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真值空缺的相对性

一个句子中位于句首的名词性成分往往预设其所指事物存在[1],如“张三的哥哥来北京了”预设“张三有哥哥”,如果张三没有哥哥,那么全句没有真值。这样说来,如果句首的名词性成分没有所指事物,或所指不存在,那么整个句子会出现真值空缺。但是,事实情况并非一定如此。考察发现,主语或话题中名词所指事物不存在,句子不一定没有真值,也就是说,当句首名词性成分所指事物不存在时,并不都会发生真值空缺。

我们通过一个著名的例子来说明:

<4>法兰西国王是秃子。

例<4>预设“存在一个法兰西国王”是不成立的,因为法兰西没有过国王。预设不成立,那么,句子没有真值。然而,换一下谓语动词,情况则不一样,如:

<5>法兰西国王站在我身旁。

这句话跟例<4>一样,预设“存在一个法兰西国王”,而且这一预设不成立,但我们可以断定,例<5>是假的,因为现实情形可以告诉我们,没有人跟我在一块儿站着,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感知很容易地做出这种真假判断。

同样的例子,再如:

<6>法兰西国王生了一个男孩。

<7>法兰西国王1分钟跑了10公里。

我们可以断定,以上句子是假的。一个男人生了男孩,是不可能的;一个人1分钟内跑10公里,这不在人的能力之内,除非是“超人”。

<8>汤姆的孩子和杰克的孩子都在院子里玩呢。

<9>法兰西国王昨天来天津访问了。

例<8>预设“汤姆有孩子”和“杰克有孩子”,但如果杰克没有孩子,在院子里玩耍的都是汤姆的孩子,例<8>也还是真的,只不过表达不太准确恰当。例<9>预设存在一个“法兰西国王”,但当此预设为假,我们也会判断例<9>为假。

判断句子的真值,是看句子断言的真实性。预设跟句子真值的关系是复杂的,事实上,当一个句子预设不成立时,句子真值可能出现三种可能:

(1)句子非真非假。例如“法兰西国王是秃子”,预设不成立,句子没有真值。

(2)句子为假。例如以上讨论的“法兰西国王站在我身旁”,预设不成立,句子为假。

(3)句子为真。例如:

<10>张三今天早上又迟到了。

例<10>预设“张三以前曾迟到过”,但是,只要张三“今天早上迟到了”,那么例<10>就是真的,即使预设为假,即“张三以前没迟到过”,例<10>也是真的(因为张三今天的确迟到了)。只不过当预设为假时,例<10>的表达让人感觉不“适宜”,因为既然张三以前未曾迟到,就不能说“又迟到了”。这个例子中预设不成立只影响句子“适宜性”,不影响真值。

以上分析说明,句子的预设不成立,并不一定都会导致真值空缺。句子的真值看的是句子断言的真实性,而预设不成立,只会间接影响到句子真值,但不是直接的和必然的,影响句子真值判断的不仅有预设,还有复杂的语境因素和其他客观现实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