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常态下服务业发展趋向与税改动力
- 刘涛
- 1416字
- 2022-09-02 15:40:09
一、 经济新常态的结构特征和客观要求
在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将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其中,服务业规模快速扩张是最为突出的特征。同时,为实现经济新常态,也迫切需要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使服务业成为新常态下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和增长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
(一) 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是经济转向新常态的重要标志
当前,服务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实力角逐的关键领域,是一国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和全球价值链地位的综合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规模快速扩张,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从国内来看,在经济增长平稳减速的背景下,我国服务业发展稳中有进,增长势头显著。2012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4303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5.5%,超过第二产业0.5个百分点,一跃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这是继2011年服务业上升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之后,服务业发展取得的新突破(见图1-1)。此后两年,我国服务业保持了7.8%以上的增长,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左右,到2014年已达到48.1%。
图1-1 1978—2014年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
与此同时,我国服务业规模的增长也令世界瞩目。在2009年GDP总量超过日本跃居第二后,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4.4万亿美元,同样超过了日本,跻身全球第二,与居于首位的美国的差距也在迅速缩小(见图1-2)。
图1-2 2000—2014年中国、美国、日本服务业规模
(二) 推动服务业扩量增质是促成经济新常态的迫切要求
经济增速下台阶是客观规律使然,并不是新常态的全部含义,也不意味着新常态能够自动实现。从本质上看,经济向新常态过渡,是重塑增长动力、重构经济结构的主动作为的过程。这其中离不开服务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继续壮大服务业规模,更重要的是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首先,推动服务业扩量增质是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紧迫要求。注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新兴经济体工业化步伐加快,凭借更低的资源成本和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与我国加工制造业的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加之近年来受到国内要素成本全面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影响,制造业粗放式的增长已难以为继。而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更好发展,不仅能够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高质量的中间服务,提升产业附加值,还能够拓展现有分工网络并衍生出新的分工结构,加快向服务型制造、创新驱动转变。
其次,推动服务业扩量增质是“稳增长、促就业”的迫切要求。在经济转向新常态的过程中,尽管总体上处于可承受的增长“下限”之上,但短期下行压力依然不小。这就需要更大限度地激发服务业发展活力和潜力,提升服务业对稳增长的支撑作用。另外,在连续多年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下,扩大就业规模和提高就业质量也需要从服务业上找更多出路。
再次,推动服务业扩量增质还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影响下,美国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德国提出“工业4.0”注4,都试图加快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以此增强对高端产业和传统制造业高端环节的控制力。长期来讲,这将对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与贸易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对我国攀登全球价值链高端也会构成巨大压力。另外,随着我国一些领域的发展越来越接近技术前沿,对创新的需求也更为迫切。这些新挑战都要求我国顺应发展大势,充分发挥业已形成的互联网市场规模优势、企业竞争优势、商业模式优势等注5,与实体产业有机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