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尚书»
«尚书»,又称«书经»,古称«书».尚者,上也,指上古;书者,本义是记录,又为历史简册;尚书的意思,就是上古的史书。
我国在夏代(公元前约21—前17世纪),已经建立了奴隶制国家,至迟在那时已经有了文字。传说我国在尧时即已有专管记载历史和占卜的史官。但唐尧和虞舜都是传说时代的人物,连夏代也极少可考的资料。现在我们可以考定,殷商奴隶制国家确已建立了保存文字档案的制度。«尚书·多士»记周公姬旦向殷遗民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典就是指历史档案文献。周代继承了这个制度,设立专职史官,不但记载本朝的史事和文献,而且整理前代遗留下来的档案。史官记载的体裁有两种:一种是逐年逐月按时间顺序记录国家大事,这就是编年史,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是春秋时期鲁国编年史«春秋»;一种是记载国家的号令、誓词、重要的谈话纪要以及专题记事,作为档案文献保存下来,后来把这些档案文献汇编在一起,就是«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