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城市化:功能定位、模式选择与发展趋势
- 蔡继明
- 877字
- 2020-08-29 21:48:22
1.2 农村扶贫任重而道远
2008年,世界银行根据75个国家的贫困线数据和2005年购买力平价,把1990年提出的1美元/人/天(1985年购买力平价不变价格)极端贫困线修订为1.25美元/人/天,并提出了2美元/人/天的较高贫困标准。前者是根据15个极端贫困国家的贫困线均值制定的,后者是基于75个国家的贫困线中位数确定的。2011年11月29日,我国贫困线基准调整为2300元/人/年(如果扣除15个低收入国家,其余60个国家的贫困线中位数则约为2.5美元/人/天。2010年购买力平价不变价)。基于通货膨胀调整后,2017年约为3000元/人/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约等于每人每天2.2美元,略高于世界银行1.9美元/人/天的贫困标准。考虑到我国将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成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若参照2.5美元/人/天的较高贫困标准,则我国贫困人口规模无疑将大幅度增加。
除贫困标准偏低之外,我国贫困人口的分布还呈现出农村多、中西部多的特点。根据现行贫困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呈现逐年递减的态势,但其基数仍然高企。根据2010年贫困人口标准对历年农村贫困情况进行测算,197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高达7703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97.5%。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贫困人口总数和贫困发生率均明显下降。国家统计局显示,截至2017年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3046万人。其中,东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为300万人;中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为1112万人;而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高达1634万人。分省来看,2017年各省农村贫困发生率普遍下降至10%以下。其中,北京、天津等17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3%及以下(9)。
表1-1 我国历年农村贫困人口基本情况(以我国新标准作为衡量依据)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7》,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尽管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较高的农村贫困人口基数、比例,给全面小康的实现提出了挑战。此外,根据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目标调整后的较高贫困标准,将会在现有较高贫困人口基数的基础上再增加一部分贫困人口。为了实现全面小康、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探索城乡收入差距居高不下和农村贫困的根源尤为关键。下文将对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