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天人相与之道”与易学的孕育、产生和发展
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和体悟,既是中华古代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又是贯穿于近代思想文化诞生之前数千年我国学术思想发展过程的基本问题。若要把握中国学术思想的本质,理清其发展的轨迹,就不能不关注华夏先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梁启超在发表于1902年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曾说过:综观“胚胎时代”的学术思想,“实为我民族一切道德法律制度学艺之源泉,约而论之,盖有三端:一曰天道,二曰人道,三曰天人相与之际是也”。又说:“要而论之,则胚胎时代之学术思想,全在天人相与之际,而枢纽于两者之间者,则祝与史皆有力也。”(1)本章论述以下四个问题:其一,在先祖的意识中,天人关系是怎样产生的?其二,在先祖的意识中产生了天人关系之后,他们试图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其三,在卜占、筮占、星占、梦占诸形式中,作为筮占的《易》为什么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四,《易经》为何从以卦测命向着以卦施教的方向发展?我们以为,如果这四个问题得到了合理的论证,人们就会明白:在“天人相分”之后,“天人合一”的观念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人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皈依之所了。