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书考察了社会资本在农户和流动农民工收入中的作用,并分析了乡城流动人员对社会资本投资的内在机制,主要由六篇有联系的论文组成,分别为第二至第七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综述了社会资本在减轻农村贫困中的作用,余下部分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农村中的社会资本与农户收入”,主要分析社会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和作用途径,以及是否会扩大收入差距;下篇为“城市化中的社会资本与农民工收入”,主要研究农民工社会资本的测量及其分布特征、社会资本转换与农民工收入以及农民工的社会资本投资模型。

第二章分别从社会资本在减少农村绝对贫困、暂时贫困、长期贫困和相对贫困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思路,并对其理论价值进行了评述。研究发现,现有文献在社会资本减少长期贫困和绝对贫困方面的结论比较一致,但是在减少暂时贫困和相对贫困方面的结论则不尽一致,进而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难点。

第三章利用CHIPS 2002数据,研究了村级和家庭两个层面社会资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估计结果发现:(1)村级和家庭的社会资本对农户总收入有显著的直接回报,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比具有明显的相对重要性,且不同维度对农户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有不同的作用;(2)村级社会资本和家庭社会资本之间,以及它们与家庭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之间的许多交互作用,对总收入有显著的正面作用。经过内生性检验和对交叉项多重共线性等方面的处理,研究结论为转型期中国培育、发挥农民社会资本以改进收入分配的政策,提供了更为稳健的实证依据。

第四章使用CHIPS 2002数据,分析了社会资本不平等影响收入不平等的两个渠道——资本欠缺和回报欠缺,对“社会资本是穷人的资本”这一假说进行了检验。本章完善了农户社会资本的测量并构建了综合指数,首次获得了完整的社会资本回报率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地区收入水平变化对社会资本作用的影响。估计结果几乎没有发现支持该假说的证据,反而倾向于证伪该假说:收入低的农户在社会资本的拥有量和回报率方面都低于高收入农户,从地区差别来看社会资本也是有利于富裕地区农户。总的来看,社会资本是一个拉大农户收入差距的因素。

第五章基于2009年北京市农民工社会资本调查数据,使用因子分析方法测量了农民工社会资本的决定因子及因子间的相对重要性,构建了一个综合指数对农民工社会资本进行了综合测量,并为边燕杰(2004)的操作化定义找到了经验证据的支持;使用均值t检验和基尼系数等方法,从性别和代际等角度研究了样本农民工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农民工社会资本存在低水平集中、严重的性别和代际的组间不平等、组内分布不平等、新型和原始社会网络差别等特征。

第六章基于2007年北京市农民工社会资本调查数据研究了农民工社会资本转换对其进城打工收入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工原始社会资本的大小对于其增加城市收入没有显著影响,新获得的异质性社会资本即新型社会资本对收入有正的影响;这些结论在解决了异方差和多重共线性等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了严格的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

第七章基于与网络社会资本投资密切相关的机会成本、风险、折旧和社区专用性等核心概念,并根据中国乡城移民过程中的户籍等制度特征和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代际差别、外部性等时代特征,构建了一个农民工的网络社会资本投资与人力资本、迁移行为和社会环境等之间关系的经济控制论模型。本章发展了既有的网络社会资本投资模型,并尝试解释中国转型期中乡城移民的网络社会资本投资行为的内在决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