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货币与货金业务研究
- 吴勇 张克立主编
- 4168字
- 2021-12-31 11:48:09
秦半两造型内涵解析
姚让利
陕西省宝鸡市的凤翔县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建都之地,所以对秦朝的秦半两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古代社会曾流通过多种形态的金属货币,有刀形的、铲形的、环形的,但只有秦国内方外圆的半两钱——秦半两确定的内方外圆造型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上长期流通的主要货币形制,而其他的货币形态先后都退出了历史舞台。后来出现的汉五铢、通宝等铜钱形制都沿用了内方外圆这一基本造型,秦半两在中国古代的货币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形制还辐射周边其他国家和地区。为何古老的中华民族对秦半两的内方外圆这一造型情有独钟,使其在中国货币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这里面有它产生、发展的特定原因。
一、秦半两产生的背景
由于商品交换的需要和冶炼技术的进步,导致金属货币大量出现。金属货币的形状主要来自于古人日常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劳动工具的形状,如刀币、铲币等。金属货币与先前的龟壳、贝壳类等实物货币相比,具有坚固、耐用、容易统一形状等优点。其大小、轻重、形制均适宜,有利于减少钱币在流通过程中的磨损,体现了更大的优越性,到西周以后逐渐取代实物货币而成为市场的流通主体,东周时期实物货币已不再使用。后来出现了圆形的金属圜币,圜币有两种,即圆形圆孔钱和圆形方孔钱,战国时秦国圆形方孔的秦半两就是其中的代表。
图1秦半两
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中原后,建立了封建集权国家,为发展国家经济和文化,巩固国家统一,结束货币长期混用的局面,统一了货币制度,在战国秦半两的基础上改进,从此圆形方孔的秦半两在全国通行(半两钱始铸于战国已成史学定论,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二年,初行钱。”),刀币、铲币等金属货币一律停止流通。西汉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在《史记·平准书》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古同“镒”,古代重量单位,重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二、秦半两的能指
对于秦半两钱币艺术符号能指特征的描述包括秦半两的圆方造型、钱文特征和面文格式,而最重要的是秦半两内方外圆的圆方造型,因为这一基本造型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长期流通的主要货币形态,自秦朝至清末民国初一直被使用,在货币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圆方造型
秦半两的材质为青铜,钱币直径一般在2.4~3.6 cm之间,造型上内方外圆,圆形的直径大约相当于三个方孔(术语称“好”或“穿”)的宽度。上文提到的《史记·平准书》有《索隐》引《古今注》云:“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每铢约为今日衡制的0.6 g,合起来约重8 g,即实重为秦衡制中的半两(秦衡制24铢为1两)。故秦半两是以衡制命名的纪重钱,不同于以后的以年号、国号命名的通宝类钱。由于当时铸造技术的限制,目前我们所见到的秦半两虽然比较粗糙,甚至有的大小、轻重不一(有些是样钱,有些是战国时秦国所铸),但可以肯定的是:秦半两造型是由构成要素中最简单的基本形——圆形和方形结合而成。这种方孔的圜币,很有可能与古人过去习惯在脖颈和腰间佩戴带孔的玉圜有关。
从设计形态上考虑,若只用圆形或方形视觉上比较单调,可能为打破这种单一,就加入对比的元素(如圆与方的形态对比),以产生反差,实现增强视觉冲击力的效果。因此,在秦半两单一的圆廓上再镂穿一个方孔,视觉中心便产生了,对比也就出来了。正是这样一个朴实的方孔,使造型产生了变化,更使得钱币设计没有流于平淡。在构成的审美体验上,圆形使人感觉饱满、亲和;方形使人感觉方正、稳定。秦半两圆形的动感曲线和方孔的安静直线,取得了曲与直、动与静的对比美。
(二)钱文特征
钱文是中国古钱币的重要特征之一,古币上的文字有多少、大小之别,字形也因地域、时间不同而相异。圆形方孔的秦半两表面,没有多余的装饰成分,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文字,与西方以图案为主的古钱迥然不同。取舍本身就是在设计,秦半两正面只有“半两”二字,采用阳文,没有其他装饰元素,形态单一,产生了一种简约之美。“半两”二字传为由秦相李斯(前280年—前208年)以小篆(即秦篆,李斯是小篆的开创者和推行者)书写,笔法方圆丰匀、横折相趣,书体端庄古拙、朴实大方。秦半两背面无任何其他钱文迹象,没有铸地名,这说明当时秦不许民间私铸,通过这一手段,彻底实现了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政治理念,加强了国家的集权观念,使铸币权和发行权牢牢掌控在国家的手中。
(三)面文格式
秦半两没有周廓,面文构成分为左右两部分,左“两”右“半”,呈左右对称排列,位于钱币中部,均以方孔内正方形的两边线为基准书写铸造,无论旋读或对读,都很易识别。面文构成格式的应用,一方面是其特定的形式为特定的功能服务,对称的构成格式使视觉效果稳定,产生沉静、牢靠等审美体验,还可以衬托出钱币在金融流通中的庄重和诚信之感;另一方面,左右对称的构成格式与古代人们造币工艺相适应,它方便了秦半两的铸造和成型,在生产加工时便于面文的布置和方向的识别。此外,秦半两面文与钱币表面的空白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在钱币上营造出一种空间感,独具东方艺术的气息。
三、秦半两的所指
造物设计思想是受当地当时的宗教和哲学思想意识支配的,中国古代造币思想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政治和社会伦理色彩,折射着那个时代特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当然,在秦半两鲜明的形象、简洁的文字后面隐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深刻的思想,主要表现在素朴质真的功能观、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内方外圆的人生观这三个层面上。
(一)素朴质真的功能观
古代造物的目的是为了器用,以器用为本,即器物必须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造物设计的首要任务是围绕着实用价值而设计,推崇的是素朴质真的功能观。从秦半两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它没有多余的装饰,钱文特征明显,给人以素雅朴实的青铜质感。同样秦半两的铸造也考虑到了它的制造和使用,其中间的方孔体现了古代人们造物的智慧,它可以节省原材料,减轻自重,降低成本。一方面,由于当时铸造技术水平还不太高,铸造出的钱币边缘不整齐,需要打磨,于是古人就用方形长棍穿入秦半两中加以固定,便于打磨和统一规格,提高功效和成品率;另一方面,秦半两比铲币、刀币、圜币等金属货币设计更合理,其中的方孔利于钱币穿挂,便于携带、置放和储存,符合当时社会货币流通的需要,使用起来更加便利。因此,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认同和欢迎,奠定了以后金属货币的形制。
(二)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曾子·天圆篇》中有单居离问于曾子曰:“天圆而地方者,诚有之乎?”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谓之圆,下首谓之方,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也。……参尝闻之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天的事理叫作圆,地的事理称为方,是说天圆地方不是讲它们的形状,而是讲它们遵循的“道”(事理)有阴阳的差异。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提出了上述关于天圆地方宇宙观的重要学说。变化的日月星辰代表的是运动的物体,是以圆的形式出现,而静止的田野、居室则是以方的形式为多,所谓动为阳、静为阴,那么,天圆就代表阳,地方就表示阴,天圆地方、阴阳和谐,正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至战国后期,天圆地方学说已广泛盛行,正是由于这一学说,才为战国时秦半两奠定了造物设计上的思想基础。
天圆地方的阴阳宇宙观还曾被秦相吕不韦用来指代君臣关系,昭示皇权天授,不可乱纲。在《吕氏春秋·季春纪》中有:“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何以说天道之圆也?精气一上一下,圆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圆。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主执圆、臣处方,方圆不易,其国乃昌。”而秦半两的方圆造型正是“主执圆、臣处方”的君臣关系的写照,只有维持这种“方圆不易”,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三)内方外圆的人生观
内方外圆的货币形态还可追溯到《周易》中的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宇宙观和时空观的表征。如西晋文学家鲁褒在《钱神论》中所言:“昔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教民农桑,以币帛为本。上智先觉变通之,乃掘铜山,俯视仰观铸而为钱。故使内方象地,外圆象天。钱之为体,有乾有坤……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在这里所谓内方外圆,实际上隐含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就是要保持人内心的方直公正,对外的圆润中庸,这种处世哲学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外显。它把人的属性分为内在品质(内方)和外在表象(外圆)两个方面,在这种价值观引导下,一方面要求人们确立正直的心性、方正的品德,另一方面也主张以和谐为本,反对暴力和战争。这种内方外圆、内刚外柔的人生哲学,势必对秦半两内方外圆造型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秦半两作为货币也正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的“孔方兄”,以内方外圆的观念造币反过来也有利于这种内方外圆价值观及处世哲学思想的推广。
中国古代早期的货币主要是龟壳、贝类等实物,后来出现的刀币、铲币等金属货币是仿物造币的产物。战国时期青铜铸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造币思想由仿物造币向实用造币和观念造币演变,出现了圆形方孔的秦半两。这种钱币造型设计合理,符合当时的工艺要求,考虑到了铸造打磨和携带便利。秦半两圆方造型、钱文特征和面文格式都体现了秦统治者的审美风尚。秦半两内方外圆的造型与中国古代素朴质真的功能观、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以及内方外圆的人生观,产生了异质同构的对应关系,使秦半两钱币艺术符号的能指特征和所指内涵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因为,若单是从实用造币角度改变内孔为方孔,而没有观念造币上与之契合,秦半两是不能有这么强大和持久的生命力的。
可以肯定的是,秦半两最初是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发展社会经济而采取的硬通货的法币符号之一,秦半两这种货币形式的出现,是中国货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为事物。后来,其圆形方孔的样式成了中国古代货币的最基本的构成形式,其形制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贯穿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最久的货币形态。从秦半两不难看出,货币作为一种商品流通工具,它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特征。从秦半两圆形方孔的造型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思想对钱币造型的重要影响,秦半两蕴含着其钱币之外的深刻精神内涵。这也就是它为何能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2000多年的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