尽力,也有的教练员水平低敷衍了事,最后如果学员没有通过科目考试,培训这个学员的诸多教练员要按培训课时分担责任,这种方式很容易出现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

5)不利于控制学员的进度。凡采用预约式“流水线”培训模式的驾校大多对学员学车时间无法限定,由于时间冲突,再加上约车难,学员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是常态,这不仅拉长了学车的时间,也降低了掌握驾驶技术的效率。北京是强制采取预约式培训,也都采取“流水线”法,北京某驾校的校长做了这样一个“烧开水”的比喻:如果我们连续烧一壶水,也许五分钟就烧开了,但如果烧一分钟停下,过一段时间再烧一分钟又停下,这壶水即使累计烧了半个小时,也烧不开。

另外,在一些小城镇和边远地区由于交通不方便,上网率低,许多人不会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预约制培训反而给学员增加了麻烦。

反观传统的“一条龙”培训模式具有责任明确、能够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训练、便于学员集中时间强化训练的优点,但由于一个学员易被一名教练员控制,因此在许多地方和驾校导致吃拿卡要等行业不正之风的存在,这些现象可以通过强化管理和教育来杜绝,但不能因此将“一条龙”培训模式否定,甚至取缔,应该两种模式并存。“一条龙”和“预约制”各有利弊,不能说“一条龙”就是落后的,“预约制”就是先进的,打个比喻,就像吃饭一样,不能说吃米饭就是先进的,吃面条就是落后的,两种食品各有特色。有些商业集团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在驾培市场上推行自己的“预约”管理系统的产品,大肆宣传推广,主管部门不应推波助澜,应保持清醒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