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预设与真值空缺

“语义预设”的定义是:如果命题p为真,q为真;p为假,q也为真;而q为假,则p非真非假,那么,p预设q。按照此定义,我们可以否定命题p,看q是否依然成立,或者否定q(让q为假),来看p是否具有真值,以此来判断p与q之间是否是预设关系,这就是预设的“否定检验法”。比如:

<1>小王的哥哥来了。

由例<1>可以推出“小王有哥哥”,而例<1>的否定式“小王的哥哥没来”也可以推出“小王有哥哥”,所以说例<1>预设“小王有哥哥”。同时,当我们否定了“小王有哥哥”时,“小王的哥哥来了”是非真非假的,这也证明例<1>预设“小王有哥哥”。

按照预设定义和否定检验法,如果要让表达一个命题的句子有真值,其预设必须成立,如果预设不成立,那么句子就会没有真值,即产生所谓的“真值空缺”(truth value gap)。

英国哲学家Strawson从20世纪50年代就研究预设,他早期的文章认为预设为假的句子一定会导致真值空缺。比如,在“the present king of France is bald”中,因为句中“the present king of France”所指不存在,所以句子非真非假。但有人提出异议,反对Strawson的观点,比如:

<2>The Exhibition was visited yesterday by the present king of France.

<3>Jones spent the morning at the local swimming-pool.

例<2><3>中的“the present king”和“local swimming-pool”不存在,句子为假。因为既然“the present king of France”不存在,他就不可能来参观画展;既然没有游泳池,说Jones 在游泳池里待了一上午就是假的。

Strawson本人也承认,尽管预设为假,以上例句都是假的。对此类现象,Strawson解释说,包含两个以上指称成分的论断中,其中一个会承担主项角色,另一个被认为吸入到谓语部分,来对主语成分进行陈述。“the local swimming-pool”在句中被吸进了谓语中,共同陈述主语,所以这里不触发存在预设。

所以,Strawson认为,如果所指不存在的名词处于话题位置,则S在人们语感中会是非真非假,有真值空缺。相反,如果所指不存在的名词处于焦点或非话题位置,S从语感上来说是假的。在所有情况下,话题里的预设失败会影响断言。

Strawson的论述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

(1)是不是作话题的NP所指事物不存在,句子一定会导致真值空缺?

(2)是不是谓语中的NP所指事物不存在,句子一定是假的(如Strawson所说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