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神喧哗中的十字架:基督教与福建民间信仰共处关系研究
- 范正义
- 1504字
- 2020-12-10 19:39:46
序二
林国平
犹如大自然存在诸多的子生态系统一样,人类社会文化也是由诸多子文化生态系统构成。宗教文化生态系统不但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子文化生态系统,也是生命力最为顽强的子文化生态系统之一。宗教文化生态系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经常发生变化的,不同宗教信仰文化通过不断竞争、融合,寻找新的平衡点,形成新的宗教文化生态。这样的周而复始,大到全球的宗教文化生态,小到某个乡村的宗教文化生态,带有某种普遍性。
中国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宗教信仰也是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区域性、民族性的色彩。在历史上,中国宗教文化生态系统发生重大变化都与外来宗教的传入有关。第一次是汉代印度佛教的传入,催生了中国的道教,并与儒教、道教、民间信仰等产生矛盾与冲突,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斗争和融合,到隋唐,形成儒、道、释三教鼎立的新的宗教文化生态。第二次是唐朝、元朝和明末清初基督教的先后传入,引起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打破了中国原有的宗教文化生态系统,并开始重构新的中国宗教文化生态系统。这个重构过程不但历时漫长,而且一波三折,充满复杂性。第三次是近代以来基督教的再次传入,并依靠政治力量强行在中国传播,导致中国宗教文化生态系统发生巨大变化。如果说前两次的中国宗教文化生态的重构是以宗教信仰之间和平竞争的方式进行的,那么这一次重构则带有浓烈的西方列强的火药味,因此所形成的新的宗教文化生态系统存在某些畸形。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元化,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宗教文化生态系统的重构似乎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它必将对中国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民间信仰是指信仰并崇拜某种或某些超自然力量(以万物有灵为基础,以鬼神信仰为主体),以祈福禳灾等现实利益为基本诉求,自发在民间流传的、非制度化的、非组织化的准宗教。民间信仰虽然得不到官方的认可,多被视为“淫祀”,经常处在被压制的境地,在中国宗教文化生态中不占据主导地位,但民间信仰由于具有自发性、草根性、功利性、简易性、民族性等特性,因而在中国拥有最多的信众,其影响较正统宗教有过之而无不及。基督教传入中国,不但受到儒、道、释等正统宗教的抵制和排斥,也遇到中国民间信仰的激烈反对,因此在唐代之后的历次宗教文化生态系统的重构中,基督教和民间信仰在祭祖、风水、游神等诸多问题上产生矛盾与冲突,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基督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既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历史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问题。
福建民间信仰盛行,神明多、信徒多、宫庙多、祭祀活动多、影响大,基督教传入福建并在福建的传播过程中,必然要与民间信仰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难免要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冲突,对福建宗教文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进而对福建社会文化产生影响。范正义早在1998年攻读硕士学位时就关注福建基督教与民间信仰的问题,完成了硕士论文《基督教与中国民间信仰——以福建为研究中心》,该论文得到答辩委员会一致肯定,被评为福建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此后,其研究重心转移到民间信仰和闽台文化,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福建基督教与民间信仰关系的思考,2009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资助,开始重新审视这一课题。经过十多年的思考,又经过三年的深入研究,他呈现在各位面前的研究成果《众神喧哗中的十字架——基督教与福建民间信仰共处关系研究》自然不同凡响,无论是问题意识、研究视野还是研究方法都大有长进,既有对历史事实的辨析,也有对现状的田野调查,提出的诸多论点都颇有新意,应该说是一部很有学术品位的著作。作为范正义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我对他取得的进步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